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尋南溪常道士
〔唐〕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解析】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說:“如果一定要有憂傷,那就告訴憂傷,讓它永遠捧著一束玫瑰。”對于中國古人來說,詩歌就是那束玫瑰,它有刺,可以刺穿一切黑暗不平,它也有各種顏色、各種芬芳,展現美好,象征希望。唐代宗大歷時期政治黑暗,知識分子充滿困惑,詩人就借用詩歌的力量,追求一種淡泊的心理狀態。
詩的首聯寫山路靜謐,青苔上有行走的痕跡,這里能看出詩人淡淡的歡喜—常道士的居處應該不遠了。接下來兩句就給這種心情帶來一點轉折,同時在視覺上有一個遠近變化,白云沙洲是遠景,春草掩映的門扉是近景,“閉閑門”說明常道士不在。
上下聯是期待和現實的對比,詩中意象都營造了靜謐的氛圍,這種轉折的存在讓詩歌更富于變化。接下來詩人又寫了兩種水,一種是雨水,雨霽云收,松樹的新綠映入眼簾,這是洗凈塵埃的水;另一種是溪水,詩人沿著山道探尋水源。道家說“上善若水”,儒家說“智者樂水”,禪語說“善心如水”,在這兩句詩中似乎交融一處,蕩滌了胸中濁氣,使人靈臺清明。
結尾有陶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跡,使禪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相融匯。詩人尋道士,見禪意,本人又是儒生,于此也可見到唐代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