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朋等
美軍M224 60mm迫擊炮的座鈑呈較大的圓形
目前,隨著諸如“彈簧刀”等單兵便攜性巡飛彈的進一步發展,低成本的打擊能力,能否徹底取代略顯笨重的迫擊炮,成為戰場步兵班組的主要支援武器?
其實這個問題,在阿富汗戰場上累計使用過4000 架次“彈簧刀”巡飛彈的美軍就曾做出過解答,即步兵便攜的60mm 輕型迫擊炮在戰場上仍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而單兵巡飛彈、飛行手雷主要作為戰場上的輔助精確打擊手段。
從本輪俄烏沖突來看,單兵巡飛彈、飛行手雷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并非絕對可靠。例如,網上流傳出烏軍的飛行手雷因操作失誤,致使俄軍士兵絕地逃生的視頻。相反,一些生產于上個世紀的古董迫擊炮在雙方士兵的操作下,捷報頻傳。
為什么科技含量較低的迫擊炮至今無法被取代?
首先,步兵戰場環境的客觀需求
M224A1 60mm 輕型迫擊炮的座鈑改為較小的矩形
M224A1 60mm 輕型迫擊炮加裝全息瞄準鏡狀態
現代戰場上,步兵大規模集群沖鋒的作戰樣式不復存在,轉而以小規模班組獨立遂行作戰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敵軍隱蔽于坑道內或堅固掩體內的機槍火力點等目標就成為步兵班組作戰的棘手難題。如果呼叫后方炮火支援則又至少需要幾十分鐘的等待,即便是使用單兵巡飛彈也需要將近10min 的準備,遠不及身邊的迫擊炮班組的支援來得可靠。目前,美軍每個步兵連編制兩門60mm 迫擊炮,連級指揮官完全可以根據戰場作戰任務需求,指揮連屬迫擊炮分隊對正面掩體后的敵軍進行打擊。美軍最新型的M224A1 60mm 迫擊炮配有先進的全息瞄準鏡,可以對70 ~ 3490m 的目標進行快速射擊,再加上最快30 發/ 分的射速,完全可以有效彌補步兵班組曲射火力的不足。
其次,基于作戰成本考慮
即便是最便宜的“彈簧刀”-300巡飛彈也需要近2 萬美元的造價,且滯空時間不足10min,再加上其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十分不利于戰場的大規模消耗。而單兵便攜的60mm 迫擊炮,例如美軍目前黑科技最多的M224A1 迫擊炮炮身也僅需1 萬美元,而采用鑄鐵材質制造的迫擊炮炮彈更是低至幾百美元一發,完全經得起大規模、長時間作戰的消耗。
再次,殺傷威力值得推崇
從目前實際測試的效能來看,“彈簧刀”-300 巡飛彈的殺傷能力僅相當于一發40mm 的槍掛榴彈,且在斜角撞擊引爆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減小殺傷半徑,遠低于60mm 迫擊炮彈垂直降落引爆的20m 殺傷半徑。
隨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進一步發展,網絡化、信息化、多維立體的戰爭形態不斷拓展,傳統意義上的野外陣地均勢鏖戰已經基本不會出現。軍事實力差距懸殊的強勢一方憑借絕對的空中優勢將對方地面裝甲車隊進行單方面的屠殺。為保存己方原本處于劣勢的裝備,雙方的戰爭主場也更多由野外陣地轉向城鎮街區,弱勢一方借助復雜的建筑掩體以及人道主義互聯網輿論戰的優勢,很大程度上能夠逆轉局面,達成與進攻一方的消耗均勢。
處于架設狀態的俄羅斯240mm 口徑“郁金香”自行迫擊炮
