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扛起“高質量發展的大旗”,中國自行車行業責無旁貸,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是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必然選擇。
一、深入解讀產學研,破解行業高質量發展“密碼”
產學研,是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
(一)我國產學研
合作發展歷程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科技部等黨政機關都采取了多種措施,以保證產學研合作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使其在經濟發展和科研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把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如何實現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可以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是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關鍵之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這也為企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我國產學研合作
十大模式
近年來,我國產學研合作呈現出層次不斷提高、形式不斷創新等新特征,合作的取向更加市場化,合作的路徑更加多樣化。目前,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成果(技術)轉讓模式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過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將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等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專利實施許可權等科技成果有償轉讓給企業,企業再將其市場化與產業化。
2.技術開發模式
產學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進行合作,具體有兩種:一是合作開發。這是一種半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投入資金、人力,高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和設備,共同就某一項目開展科研攻關。二是委托開發。這是目前企業產學研結合的主要模式,企業以項目方式將所需的技術委托給大學和科研單位進行研究開發。
3.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如在高校專門設立以企業名稱命名的軟件、電子商務、電子等專業定制班,在企業設立科研院所學生實習基地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
4.共建實體模式
企業與高校或科研單位或政府機構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開發中心、中試基地等實體,成為相對獨立的活動單位或法人。共建經濟實體是產學研之間最緊密的、以資本為紐帶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
5.校企聯盟模式
校企聯盟合作形式多樣,如一個高校院所的單個學科(領域)或團隊與一個或一批企業結對實施科技服務;多個高校院所的一批相關學科(領域)或團隊集成服務于一個企業或一批企業,形成產學研合作的大聯盟;省外乃至海外的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合作聯盟;高校院所服務農業,與縣、鄉(鎮)、村合作,建立各類農業科技基地和園區;高校院所的學科團隊與地方或高新園區合作,共建創新平臺、基地和聯盟等。
6.戰略聯盟模式
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從各自的發展戰略目標與戰略意圖出發,以股權或契約的方式建立的較為穩固的、長期的合作關系。
7.科技資源共享模式
企業與科技資源相對充足的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文獻、儀器設備等資源,以解決自身科技資源不足的瓶頸問題。高校、科研院所也可能需要利用相關企業的廠房、加工設備等作為中試或實習基地。
8.公共服務平臺模式
高校、科研機構利用學科、專業的優勢,建立面向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共性技術服務。政府還可通過線上資源對接,為產學研各方提供真實有效的技術供需信息,從而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9.技術交流模式
研究機構、高校等通過專家會診、現場解難、技術交流、成果對接等形式,與企業開展產學研交流活動,如舉辦專家研討會、技術沙龍、信息經濟創業創新大賽等。
10.科技園區模式
科技園區模式以大學科技園為主,一般主要是由高校發起,聯合多家企業和政府參與,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成果的轉化等。
二、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對行業發展意義重大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的《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2021—2025年)》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在行業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5年來,行業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被認定。據行業統計,截至目前,由政府相關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149 家,較“十二五”增加52%,其中國家級33家,省級 85家,市級31家。“十三五”末,全行業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1.73%,比2015年提高0.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行業專利申請數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
“十三五”期間,行業還進一步掌握關鍵核心生產技術。新材料應用實現產業化,鈦合金、鎂合金、碳纖維等高檔自行車架實現量產、鎂合金壓鑄自行車輪轂增長明顯。核心零部件有所突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行車變速器、中置電機及力矩傳感器研發成功并實現產業化。主要生產工藝實現自動化,自動焊接機器人、自動涂裝、半自動化組裝生產線等在骨干企業中得到普及。
但“十三五”期間,行業在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方面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偏少,技術成果鑒定開展不夠,專利技術轉化率不高;二是行業重大技術課題研究、基礎理論研究以及短板、難點的技術攻關不足;三是行業智能制造能力薄弱,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升級亟須提速;四是國際技術交流合作領域有待拓寬,交流層次有待提高;五是質量品牌建設有待加強,檢測能力和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六是技術研發人員數量仍然不足,缺乏技術領軍人才。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進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時期,也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期,傳統產業正在加速改造和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推動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進。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出現新變化,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綜合要素成本與我國的差距正在縮小,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制造業面臨的內外部形勢更加復雜。
為此,全行業應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實施企業技術改造,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快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在努力練好“內功”的同時,全行業也要積極引進“外援”,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技術產業創新平臺、校企研發平臺、中小企業公共研發設計服務體系等,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達到1+1+1>3的整體效益。
(一)實現資源
共享,優勢互補
通過與大學、科研院所的合作,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優勢,解決企業發展的技術難題,降低技術開發風險,推動技術創新,把握和領導技術前沿,從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同時,通過與大學、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企業可以為自身培養培訓人才,豐富自身的人才資源儲備,為自身可持續的技術進步做足準備。
(二)助力企業
找準技術發力點,
形成品牌優勢
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形成的技術積累與人才培育,短期內可以解決企業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從長期來看,可以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協助企業制定技術和產品發展戰略,及時跟進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動態,帶領企業走向行業的頂尖技術領域,形成強大的品牌優勢。
(三)享受更多
政策支持,
促進企業發展
做產學研的企業可以申報更多的產業政策項目,在申報一些項目時還可以提高立項通過率,拿到補助資金,促進自身更快更好發展。
產學研是解決企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助力企業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只有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以科技引領推動產業發展,才能更好地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