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1]“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不斷深化同國際社會的互利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特別是人文交流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打牢了社會和人文基礎。在烏克蘭危機、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背景下,“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面臨一系列新挑戰,迫切需要通過加大協作力度、創新方式和路徑等加以應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明多樣,只有通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才能建立互信,為推動務實合作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與社會根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歷經10年已取得積極進展,科教文衛等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各團體之間交流日益密切,多渠道、多平臺、機制化的互動模式日漸形成。
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相關國家政府、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共同發力,與現有全球或區域國際組織機構加強合作,構建了一系列多層次、多元化的合作機制與交流平臺。一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作為“一帶一路”框架下最高規格的國際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國首倡、中國主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重要國際合作平臺。2017年和2019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舉辦兩屆,與沿線國家對接發展戰略、推動互聯互通、促進人文交流,明確了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具體措施,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二是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各類人文交流活動,如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藝術節等,都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行的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十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絲路文化魅力,為推進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提供了重要載體。[2]三是“一帶一路”品牌項目,如“‘一帶一路藝術創作扶持計劃”“絲路文化之旅”“絲路文化使者”等,發揮了很好的示范效應。比如,2019年發起的“絲路一家親”行動已經推動中外組織建立近600對合作伙伴關系,在沿線發展中國家開展300多個民生合作項目。[3]四是“一帶一路”框架下建立的各類聯盟,如“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商會協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交通聯盟等,合作領域不斷深化、合作內容不斷豐富,極大帶動了聯盟成員間不同地方和不同群體的參與和交流。
在科技方面,中國不斷強化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提高各國科學研究相關資源的利用水平,更好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2017年,中國啟動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計劃,與沿線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4個方面開展合作,力求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創新之路。截至2022年末,中國啟動的“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累計吸引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千余個國別組織參與,涉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實施152個項目,支持建立或籌建30家區域科技組織、36家國際科技組織聯合研究中心、5家國別科技問題研究中心,培養11.9萬多名科技人才。中國主導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員單位達到67家。此外,中國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國家、非洲、上合組織、拉美建設8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并在聯合國南南框架下建立“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4]

2023年1月3日,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現場。
在教育方面,中國出臺教育行動相關政策并不斷升級,積極支持和鼓勵沿線各國共同發展教育事業,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需求。其中,聚焦職業技術和職業文化的“魯班工坊”已經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知名品牌,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孔子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語言文化教育機構,在沿線一些國家的各層級教育機構中推進漢語教育。通過實施“絲綢之路”獎學金計劃,留學工作在人員數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發展。
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截至2022年7月,中國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的142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有31家中國文化中心、8個中國旅游辦事處。[5]
在體育方面,2017年國家旅游局、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了《“一帶一路”體育旅游發展行動方案》,對體育旅游的重點項目、設施建設、裝備制造、目的地發展、合作平臺建設、智力支持等作出了規劃,在“一帶一路”相關領域形成了一批精品體育旅游賽事、特色運動休閑項目、有競爭力的體育旅游企業和知名體育旅游目的地。如,陜西自2019年開始推出的“一帶一路”陜西體育精品賽事活動,累計吸引觀賽游客超過200萬人次,直接帶動經濟收入突破10億元,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6]特別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相繼舉行,向各國傳遞了和平、團結、進步的積極理念。同年11—12月,以盧賽爾體育場、供水工程建設、新能源客車等為標志的“一帶一路”元素閃耀卡塔爾世界杯,“中國設計”“中國智造”“中國貢獻”如繁星一般照亮了這屆世界杯,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的“閃亮名片”。

