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

核雕是中國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技藝,《核舟記》一文對“核舟”的細致描寫,讓讀者領略到了中國古代核雕技藝的高超水平。在山東省濰坊市,核雕技藝已傳承300多年,是“北工”的杰出代表。濰坊核雕自成一脈,布局嚴謹,刀法細膩,呈現出一種納天地萬物于方寸之間的博大氣象,具有鮮明的特色。
核雕,是在桃核、橄欖核、杏核等果核上進行人物、動物、花鳥、山水等形象雕刻的立體微雕藝術,因對形象刻畫入微,技藝出神入化,因此贏得“鬼工神技”之美譽。
對很多人來說,初識核雕是從《核舟記》開始的。明朝天啟年間,核雕藝人王叔遠用桃核制作的“核舟”,刻畫了蘇東坡夜游赤壁的場景,人物栩栩如生,刻工無與倫比,讓人們加深了對核雕這一傳統技藝的認識。殊不知,核雕也有南北之分。其中,“南工”以江蘇蘇州為代表,“北工”則首推山東濰坊。
早在清代,濰坊核雕已十分興盛,其中成就較高、影響較大的是清朝末年一位綽號“張大眼”的核雕藝人。經世代傳承發展、探索創新,濰坊核雕不斷涌現出傳世佳作。
濰坊核雕以桃核為主要材料,在設計及雕刻過程中難度較高。桃核具有質地堅硬、紋理復雜的特點,藝人巧妙利用桃核紋路上的自然麻紋走刀,在長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出立體的大千世界。一件好的核雕作品,從構思到完成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北工”核雕作品布局簡練、樸實大方,能在小物件上構造出大場景,且精于作品氣勢的營造。而當今的濰坊核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高雅、古拙、精細、玲瓏。2008年,濰坊核雕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到濰坊市十笏園手造博物館內的核雕藝術空間,各式各樣的核雕作品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精美的核雕作品,皆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建學。
今年47歲的王建學是濱州沾化人,母親和舅舅都是當地的民間藝人,母親擅長剪紙、繡花,舅舅擅長書法、繪畫。受家人影響,王建學從小就喜歡上了畫畫和雕刻,且頗有天分。
初中畢業后,王建學只身一人前往北京牙雕廠學藝,正式走上了雕刻之路。此后經過數年專業、系統的訓練,王建學練就了一手過硬的功夫。1998年,王建學北上學藝結束后來到濰坊,在這里認識了未來的妻子。從此,他扎根濰坊,并在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的引導建議下,開始研究濰坊核雕。
王建學創作的核雕作品包括濰坊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名人等,每件都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感染力。王建學說,把一個小小的桃核變成層次豐富、棱角分明的藝術品,要分三步來完成:選料、定位、細化。“要選擇密度大的成熟桃核,這樣更容易雕刻精細的部位,也便于長久保存。選好料之后,用筆先在桃核上畫出主題,用刻刀進行定位,掌握好整體作品布局的比例,最后用淺浮雕、深浮雕、鏤空等多種技法進一步細雕。”經過對人物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服裝鞋帽等細節細致入微的修整之后,一件精美的核雕作品就完成了。
在王建學的工作室內,核雕作品《十笏園》讓人眼前一亮:四照亭、春雨樓、硯香樓、長廊、假山……現實中的十笏園,被濃縮到一個約4厘米長的桃核上,令人拍案叫絕。
王建學介紹,受《十笏園》的啟發,他萌生了雕刻濰坊歷史文化名人、用核雕講述濰坊人文故事的想法。如今,王建學已創作了數個“濰坊故事”系列核雕作品,為濰坊這一藝術沃土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意蘊。

說起濰坊的名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鄭板橋。在擔任濰縣(今濰坊)縣令期間,鄭板橋于大荒之年開倉濟民,留下千古美名,王建學的核雕作品《鄭板橋開倉濟民》選取的就是這段故事。在長約4厘米、寬不到3厘米的桃核上,王建學共雕刻了十幾個人物,其中,一身長衫、擼著袖子、一縷山羊胡造型的人,正是受萬民愛戴的鄭板橋。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與濰坊有關的《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也被王建學“搬”到了桃核上?!俄n熙載夜宴圖》中的主角韓熙載和《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都是濰坊人,王建學將兩幅名畫用核雕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給人帶來了另一種美的享受。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王建學的核雕版《清明上河圖》是用牛骨作為畫卷背景,將12顆桃核拼接在一起,比螞蟻還小的幾百人映入眼簾,東京汴梁熱鬧繁華的場面躍然桃核之上。
此外,王建學還創作了《蘇東坡密州出獵》《丑奴兒》《如夢令》等與濰坊有關的核雕作品。王建學表示,希望通過核雕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濰坊的歷史,了解濰坊的文化。
編輯/刁艷杰

Carve a World on Small Objects
Fruit pit carving is a unique traditional folk craft in China. In Weifang, Shandong, the craft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over 300 years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crafts”. In 2008, Weifang fruit pit carving was list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main materials dominated by peach pits, Weifang fruit pit carving is highly difficult in the pro- cess of design and carving. Peach p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hard texture and complicated patterns. Artisans wisely use the natural pitted patterns on a peach pit to carve a three-dimensional world thereon.
In the fruit pit carving gallery of the Shihuyuan Garden Handicraft Museum, Weifang, there are a dazzling variety of fruit pit carvings. These exquisite carvings were all created by Wang Jianxue, an arts & crafts master of Shandong.
After developing a liking for Weifang fruit pit carving, Wang Jianxue had the idea of carving Weifang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lebrities, and telling the citys cultural story by use of fruit pit carving. Wang has already created a number of “Weifang Story” series fruit pit carvings, and added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the fertile land of art—Weif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