城鎮巷戰,自始就被譽為“戰場絞肉機”,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累計付出將近2 萬人的傷亡,即便強勢的美軍也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損失將近3 萬余人、耗資2.2 萬億美元。如何解決隱藏在建筑街區內的敵軍,又不造成大范圍的附加性戰場破壞,就成為各國軍隊所面臨的一個頭等難題。
處于行進狀態的俄羅斯240mm 口徑“郁金香”自行迫擊炮
美國AN/TPQ-49輕型反迫擊炮雷達系統
安裝在車輛上的美國AN/TPQ-49輕型反迫擊炮雷達系統
在城鎮巷戰中,除大范圍配備單兵便攜的小口徑迫擊炮外,也要采用超大口徑的自行迫擊炮,以對隱藏在復雜建筑物內據點堅守的敵軍進行火力清除,有效減少人員前出帶來的損傷。在本輪俄烏沖突中,俄軍就曾廣泛出動有著“拆樓神器”之稱,可發射質量130kg的炮彈,一次便能摧毀一棟七層建筑物的240mm 口徑“郁金香”自行迫擊炮,對隱藏在馬里烏波爾亞速鋼鐵廠內的烏軍進行了清剿,并取得不錯的戰果。
在俄烏沖突戰場中,隨著諸如美制AN/TPQ-49 輕型反迫擊炮雷達系統的進一步普及,傳統高拋彈道的迫擊炮生存空間面臨進一步的壓減。
無人機和迫擊炮組合很好地解決了城鎮巷戰這個困擾各國軍方的問題。在本輪俄烏沖突中,最常見的作戰名場面就是雙方各自的無人機先期偵察,為后方迫擊炮班組提供精準的坐標參數,而后對前方隱藏在街區、戰壕內的敵軍實施精準炮擊,并對射擊后的毀傷效果實時進行評估和參數校正。裝載在皮卡車或高機動載具上的傳統迫擊炮采用隨打隨撤的方法進行火力伏擊作戰,有效解決了步兵班組在城鎮巷戰時視野和火力覆蓋受限的困境。
展望未來,單兵巡飛彈、飛行手雷類武器與迫擊炮相互搭配、強強組合,可取得“1+1>2”的作戰效果。例如,在作戰伊始,利用長航時單兵巡飛彈體積小、不易被發現的特點,進行抵前偵察。此時,單兵巡飛彈主要承擔情報偵察職責,指揮引導迫擊炮進行殺傷。由于迫擊炮的殺傷原理決定其殺傷精度存在較大偏差,當殺傷效果不佳時,巡飛彈及時進行補充殺傷,此時巡飛彈發揮較精準殺傷效能。對于處在隱蔽性較好的房間、掩體、坑道內的殘敵,則可釋放體積更小的飛行手雷進行精準打擊。
總之,通過創新戰法,迫擊炮在城鎮戰中仍可發揮應有的作戰效能。
目前,隨著戰場作戰環境的變化,為適應現代戰爭對武器裝備的新要求,摒棄作戰方式的相對單一,迫擊炮家族也是煥然一新。
智能一體,極速轉換——美國“天蝎”快速機動迫擊炮系統
美國“ 天蝎”快速機動迫擊炮系統
美國“ 天蝎”快速機動迫擊炮系統展開后,迫擊炮的座鈑在液壓系統控制下可以緊緊壓在地面上,而不是像其他迫擊炮那樣需要將座鈑固定在土中
為了進一步減少迫擊炮展開與撤收的時間,美國全球軍品(GlobalMilitary Products)公司研發出一款號稱全世界展開速度最快的機動迫擊炮系統——“天蝎”(Scorpion)快速機動迫擊炮系統。該系統完成從展開到第一發炮彈射擊的時間僅需不到45s,并在發射最后一發炮彈之后21s 內完成撤離。系統在第1分鐘內可以發射12發炮彈,此后每分鐘射速降至4 發/ 分,可以裝載72 發81mm 炮彈或40 發120mm炮彈。
該系統的一個亮點是,展開后,迫擊炮的座鈑在液壓系統控制下可以緊緊壓在地面上,而不是像其他迫擊炮那樣需要將座鈑固定在土中。這就意味著在炮彈發射時不會對車輛底盤及懸掛系統產生較大的負荷壓力,非常適合安裝在自重在1.5噸以上的輪式或履帶式車輛上。再加上車內高度集成的火控彈道計算系統,僅需2 人便可完成相關操作,其卓越的性能目前已經被美國軍方關注。未來,其以低成本的形式,加裝在皮卡車上,再配合空中無人機的偵察,非常適合引領新一代的城鎮作戰。
