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松等
自從1951年進入上海天文臺,在長達70年的時間里,葉叔華用天文承載浪漫,用實干詮釋初心,95歲高齡的她至今仍在每天工作。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時間”,在她的主持下誕生。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還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開創性地提出建設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網(VLBI),倡導并建成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推動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望遠鏡列陣(SKA)的創始國,推動上海建設SKA數據中心。
32歲挑起建立中國世界時系統的重擔
1951年11月19日,葉叔華來到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現上海天文臺)參加工作,開始了一輩子的天文事業。
葉叔華進入徐家匯觀象臺的第一份工作是觀測恒星,計算恒星時,作為上海天文臺發播時間的依據。測時是一項枯燥細致的工作。觀測者需要一邊操作中星儀目不轉睛地跟蹤恒星,一邊記錄。中星儀是一個龐大的設備,身材嬌小的葉叔華操作起來十分困難,于是她墊了一塊木板,站在上面跟蹤觀測恒星,無論寒暑、一絲不茍。當年的辦公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地方吃飯,她就把報廢的汽油桶當成餐桌,在上面吃飯。
篳路藍縷的艱苦生活,并沒有阻擋葉叔華追求天文科學的熱情。有一次,國際時間局來信詢問:為什么徐家匯的測時結果每個月都有波動?帶著這個疑問,葉叔華逐步檢查計算步驟,最后發現原來是一個修正值沒有加進去。這個修正值,二十多年都沒有人注意到,細心的葉叔華從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后,逐漸領悟到科學研究的真諦。
“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古今中外,對時間精確、統一的度量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高精度的授時工作有迫切需求,尤其是測繪部門。
1957年,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專門在上海召開授時工作會議進行鑒定,結果認為徐家匯發播的BPV時號精確度好于正負0.003秒,已滿足國內大地測量、航海、航空、工礦等各界進行測繪的需要。
1958年,32歲的葉叔華挑起了建立中國世界時系統的重擔。此后,在全國5個天文臺的通力合作下,1965年上海天文臺主持的“綜合時號改正數”通過國家級技術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我國的綜合世界時的精確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66年初,正式作為我國的世界時基準向全國發送,這就是后來的“北京時間”。
胸中有韜略的天文學家
2007年以來,中國科學院VLBI網成為我國航天測控系統的一個分系統,在中國人艱辛而浪漫的探索太空征程中,一路護航、大顯身手。VLBI是“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的英文縮寫。簡單來說,VLBI就是把幾個分布在各地的望遠鏡聯合起來,達到一架超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在國際上,我國是第一個將VLBI技術成功應用于航天測控的國家。
葉叔華是我國VLBI技術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1973年提出建議到2003年VLBI網二期工程通過驗收,整整30年時間,她一直是我國VLBI工程建設的主要負責人,在爭取立項和經費支持、開拓和發展國內外合作、工程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通過對國際天文學前沿的密切跟蹤,葉叔華敏感地覺察到:經典儀器與方法前景有限,只有發展新型觀測技術,才能在天體測量學立于不敗之地。經過深入研究,她認定甚長基線干涉技術是當時天文測量觀測中分辨率最高的技術。因為分辨率高,所以在天體測量和天體物理都可以用,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當時對于新興的VLBI技術,即使在國際上也還處于探索階段,而且需要口徑25米以上的大型拋物線天線,造價高,技術難度也很大,遭到很多專家質疑。但對于自己認定的事,葉叔華就像一枚釘子,釘在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上,絲毫不退讓。對于提出質疑的專家和領導,她就跟在他們身后“軟磨硬泡”,用科學道理一個個耐心說服。沒有研制經費,她就想辦法將天文口能夠動用的全部科研經費投入進去……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天文臺VLBI項目終于正式上馬,需要建造一個25米口徑的拋物面天線,當時我國制造這樣大口徑天線并不容易。葉叔華不停地四處奔波、四處碰壁,最尷尬的一次,在北京一位處長辦公室里被“晾”了15分鐘。當時的她,已擔任上海天文臺臺長,也是我國首位女天文臺長。
在葉叔華的眼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這是她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之源。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此后上海又建成了65米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從而使我國VLBI網的靈敏度提高至2.6倍以上。
她不僅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還倡導了“亞太地區空間地球動力學研究計劃”。落實這一計劃,需要尋求國際組織的支持。1995年,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在美國召開。葉叔華組織了一個討論會,各國專家針對這一計劃提出了很多問題,她“舌戰群儒”贏得了支持,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確定由葉叔華領銜這項計劃。這是第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持的國際天文合作計劃。
天文是一輩子的浪漫事業
浩瀚星空,科學探索永無止境。步入鮐背之年的葉叔華,依然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絲毫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她積極支持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望遠鏡列陣(SKA)的創始國,推動上海建設SKA數據中心,推動我國天文觀測向太空、向月球不斷拓展。
“每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貴的貢獻!”這是葉叔華的話,也是她懸掛在自己辦公室的座右銘。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得葉叔華高度重視青少年科普工作。她曾擔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上海市科協主席,并身體力行地組織科普活動、開展科普講座,投入了很多精力。
“如果把科學家的工作認為是380伏的電壓,而普通大眾只能接受220伏,那么科普工作就是要把380伏電壓轉換成220伏電壓,讓普通大眾都能接受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葉叔華說,“青少年進行科普更大的意義還在于培養未來的科技人才,因為創造力在青少年身上。”
作為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一直沒有一座天文館,是壓在葉叔華心里40多年的一個結。在她和一些科學家持之以恒地推動下,上海天文館終于于2021年夏季正式開館,今后將成為天文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葉叔華的心里,天文是一輩子的浪漫事業,她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份浪漫。她說:“天文有助于拓寬一個人的世界觀宇宙觀。宇宙如此浩瀚,人只是滄海一粟,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存在,都應該珍惜自己短暫且唯一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盡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價值的事情。人啊,總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不如意,但與浩瀚的宇宙相比,這些真的微不足道也!”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2021年6月8日)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