宮海鷹

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文明深處,有一個熠熠生輝的瑰寶,帶著輕柔的春風,吹過一路芬芳,這種血脈中流淌的品質傳承至今,綿延流長。《朱子家訓》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司馬光直言《家范》比《資治通鑒》重要;曾國藩家訓使他能做到一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葛孔明《誡子書》中對子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老父親的諄諄教導,無一不在啟迪、誨誡、矯正著年輕一代的人生方向。歷史是一面鏡子,家風、家訓是鏡中精品,是融化在我們血液里的家族靈魂,要輩輩傳。
“勤勞節儉”樸實無華的四個字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它閃著耀眼的光。
提筆回眸,歲月的年輪一圈一圈轉著,時間從指縫間匆匆流走。從記事起,父母就一直告訴我,勤勞節儉,他們的人生智慧影響著我,陪伴著我前行,我想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吧。
我家的家風沒有寫在紙上,也沒有刻于牌匾之上,只是父親時常地叮囑幾句,以及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前行中努力的身影印在了我的記憶深處。他們的言傳身教讓我明白,勤勞節儉是向前的生生不息的動力。成長中父母的陪伴,他們的一言一行的教導是給我最大的禮物。
勤勞,立家之基。吱呀……門響了,父親從外回來,拍拍身上的塵土,臉上露出敦厚的微笑,這幅畫面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時我們一家還生活在松花江邊的一個小村子里,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但他們與人為善,勤勞肯干。我成長的歲月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們早出晚歸為這個小家忙碌的身影,是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著我去塑造良好的習慣和品格。
父親非常勤勞,在那個困難時期,父親一直堅信,只要踏實肯干,日子差不到哪里去。小時候,我們家的小院兒雖然簡陋,卻十分整潔、溫馨。窗臺下,始終整齊地排列著幾把父親親手用高粱穗兒做的掃帚,好看又耐用;秋季的小院里,用細繩串起的高粱稈上,晾曬的瓜果菜干,是入冬后餐桌上的美味;冬天,冰雪覆蓋著大地,他也閑不下來,上山砍柴,清掃積雪,父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勤快人。父親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有干不完的活,他現在六十多歲了,做完手術后,身體剛剛恢復沒多久,就陪著母親忙東忙西。看到父母兩鬢微霜,蹣跚的步履,眼角的細紋,我想正因為忙碌,他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吧。父親和母親憑借他們的勤勞和踏實肯干,養大了我和弟弟,父親常說家中的每一個人都努力一點點,多做一點點,這個家庭就會往前進步一點點,即使再困難,全家人擰成一股繩,日子也比蜜甜。
節儉,興家之本。古語有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勤儉持家,不管什么時候都不過時。父親時常對我說人勤窮不久,一個生活節儉的家,就算是貧窮,也只是暫時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從小我就知道,要知大事,立大志,不管結果如何,學習和工作上一定要“勤”字當先,生活上要節儉,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高中畢業我順利考上師范校學習,畢業后進入學校教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當時的說法是擁有了“鐵飯碗”,父親再三叮囑,在單位里要多做一點兒,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虧,眼中要有活,畢竟勤快的人到哪里都不會被討厭的。有工資了,生活也要節儉,不能因為生活好過了,就浪費,要堅持勤儉持家,他常把一句俗語掛在嘴邊——“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這些年生活越來越好,父親仍然生活上十分節儉,父母的克勤克儉,精打細算,讓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讓我的成長多了許多幸福感,也讓我養成了勤儉的品質。尤其是走上管理崗位之后,勤儉持家的品質讓我受益至今。現在一有時間我還喜歡陪著他們閑聊,從中還能吸取父親多年的處世經驗和為人的智慧。
我的家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式的家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家庭的家風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的傳承,“家風正則后代正,家風淳則后代淳。”質樸的家風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好的家風是民族前進的保障,是砥礪前行中開出的幸福的花。只要我們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家訓,祖國才更加繁榮富強。
編輯/莉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