“快”是該系統提高戰場生存能力的法寶。極快的反應時間,是取得先機的關鍵。單位時間內的密集火力,能夠極大提高達成作戰目標的系數。能否及時撤離,是系統能否擁有繼續打擊能力的保證。在信息偵察能力大幅提高的今天,敵我雙方都擁有大量的無人偵察設備,開火極容易暴露,是所有大型武器面臨的主要威脅。能夠在第一時間即打即撤,就會擁有極大的生存空間。
模塊集成,快速投放——芬蘭集裝箱迫擊炮系統
集裝箱火箭炮、集裝箱雷達、集裝箱防空導彈……在武器裝備集裝箱化裝載的大浪潮下,迫擊炮自然也不能例外。芬蘭帕特里亞(Patria)公司研制的NEMO 120mm 迫擊炮集裝箱系統可裝載100發120mm 迫擊炮炮彈,安裝在重型卡車、裝甲車輛的底盤上甚至快艇上。
芬蘭 NEMO 120mm迫擊炮集裝箱系統安裝在重型卡車底盤上的狀態
芬蘭NEMO 120mm迫擊炮集裝箱系統安裝在裝甲車輛底盤上且進行開火的狀態
芬蘭NEMO 120mm迫擊炮集裝箱系統安裝在快艇上的狀態
其迫擊炮的炮口設計具有迷惑性,集裝箱內配有先進的火控計算機系統,最大射速10發/分,持續射速7 發/ 分。箱體上加裝8~10mm厚的鋼板進行防護,同時配有1名炮手、2名供彈手。考慮到沙漠炎熱和極寒天氣條件下的持久作戰,該系統在集裝箱內還貼心地為乘員配備1臺空調,以提升作戰環境的舒適性。
該型迫擊炮集裝箱系統最大的特色是,行軍狀態時,可以將炮管收放在集裝箱上方,再加上相應的隱蔽偽裝,完全可以混行在民用運輸車輛之間,以規避空中無人機的偵察,進而實施對目標的突然襲擊。同時,將集裝箱安裝在車輛上,可以極大釋放作戰人員的攜行壓力。其可攜帶較多的彈藥和輔助設備,如較大型的無人機、無人機控制室、無人機后續保障器材等。必要時,也可搭配單兵巡飛彈使用。
從整體作戰應用來看,該型武器主要適用于低強度、低烈度的局部沖突對抗,其將會是新一代“皮卡戰爭”的主力。受制于體型較大、無自主機動力、單兵反炮兵雷達的普及等原因,其并不適用于主要大國激烈的地面戰場對抗。
另類融合,固強補弱——以色列坦克車載迫擊炮
直瞄加曲射,預留迫擊炮射位,這是以色列坦克一貫的獨特風格,其卓越的實戰性能不容忽視。那為什么世界上只有以色列一家喜歡在坦克頂部安裝迫擊炮呢?這主要是與其獨特的作戰環境需求有關。多年以來,以色列軍隊不同規模的戰事不斷,約旦河岸多為高崖聳立,且大多數時間都在與城鎮中的游擊隊進行較量。坦克炮較小的射擊角度極易被較高的樓房和障礙物遮擋,造成單方面被動挨打的局面。而迫擊炮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射擊角度,即便是越過障礙物進行打擊也不在話下。
再加上未來無人機與坦克的深度融合聯動,對戰場周圍態勢的深度掌控,在智能火控平臺的操控下,坦克車載迫擊炮或許能成為坦克巷戰破局的關鍵。
美中不足,這樣的設計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炮手在操縱迫擊炮進行射擊時,需要停車將身體探出坦克車身,自身安全在此時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使用時還需要己方部隊提供絕對的地面和空中火力優勢。目前,也僅適合于特定戰場環境下的治安戰,無法參與傳統的地面對抗。再加上車載巡飛彈的進一步普及,未來該型組合發展極為有限。
在新的作戰需求牽引下,老式迫擊炮未退出歷史舞臺,新式迫擊炮發展方興未艾,這種老的武器仍在當今戰爭中發揮著應有的優勢與價值。
編輯/曾振宇
安裝在坦克頂部的以色列迫擊炮
安裝在坦克頂部的以色列迫擊炮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