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華
美玉奇石,是自然造化的杰作,為歷代人們所珍愛。俗語說:“黃金有價玉無價。”說明了玉的珍貴。玉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晶瑩可愛、賞心悅目,更在于被精心加工后賦予的深厚文化含義。
玉的涵蓋面相當寬廣。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對傳到歐洲的中國清代乾隆時期玉器進行物理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是以硅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纖維礦物,色澤純白好似凝脂,細膩溫潤,俗稱羊脂玉,非常名貴,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因為角閃石大都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出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所以又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等不同品種。硬玉以硅酸鈉和硅酸鋁為主要成分,有隱約的水晶狀,具有玻璃的光澤,質地堅硬,清澈晶瑩。其色澤富于變化,有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淡紫色等,其中以翠綠色質地最佳,所以硬玉通常又稱為翡翠。軟玉在遠古就被人們采掘和使用了,產地以新疆和田最為有名,同時還有陜西的“藍田玉”等。硬玉主要產地在緬甸境內,輸入中國時間較晚,在18世紀后才被中國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都是軟玉制品。
中國采玉歷史悠久,分布地域極廣。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余處。玉開采出來后,被工匠們加工成各種器物,其制作方法主要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剛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進行研磨琢制,行話稱為治玉、琢玉、碾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至理名言,便是從琢玉中總結出來的。數千年來,中國的玉匠使用簡陋的傳統治玉工具,琢磨出精彩絕妙的各種玉器,表現出高超非凡的琢玉技巧,堪稱是人間奇跡。所以,一件好的玉器,不僅具有美的材質,更不可缺少美的造型和絕妙的雕琢,是“山川之精英”與“人文之精美”的和諧結合。各個時代的玉器,同時也是當時的工藝水平、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形象體現。

中國古代玉器種類繁多、異彩紛呈。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為:裝飾品類、工具類、兵器類、禮器類、肖生類、葬器類、陳設品類、文房用具類、佩飾類等。例如裝飾品類,就包括有玉佩、玉墜、玉笄、玉鐲、玉釧、玉冠飾、玉串珠、玉玦、玉環、玉璜、玉簪、玉管等。這些玉器類型,有的從古至今一直沿襲,有的只存在于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由于制作的時代不同,往往體現出不同的風格。例如玉璧,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一直延續到明清的時候仍在制作。但不同的時期,玉璧的大小、用途、紋飾等,都有很大的區別。新石器時期的玉璧光素無紋、形制粗糙,商周時期的玉璧大多光素無紋,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制作規整有蠶紋、獸紋等雕飾。秦漢沿襲戰國之風,玉璧雕刻更為精細,宋元時期玉璧成為一般的佩玉,明清時期曾出現大量的仿古玉璧,但古風盡失。
古代玉器的器型和紋飾,體現出多樣的特征和風格,是我國玉雕藝術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的生動體現。它們為我們鑒賞、判斷和研究古代玉器提供了重要依據。一些古代玉器上還留下了刻字,例如婦好墓出土的刻字玉戈,山西侯馬出土的玉質朱文盟書,以及歷代帝王的玉冊、哀冊、玉牒等。這些文字,雖然數量較少,也不像青銅器銘文那樣自成體系和風格,但對鑒定器物年代和真偽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
中國古人對美玉奇石的珍愛,可謂源遠流長。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深知美玉的珍貴,或把它作為權力富貴的象征,或把它視為高雅的賞玩,或把它作為情感的寄托。關于玉,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氏之璧”和“完璧歸趙”便是特別有名的兩則。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期,“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和氏,其他書中稱為卞和,是一位很不簡單的忠貞之士,他將這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獻給楚厲王,因為玉匠不識貨,說是普通石頭,被以欺君之罪處以“刖刑”,砍掉左腳;楚武王繼位,卞和又進獻璞玉,仍被認為是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右腳。到了楚文王的時候,文王派玉匠對卞和的璞玉進行雕琢,才終于發現果然是一塊極為罕見的美玉。楚文王大喜,遂將此玉制成玉璧,稱為“和氏之璧”。韓非講述這個故事是有用意的,是為了勸諫統治者要重視治理國家的“法術”,不要犯類似于將卞和斬足的錯誤。
和氏之璧由春秋傳至戰國,名氣極盛,《戰國策》將其稱譽為天下著名玉器中的四寶之一。和氏之璧后來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得知后,便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愿意用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交換和氏之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量,如果把璧給秦國,恐怕秦昭王言而無信,未必會把十五座城邑交給趙國,而若不給,秦國就有了派兵攻打趙國的借口。正猶豫不決,有人推薦藺相如擔當重任,出使秦國。于是藺相如帶著和氏之璧去見秦昭王,大義凜然,最終“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對此有生動精彩的記述。這個故事在后世影響很大,漢代畫像石上對此就有較多刻畫。
和氏之璧在戰國時代身價高達十五座城邑,由此也可知精美玉器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珍貴地位。古代統治者把開采和收羅天下美玉作為聚斂財富的一項重要手段。殷商時代,統治者聚斂的玉器,數量十分驚人。《藝文類聚》卷八十三記述:“《周書》曰,武王俘商,得寶玉萬四千,佩有八萬。”周武王從商王室中收繳的寶玉達到一萬四千件,玉佩有八萬件,這是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證之于殷商考古發現,顯然并非夸張。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便有755件,種類甚多,制作精美,其中有大量的禮器、用具、裝飾品,還有各種動物造型玉器,以及玉鳳、玉龍、玉人等等。作為武丁配偶的婦好,殉葬玉器便如此可觀,至于商王生前擁有的精美玉器之多,那就不難想象了。

先秦時代,美玉不僅是統治者們珍愛的財富,并發展成為權力與富貴的象征。當時的儒家,將儒家學說中的仁、智、義、禮、樂、忠、信等美德,比附于美玉的各種特點,宣揚“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或九德甚至十一德的學說應運而生。《禮記·聘義》記述說,子貢曾向孔子請教“君子貴玉”的道理,孔子說:“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有了孔子的這番經典議論,古代的“貴玉”風尚,便獲得了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柱。正如郭寶鈞《古玉新詮》所概括的:“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