2022年2月1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來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與志愿者交流互動。
在衛生方面,以“健康絲綢之路”為主線,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攜手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既為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提供新路徑,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增添新動力。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期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醫療物資援助、疫苗研發生產、防疫經驗分享等方面合作,為全球抗疫樹立了典范。三年來,中國累計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了大量防護服、呼吸機、口罩等防疫物資,85.2%的全球受訪者高度贊賞中國為全球抗疫作出的貢獻。[7]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活動的持續推進,使沿線國家能夠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推動“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取得明顯突破。通過對外講好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對內宣介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增進了彼此了解、增加了相互認同,為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合作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寧夏舉辦的“2022絲綢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國際論壇”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為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和務實合作建言獻策,凸顯了中國故事、中國經驗、中國聲音強勁的影響力,吸引了國內外熱切關注。[8]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顯示,海外受訪民眾對中國整體形象的好感度繼續上升,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各領域的表現獲得更高認可,六成以上海外受訪者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個人、國家、全球治理的積極意義。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雖已取得明顯成效,但較之經貿合作相對滯后。隨著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地緣政治風險與安全風險上升,美西方炮制多種負面論調,利用話語霸權持續打壓和抹黑“一帶一路”倡議,給共建“一帶一路”特別是人文交流帶來了多重挑戰。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中國的綜合實力和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但并未獲得與之相應的話語權。當前,西方仍然掌控全球話語霸權,并利用這種霸權宣揚其所謂的“普世價值”,竭力對中國進行抹黑、遏制,拋出“損害主權論”“強迫勞動論”“地緣擴張論”“重塑國際秩序論”“經濟掠奪論”“債務陷阱論”等種種負面論調。如,2019年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軍事研究員威廉·帕卡特誣稱,“一帶一路”倡議(BRI)走向全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僅威脅著美國及其盟國的利益,還威脅到過去數十年一直繁榮發展的全球秩序。[9]2021年美國前副國務卿克拉奇公開稱,“一帶一路”倡議不尊重“自由世界”的“透明度、問責制、可持續性、主權、人權、環境”等原則,而只是利用這些原則攫取經濟利益。[10]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伊麗莎白·伊科諾米宣稱,中國“通過其大規模的?‘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其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影響力,并利用其在聯合國和其他機構中的領導作用,使國際規范和價值觀……與其規范和價值觀保持一致”。[11]受其影響,“一帶一路”倡議遭到部分國家的警惕甚至敵視,特別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活動難以順利推進。
近年來,全球安全環境持續惡化,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進,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影響。烏克蘭危機成為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本土爆發的最大規模沖突,使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急劇惡化。同時,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極力鼓噪所謂“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大搞反華宣傳,散布謠言謊言,嚴重誤導歐洲各國政府和民眾的對華看法。受此類虛假言論影響,歐洲各大貨代企業均暫停了過境俄羅斯的中歐班列業務,中國與歐洲間的貨源組織受到沖擊,中歐班列歐洲業務大幅萎縮,普遍下降3成至5成。[12]而此前本就受制于疫情的中歐人文交流也雪上加霜,導致雙方民眾對彼此的隔閡加深。
美西方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大力推動“印太戰略”,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不但在中國周邊升級軍事力量部署和加大演習力度,制造新的戰爭或經濟“陷阱”,而且在東北亞挑動朝韓緊張關系,使半島局勢急速升溫。在東南亞利用所謂“南海仲裁案”制造話題陷阱,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系。美國推出“印太經濟框架”,試圖建立同中國經濟“脫鉤”的經濟陣營與聯盟,逼迫地區國家選邊站隊,目標直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加強與地區國家在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為東道國提供‘一帶一路的替代性方案”。[13]

2019-2020賽季絲路冰球超級聯賽。
在多重危機以及大國激烈博弈影響下,國際危機事件此起彼伏,熱點區域風險持續外溢:一些國家瀕臨破產,政府危機不斷,中亞、西亞地區硝煙再起,人員傷亡激增、民眾流離失所,加之能源危機升級、通貨膨脹創歷史新高、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一些國家爆發大規模游行示威和罷工浪潮,政局出現動蕩。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遭受沖擊,發展動力下降。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宗教、語言、歷史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是跨文化交流特別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必須面對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土人情各異,在文化和利益訴求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而與此相關的價值取向以及情感取向也各有不同。中國一些企業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的過程中,未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與人文風俗,未采用對象國能夠接受的交流方式,從而導致因對彼此了解不深而出現各種誤會和不信任,使得交流的效果不彰。在實踐中,一些“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項目因遭遇不同程度的阻力而無法有效地推進。如,2019年底全國工商聯正式對外發布《“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民營企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面臨當地員工不容易管理、關系維護難度大等困境,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經常出現“中外員工之間因文化和語言差異引發的交流障礙”等問題。[14]因為員工所屬國家及民族不同,怎樣建立多元融合的管理文化并能夠適應當地的國情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一直面臨的困境。[15]
相較于政治、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較為成熟的合作領域,“一帶一路”人文合作的機制建設、規模和深度等仍顯不足;交流機制缺乏清晰的邏輯,對應的評估體系和方案不完善,制約了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交流方式比較固化和單一,與不同的國家進行交流缺乏具體針對性,特色鮮明度還顯得不足。此外,在實施主體方面,中國承擔對外人文交流領導、組織的機構有很多,除了一些政府部門外,還有大量的企業組織、民間團體等,其運行模式和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不同,相應的人文交流的途徑差別很大,在實施過程中發揮協同作用還不到位。
與西方以輸出價值觀為目標的“人文交流”不同,“一帶一路”倡議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強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新發展階段,“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斷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創新交流內容和方式,通過精耕細作共同繪好“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工筆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6]通過跨文化傳播全方位地講述“中國故事”,要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媒體的優勢,用外國民眾能夠接受而且能聽懂的語言和方式傳播,提升信息的可信度。[17]這一方面有助于沿線國家地區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防止誤解、促進交流;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構西方對“一帶一路”的一系列負面論調,消除沿線國家的顧慮。要加強外宣平臺和內容建設,改善傳播方式和技巧,增強國際傳播實效;扎實做好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和文化交流具體工作,注重與沿線國家增進互相了解、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進一步調動對“一帶一路”倡議認同度高的國際組織和機構的積極性。同時,要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工作,預防在人文交流中因語言、文化、歷史傳統等差異引發誤判和矛盾,積極主動面對和解決問題。此外,在遇到美西方國家利用話語霸權對“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活動進行惡意攻擊和抹黑時,要沉著應對、主動出擊,利用多種平臺發聲、積極做好公關工作,有效消除隔閡與對抗,堅決維護中國的正面形象。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科教文衛等多個領域,各領域交流方式也有所不同。同時,由于沿線國家國情、文化、歷史等各不相同,其國內不同群體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積極改進形式、提升吸引力,突破傳統人文交流障礙。一是要加強對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群體、不同領域探索不同的交流方式,在用好現有交流機制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精耕細作,打造一批重點項目和平臺,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二是面對各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困難和挑戰,要善于調動各方力量,拓展新途徑和創新交流方式,由單向向多向、由淺層向深層轉變,消除各種猜忌和誤解,幫助沿線國家以及國際社會深刻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意圖等內容。[18]三是借助圖書、音像制品、互聯網和新媒體等各類媒介豐富人文交流載體,突破傳統人文互動中的障礙,為人文交流提供可靠的技術手段支持。
政府與民間機構在人文交流中密切協同,有利于更好地實現總體交流目標要求。政府作為官方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負責完善頂層設計和機制建設、統籌國內外各種資源,在人文交流過程中要注重向沿線國家闡述政策、宣傳法律、表達觀點,全面樹立中國的良好形象。民間團體作為非政府主體在對外交流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對民眾的思想和感情會產生顯著影響。民間團體比政府更能靈活多樣地開展交流,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和各類民間團體等不同主體的作用,建立起“官民一體、官民并舉”的交流平臺。在實施過程中,調動和激勵不同主體的自主性創造性,更好地推動區域間、市民間交流與合作,為民心相通奠定良好基礎。

