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應江蘇濱海經濟開發區“海棠讀書會”的邀請,我回家鄉做新書《此情此景》的分享會,主題是鄉情。《此情此景》一書中確實描寫了許多鄉情,所以能與家鄉的讀者當面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對我來說是個珍貴的機會。
下午四點多,我們到達濱海。太陽已經落山,天也漸漸地黑了下來。我們直奔東坎老街。華燈初上,人來人往,門店、攤點、招牌,時尚風、煙火氣、吆喝聲,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和我同行的是專程來拍視頻的從蘇州來的影視團隊,他們是循著我書中《東坎老街,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這篇文章的線索來找歷史痕跡的。我跟他們介紹,這里是東街頭,那里是糖煙酒公司,這里是老郵電局,那里是老新華書店,這里是雙有理巷子,那里是百貨巷子……
百貨巷子遍布著我的人生風景。這里有我母親工作過的百貨公司,愛人工作過的五金公司,更重要的是,外婆家就住在巷子的南端。我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的許多時光,都在這條巷子來來去去。如今重返故地,“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攝影師他們是走在現實的巷子里,我是走在記憶的巷子中。時間在這頭是漸行漸遠,時間在那頭又是漸行漸近。外婆家是一處三開間的廂房,外婆前幾年就去世了,現在人去房空,過道的大門緊緊地閉鎖著。睹物思人,遙想當年,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他們只知道書中的事,不知道書外的情。他們拍的是鏡頭,對我來說,那些都是曾經的歲月。
2
“海棠讀書會”是濱海經濟開發區精心打造的一個集閱讀分享、文化互動、品牌融合的新型讀書品牌,每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分享,參加的對象都是園區里的普通干部和職工。這次分享會安排在億達智能家電產業園江蘇先木智能科技公司的五樓舉行。進門后就看到從講臺到周邊的環境布置,都是一派的藍色格調,這與《此情此景》的封面顏色緊密呼應,渾然一體。伴隨環繞的立體聲播放的輕音樂,置身其中有一種溫馨如家的感覺。
按計劃,分享會是第二天下午兩點鐘開始,但在一點半時候,所有與會讀者都到齊了。縣黨史辦老主任、八十多歲的周正新老人對我一直很關心,他不顧年邁,專門讓兒子送他來現場。濱海籍著名詩人汪洋先生也撥冗趕來現場,我深受感動。在這個并不太大的空間里,我感受到的是滿屋子的鄉音和鄉情。
分享開始前,我播放了歌曲《故鄉的云》,這首歌是我特意選的。我演講的題目是《何人不起故鄉情》,用這首歌來營造氣氛,比較切題。全場都聽得非常陶醉,“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趁著大家情感洶涌澎湃的時候,我從“莼鱸之思”切入,通過鳥戀舊林和魚思故淵,闡明不忘桑梓之情,不僅是物之常性,也是人之常情。通過努力寫出鄉愁、鄉景、鄉親、鄉俗、鄉味、鄉音之美,比較具體地詮釋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讓大家了解許多鄉情文章的寫作背景和靈感緣由,以及自己在寫作時候的具體思考。凡此種種,就是告訴大家,在那些生活與光陰齒輪般咬合在一起的日子里,故鄉一直都是自己記憶中最美的地方。演講結束時,我播放了歌曲《這世界有那么多人》,這原本是一首表達男歡女愛的情歌,所謂“傾一世溫柔,暖一場遇見”,但在我的理解中,“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我們共同生長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成為一方水土養育的一方人。“為什么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所以這首歌的每一個調調都敲打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美好和回憶上。
分享結束后,我們玩了一個游戲。主持人從我的書里挑選了一些物件的名稱和家鄉話的詞語,編成一個個小問題,請讀者回答。本以為這些都是絕對的送分題,只要是濱海人都能脫口而出說出答案,但沒想到,還真的有人答非所問。比如“三片瓦”,是以前冬天人們經常戴的有著三片毛絨的棉帽子,但很多讀者都答不上來。想想也是,這些“90后”“00后”,怎么能知道幾十年前的東西呢?從這個角度來說,幫他們找回歷史,也許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這次分享會的鄉情意義。
3
我以前經常回老家,后來父母搬到南京,回來的機會就少了,但家鄉還有很多親戚,長一輩的主要是三姨和四姨。分享會結束后,我趕忙去看望她們。到她們家時,家人們早已濟濟一堂等著我。我們圍坐在一起,互相問問情況,彼此聊聊家常,那種溫暖的感覺和親切的氛圍,真的很讓人流連。看到三姨和四姨身體不錯,我心里很高興,其實她們也是我鄉情文章的主角,都有專篇介紹。小的時候,我經常到她們家去玩,對她們的為人處世、言談舉止非常熟悉。許多生動的細節早就在腦海中躍躍欲試了,寫作的時候只要打開記憶文檔招之即來。
她們喜歡唱老歌,喜歡拍照片。我給她倆先拍了,讓她們看,不滿意就刪了重來,然后我們大家一起拍,氣氛非常融洽,笑意如花開。我想,親情就是鄉情大圓中的小圓,親情也是鄉情,而且還是鄉情中的那個最直接、最貼近、最深刻、最難忘的組成部分。
第三天上午,老同學辛道亞陪著我到處走走。我們到東街頭,吃了攤點上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又去了東升橋北的雜花廠,看了那些歷經滄桑的老廠房。半天時間,沒能走過多少路,沒能經過多少橋,沒能看過多少景,但凡我領略到的,都是有史以來且與時俱進的家鄉。這些對于常年生活在家鄉的人是習以為常,但對于我們來說,卻仿佛是遇見了更多的發現。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記錄一次鄉行、一段鄉音、一種鄉愁,希望能夠描繪出那種鄉情與共、靈魂貫通的美好感覺。
張永祎: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江南文化學者,曾受邀做客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文明之旅》欄目,講授“夢里水鄉江南鎮”。著有《與我有約》《水做的江南》等,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系江蘇省首屆紫金文藝評論一等獎獲得者。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