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黃任之
單位的門衛老賀是公認的老實人,很好說話,整天都笑嘻嘻的。但最近,由于老周在交接班時誤將老賀的棉鞋扔了,老賀發了一次很大的脾氣,把大家都嚇蒙了。老賀的表現讓周圍人感覺很詫異,這還是那個好脾氣的老賀嗎?他怎么也會發火啊?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老實人是沒有脾氣的。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這種表現是因為老實人的負性情緒的喚醒閾值比常人高——面對相同的情緒刺激,他們不容易出現憤怒、委屈、焦慮和抑郁等情緒。但事實上,老實人不是沒有脾氣,他們只是把不快和不滿放在心里,將各種消極情緒壓抑起來。也就是說,有些老實人表現出的好脾氣,其實是在刻意壓制憤怒情緒。
憤怒原本是一種指向他人的攻擊情緒。老實人不會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而是在心里生悶氣,這樣就會把“攻擊行為”轉向自己。當負性情緒不停累加,個體無法承受時,潛意識會推動個體找“情緒出口”,排遣這些消極能量。因此,當老實人感覺自己一再被欺負,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情緒大爆炸”——個體累積的負面能量瞬間涌出,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壓抑情緒的原因
1.不知道如何表達負性情緒
學習不僅針對知識,也包括情緒表達。兒童需要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正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許多兒童在原生家庭里,沒有接受過父母的指導。他們小時候的情緒和感受不被父母重視,比如父母不關心孩子的悲傷、痛苦。這些兒童逐漸形成這樣一個觀點:情緒沒有用,對自己沒有價值,不必理會它,不用表達它。當情緒感受特別強烈時,這些孩子會努力轉移自己的視線,竭力忘掉情緒,或說服自己情緒無足輕重,不值得理會。但這樣做的后果是,個體會被情緒困擾,走不出負性情緒的漩渦。
2.安全感不足帶來的情緒否認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和主要的撫育者建立起穩定而親密的依戀關系,缺乏足夠的關愛,渴望家人的認可、喜歡和照顧。這一人群的撫育者不希望孩子用情緒表達需要,認為這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孩子因為要依靠撫育者的照顧,不得不否認自己的情緒,不敢表達自己對撫養者的不滿。
3.取悅他人維護人際關系
有些人在幼年時因為普通,無明顯的過人之處,為了能和同伴一起玩兒,不得不聽命于他人,被同齡人驅使或捉弄。如果與他人起沖突,他們很可能被同伴報復或排擠。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他們必須避免分歧和矛盾,在集體中尋求一定的歸屬感來讓自己安心。為了降低人際關系的風險,他們習慣于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來換取與他人的和平共處。
4.將負性情緒轉移給親人
老實人在職場和外部人際關系中,表現為不計較、肯吃虧,因而人緣較好,被人交口稱贊。實際上,老實人的情緒控制能力并不高。他們將好情緒和好臉色給了外人,回到家則卸下偽裝的人格面具,將真面目擺在家人面前,動不動就對家人發脾氣,像一個火藥桶一樣容易爆炸。他們不敢和外人計較,害怕人際關系破裂。而在家里,他們知道家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和自己斷絕關系,大不了大吵一頓,鬧點家庭矛盾。所以,老實人常在家里肆無忌憚地把真實的感受表現出來,在家里稱王稱霸。
表達負性情緒的積極作用
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是正常的,表達這些情緒是讓我們獲得良好的心理環境,擁有正常人際關系的基礎。表達憤怒情緒可以為自己爭取被正當對待的權益;表達悲傷情緒可以釋放自己的壓力;表達焦慮情緒可以更好的思考問題,為解決問題找到出路……合理、適度地宣泄負性情緒,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排遣心理垃圾和痛苦,另一方面可以讓別人理解我們的處境,停止傷害,并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如果不能做到自我調節,一味壓抑負性情緒,積累心理垃圾,就是在制造“情緒炸彈”,很有可能讓老實人突然發生一場“情緒大地震”。
表達負性情緒的正確方式
當人內心有負性情緒時,可以客觀地描述情緒事件帶給自己的感受,個人的心理需求和對對方的期待,要求對方停止傷害自己,并進行道歉。如果對方道歉無法讓自己釋懷,可以采用進行有氧運動、參加文體活動、與信任的人傾訴、寫心情日記等健康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
人只要不刻意壓制自己的感受,及時宣泄自己的情緒,就能調整好個人的情緒狀態,重新建立起心理平衡。人際關系中的得失點滴,經過積極的應對和處理,就會變成心理養料,使人格缺陷逐漸得到彌補,建立起更為健康健全的人格,形成更為穩定、積極的情緒結構。通過主動自我調整,即便幼年時沒有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人也能做到生氣但不動怒,收放情緒自如,獲得健康、有效的心理調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