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青山,綠水,是人類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家園。“每個人的心里都需要一片綠意盎然的春色,每個人的心里都需要一片寧靜安詳的港灣。”福建長汀作家楊筆的小說新作《春到畫眉嶺》,帶我們走進一片綠意盎然的春色,一處寧靜安詳的港灣。
福建長汀曾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四周山嶺盡是一片紅色,閃耀著可怕的血光。樹木,很少看到……只有凄愴的靜寂,永伴著被毀滅了的山靈”。20世紀80年代起,長汀堅持“水土不治,決不放棄,山河不綠,決不收兵”的信念,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吹響了綠色家園保衛戰的號角。幾十年過去,長汀重現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成為全國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幟。《春到畫眉嶺》講述的就是這段動人故事。
小說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以“治理荒山”“創造致富”為核心,以丹溪小學四年級學生“我”和舒詞回村開展“我的家鄉”暑假社會調查為線索,記述了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豐富地展現了丹溪村的風土人情和滄桑巨變,其字里行間始終縈繞著深深的鄉戀之情,引人共鳴。整體而論,在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小說封面右上角所標注的“山鄉巨變新時代,綠滿荒山寫傳奇,生態扶貧富老區”的文字,就是對作品主題與時代意義的生動概括。
著名作家、導演張品成在讀完這部小說后,說:“畫眉嶺確實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里有感天動地的人物和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
《春到畫眉嶺》用心塑造了一群鮮活的普通勞動者,展現出人物的精神美。
為了塑造出鮮活可信的人物群像,從2017年開始,楊筆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十幾個鄉鎮,采訪了三十多位典型人物。他們當中有十九大黨代表、全國勞模、全國婦女代表、全國種糧大戶;有退休老領導、老干部、老專家學者;有“水土流失治理”第二代的新農人、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中小學師生;有身殘志堅的治荒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外來媳婦兒、深山養蜂人……于是,隨著作品主人公的足跡,畫眉嶺上的金鳳凰沈木蘭、斷臂鐵人杜金林和他的新疆媳婦兒馬秀娟、萬善寺與快樂農場的主人無為師傅、野豬坳萬畝大造林的范偉書、林下名貴藥材種植專業戶范水長、養殖十萬羽河田雞的范大元、“蜂之翼”養蜂合作社的楊昊等人物,一個個站了起來。
這群普通的勞動者,因為同一個夢想而相聚在畫眉嶺上,他們堅韌而執著,樸實又善良,以勤勞、智慧和實干苦干的精神,守望相助,把原來的“火焰山”建設成了“花果山”,共同書寫了一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傳奇故事,生動詮釋了“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等時代的奮斗內涵。而在這些人物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熟悉的人,如長汀策武鎮南坑村原黨支部書記沈騰香,“種果大王”、全國勞模賴木生,長汀縣水土保持局原局長鐘炳林,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所塑造的這群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人物,就是長汀萬千兒女的生動寫照。在精神的維度里,這種現實生活里的人和小說人物的虛實交織與映襯,讓讀者較容易地就沉浸在他們身上閃耀著的生命光彩中。
《春到畫眉嶺》通過多元的現實渠道形成敘述合力。
畫眉嶺的故事,是長汀重現青山綠水的歷史縮影。作者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比較全面、完整地再現了這段難忘的歷史。小說不僅還原了不少歷史事件,還賦予了新的看點和內涵。比如,我們看到的丹溪,則是一個集科研、旅游、研學、體驗于一體的綠色可循環文明生態村,其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融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眾所周知,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治理水土流失靠的不僅是熱情,更要講科學。在小說里,庭院養豬雞,能源用沼氣,山上種水果,耕地煙稻菜,形成產業鏈;“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協會+農戶”機制、“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等,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質。而這些科普知識和專業術語,在楊筆的敘事中變得鮮活立體,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作者用綠意渲染書寫的底色。在對丹溪的書寫中,鷓鴣草、馬尼拉草、銀杏、油柰、楊梅、板栗、桃樹、梨樹等植物紛至沓來,仿佛就在我們眼前舒枝展葉,開花結果。此時的畫眉嶺,如同有一支指揮棒指揮著,漫山遍野的綠傾情上演著一曲美麗的交響樂。樂曲從每一根枝丫上,從每一片葉子上,咕嘟咕嘟地流淌出來。淌到空氣里,空氣洇成了溫柔的綠。淌到溪水里,溪水染成了活潑的綠。淌到眼睛里,眼神化成了朦朧的綠。這綠,染出了整個丹溪的底色,似乎也讓讀者在對作品的閱讀中產生了綠一般的愉快心情。
此外,小說對丹溪風土人情的描摹,帶著濃濃的煙火氣息。燈盞糕、芋子餃、雞蛋面、白斬雞等五彩繽紛的客家美食挑動著人們的味蕾,杏福大舞臺、十番音樂、廣場舞、笛子獨奏、折子戲等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吸引著人們的視線,讓人在飲食和文化的美味中,照見丹溪村的青山綠水。
“當我們向前奔跑的時候,別忘了回頭看看來時的路;當我們仰望浩瀚的星空,別忘了星星就在腳下。”楊筆用《畫眉嶺的故事》展現了長汀重建青山綠水的曲折歷程,如一朵在生態文明建設花園中開放之花,飽含著他對家鄉和家鄉人的真情摯愛。這不僅是對一段歷史歲月的致敬,更是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
責任編輯李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