2023年1月20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廟會”活動上,來賓接過“福”字。

2022年11月22日,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在“感受中國新時代”主題征文、攝影和短視頻大獎賽頒獎活動中表演抖空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19]人文交流合作本身是一項民心工程,具有投入大、見效慢的特點,需要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今后,要基于目前面臨的環境和挑戰,緊扣建設目標構建縱向協同、橫向聯動和保障可行的跨文化交流長效機制,為民心相通提供制度性保障。一是要增強各級政府的協同性,有針對性地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設置全局性和長期性的議題,建立有效的激勵、監督和制衡機制。二是各部門、各領域之間要統籌推進、形成合力,避免出現因職責不清導致效率低下的情況。三是要強化人財物支撐,加大組織、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不斷增強“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持續性和實效性。
本文是2023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校級教師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技能人才交流與養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3XYJS001)的階段性成果
[1]《借鑒歷史經驗創新合作理念,讓“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人民網,2016年5月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01/c1024-28317252.html。
[2]《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甘肅省文化博覽局網站,2022年8月22日,https://www.gswbj.gov.cn/a/2022/08/22/14817.html。
[3]《共建“一帶一路”九周年成績單》,中國一帶一路網,2022年10月1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281310.htm。
[4]?《“一帶一路”日益成為科技合作創新之路(專家解讀)》,光明網,https://world.gmw.cn/2022-12/12/content_36230482.htm。
[5]?王彬:《讓特色文旅資源發聲?用城市可持續發展講話—2022絲綢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國際論壇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載《中國文化報》2022年7月27日,第1版。
[6]?《2022年陜西省“一帶一路”體育精品賽事發布》,人民網,2022年6月,http://sn.people.com.cn/n2/2022/0613/c186331-35311966.html。
[7]?《全球民調88.1%受訪者贊賞中國三年防疫成果》,央廣網,https://news.cri.cn/20230126/8a99f43a-c28b-ca9e-1ad9-26e94604ac97.html。
[8]?同[5]。
[9]?William?Pacatte,?“Competing?to?Win:?A?Coalition?Approach?to?Countering?the?BRI,”?December?2019,?https://www.csis.org/analysis/competing-win-coalition-approach-countering-bri.
[10]?Sakhri?Mohamed,?“Belt?and?Road?Meets?Build?Back?Better,”?October?2021,?https://www.politics-dz.com/belt-and-road-meets-build-back-better/.
[11]?王冬雪:《西方國家歪曲抹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幾種論調及辨析》,載《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11期,第94頁。
[12]?《俄烏沖突對中歐班列有何影響?專家:已出現“結構性變化”》,騰訊網,2022年7月2日,https://new.qq.com/rain/a/20220702A01JGA00.html。
[13]?顏少君:《新形勢下一帶一路面臨的風險與中國抉擇》,載《開放導報》2023年第2期,第18頁。
[14]《“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民營企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中國一帶一路網,2019年11月21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10501.htm。
[15]?吳彬、王莉莉、肖雯雯:《“熵道”—中國企業“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思辨》,載《東岳論叢》2021年第1期,第107-116頁。
[16]《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講話》,中國政府網,2021年6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7]?王蕊:《“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與我國高質量發展測度研究》,載《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2期,第59-62頁。
[18]?曹潤霞:《跨文化交流視角下實現“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策略研究》,載《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年第5期,第178-181頁。
[19]《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全文)》,新華網,2016年1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2/c_1117855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