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劉玉婷
一百年前,“鋼鐵搖籃”里以歐陽芳為代表的第一批黨員,在冶鋼這片熱土上,為黨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奠定了冶鋼強大的紅色基因。
一百年來,任憑日月變化,斗轉星移,一代代冶鋼人在紅色精神的傳承下,奮力拼搏,接續奮斗。冶鋼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成績,挺起了特鋼的脊梁。
“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敬業”
周敦世,大冶特鋼棒材事業部首席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92年,滿臉青澀的他大學畢業后來到了大冶鋼廠工作,跟著師傅李民當學徒。
一次生產過程中,師徒倆遇到了技術難題。為找尋解決辦法,記錄詳實數據,60多歲的李民堅持在機器旁蹲守了兩天兩夜,近50個小時沒有離開。在他看來,只有堅持貼近一線,才能記錄下最詳細的數據,用數據說話。
師傅李民的堅持給年輕的周敦世上了生動的一課。時隔多年,他依然記得當時的細節,他說:“老一輩技術人員在一線的堅守,讓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么是敬業。”
此后,周敦世傳承了老一輩身上的敬業精神,在工作崗位上不斷開拓進取。
他開發的大規格棒材“低溫緩加熱、出鋼不降溫、初軋大壓下”的三步操作法,提高內部探傷合格率超過25個百分點,年減少不合格品造成的損失約4680萬元。
2016至2018年,他設計完成方、圓坯共用孔型系統,開發雙爐生產方法,破解KOCKS孔型設計壁壘等技術創新、突破,成功為公司降本、創效累計2.4億元。
30多年來,周敦世堅守在生產一線,在提升技能的同時還不斷發揚著“傳幫帶”的精神,培養下一代的特鋼工匠。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線產業工人的拼搏與擔當。
“質效提升,我們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從無產品、無技術、無產能,從事技術研究人員只有1名,到如今年產能突破1萬噸并位居全國第二,組建了8人的技術團隊,12年來,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特冶廠雙真空專職工程師李林森在公司黨委的帶領下,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李林森研究的雙真空冶煉技術屬于特種冶煉技術,用于生產高精尖產品,主要服務于航空航天及國防建設領域。此前,由國外引進的設備在批量化生產時難以保證合格率。因此,李林森和他的團隊在保證產品合格交付之外,同步推進技術科學研究。
“我們只有吃透產品的工藝原理,才能將核心工藝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產權,在產品的提質增效上走出自己的道路。”李林森說。
經技術攻關,他和團隊將6噸真空感應爐爐齡穩定控制提高到55爐,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總結出的《超低氮高強鋼脫氮工藝實踐》等方法,為特種不銹材料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像周敦世和李林森一樣的新一代冶鋼人以勇攀高峰的科技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發揮自身技術特長,助推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如今,大冶特鋼擁有全國技術能手1人,省級以上技能大師6人,東楚工匠5人、市級工匠1人,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