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近些年來,互聯網技術不斷突破創新?;跀底旨夹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需求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資產證券化相關政策的支持,加速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豐富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種類和服務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資產證券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風險。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了對地產資產的資產證券化進程。但由于受到相關法律法規、風險監管機制、市場制度以及稅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直到2005年后,才逐漸出現了其他類型的資產證券化。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的真正發展時間非常短暫,尚處于發展中階段。作為我國經濟市場和金融領域新興的證券化模式,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存在的風險與問題。對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防范風險的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動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發展。
信用風險。也被稱為違約風險,即參與各方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出現違反協議要求的現象,并對投資者利益造成損失的一種風險類型,屬于信貸資產證券化中最具有直接性的風險,主要受資產池質量影響。在我國,資產證券化屬于新興金融模式,對資產進行信用評級也屬于新興行業,目前市場上的信用評級機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信用評級制度,無法完全開展獨立性、客觀性的評估工作,存在美化資產、蓄意提升信用等級的問題,因此并不能滿足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需求。
法律法規風險。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尚不健全,還需要時間完善。截至目前,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研究分析表明,資產證券化缺乏足夠的經驗、數據,不足以支撐理論與金融實踐相結合。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還在不斷地以試點為中心進行探索和研究,并沒有相對完整的發展模式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發展后盾。
資產證券化關聯性帶來的風險。作為資產證券化核心的基礎資產,涉及眾多利益主體。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如果單一層面的市場發生恐慌,那么這種情緒在金融市場中勢必會不斷增強,極大提升了發生金融風險的概率,同時也降低了金融市場對恐慌“傳染”的抵御能力。由單一層面的恐慌引發“傳染”,進而引發金融風險,最后導致金融危機的出現,美國的次貸危機便是最典型的代表。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涉及眾多的利益機構或個人,包括發起人、金融機構、信用增級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服務商、受托人等,這些參與資產證券化的眾多機構或個人,形成了地位不對等的相關利益主體,因此其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不對等的,容易引發道德方面風險。比如,當提供信用支持的第三方機構自身出現了資信問題,會直接帶來風險。當擔任基礎資產投資組合日常管理相關工作的機構自身出現資金問題時,也會導致無法按照規定時間償本付息的現象發生。
加強信用管理,提升基礎資產的資信質量。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就是基礎資產的實際價值與評估后的資產價值嚴重不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基礎資產的實際價值低,第二則是人為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對基礎資產進行實際評估時,銀行或其他參與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必須選用優質基礎資產進行證券化,精準評估基礎資產現有及未來的盈利能力,并加強對評估過程的監督管理,杜絕人為制造虛假信息的行為出現,從而保證基礎資產的資信質量。
規范信用評級制度。要加快完善信用評級制度,確保信用評級制度可以更好地發揮指示作用。在重視信用評級要求的同時,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評級標準的制定,為廣大的投資者提供精準的基礎資產信用評級結果,降低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出現風險的概率。明確信用評級標準和內容,在提升資產證券化產品結構多樣性的同時,對推動資產證券化面向國際投資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作用。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資產證券化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資產證券化是十分復雜的金融業務,涉及法律、基金擔保、會計、融資、稅務、評估審計等諸多領域,因此我國需要建立和完善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涉及相關行業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時,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為依據,設立有關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專項立法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證券法、公司法,通過此種方式來強化法律法規對資產證券化進程的制度保障。并且還要配合設置一些更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信用評級機構,不斷提升專業水準,在降低資產證券化融資成本的同時,減少金融風險的發生,為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
構建合理的監管機制。資產證券化作為新興的金融融資模式,必須構建合理的監管機制。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管機制。將資產證券化的發行納入國家監管,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確保眾多參與機構和個人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實施監管的部門也必須與時俱進。同時,要形成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因為信貸資產證券化行業涉及的內容較為寬泛且專業,需建立起專業化的經營隊伍,熟練掌握資產證券化的運作過程與相關監管規定。此外,要充分遵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總體監管要求,強化風險管理和防范處置工作,為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提供公開透明的環境,促進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規范信息披露。在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是產生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降低資產證券化風險發生的概率,應當規范和強化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信息披露,遵守監督管理機構對信息披露的規定,做到及時有效、真實精準。作為真實反映證券化基礎資產質量和資信狀況的信用評級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對發行人、信用增級機構和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因此要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管理,充分發揮信用評級機構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價值與作用,助推資產證券化長久高速發展。
新形勢下,只有強化對資產證券化風險的防范,降低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確保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相關參與者的合法權益,推動資產證券化有序、穩定發展,才能發揮資產證券化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做到有效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