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綏化市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草食畜牧業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近年來,在推進鄉村產業發展上,該市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基層實際、促農增收效果明顯的路徑模式,為推動綏化鄉村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黨建引領,集體經濟依托“頭雁帶動”
聚焦黨建引領鄉村產業發展,著力筑堡壘、強產業、育人才。綏化市160個鄉鎮全部成立了創業興村黨支部,帶動發展強村富民產業86個,累計增收4.4億元。黨支部指導190個村發展綠色有機種養業,累計帶動集體增收1600余萬元、群眾增收億元以上。典型模式有“組織聯建+產業聯育+發展聯促”模式。該模式在全市成立鮮食玉米、有機大米、富硒大豆等產業聯合黨委46個,吸納鏈上龍頭企業和社會組織150家、鄉村黨組織234個。肇東市成立鮮食玉米黨建聯盟,打造“王老寶”黑色鮮食玉米品牌,帶動鄉村發展訂單農業,網絡終端銷售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三。“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該模式通過入股分紅、租賃經營等方式,助推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北林區整合水稻加工企業和社會組織,帶動1286戶農戶年增收2100萬元。
壯大主導產業,持續帶動鄉村收入“水漲船高”
綏化市10個縣(市、區)都有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對鄉村產業發展形成強力支撐。典型模式有“公司+脫貧戶”生豬代養模式。望奎縣生豬飼養量多年位居全省首位。該縣先后投資1.14億元,建設11個年出欄萬頭以上的生豬代養場,帶動3400戶脫貧戶實現戶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企業+基地+農戶”鮮食玉米種植加工模式。青岡縣圍繞“玉米百億元”產業發展目標,打造萬畝以上標準化生產基地,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加工鮮食玉米,安置就業4000余人,年收入3500萬元。
推行規模化經營,土地托管服務“地中尋金”
綏化市是黑龍江省整市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試點市,土地托管面積達到1545.4萬畝,占播種面積的54.6%。典型模式有“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綏棱縣克音河鄉向榮村發揮村集體“統”的功能,推動土地規模經營。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50萬元,集體積累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8萬元。“企業+合作社”模式。慶安縣洪光現代農機合作社與中國華糧物流集團達成1.5萬畝“托管+糧食銀行”合作協議,保證糧食收儲和農民收益。
實施“菜園革命”,房前屋后結出“金果銀菜”
綏化市深入挖掘百萬個庭院、百萬畝土地潛力,鼓勵“多數人種效益園”,全市已累計建設菜園經濟示范村476個。典型模式有“企業+經紀人+農戶+小菜園”模式。蘭西縣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農民增收的新引擎,由企業提供種子、農藥、種植技術規程、蔬菜收購標準和保底收購價,培育經紀人負責管理。目前,全縣小菜園專業村發展到47個,參與農民7100戶,面積5080畝,純效益超過2000萬元。“菜單式幫扶+私人定制”模式。明水縣推廣“菜單式”幫扶、“園田地”私人訂制模式,制定果蔬、干菜、畜禽等幫扶菜單,農戶“點餐”、縣里“下單”、部門“炒菜”、幫扶干部“送餐”,帶動8411戶年平均增收500元。
發展特色種養,激活多元增收“動力源泉”
以穩定發展豬、牛、羊、禽等基本畜禽為重點,積極構建多元化養殖體系。典型模式有“種植+特色養殖”多元共作模式。海倫市東風鎮仁東村發展冬季小龍蝦、河蟹、林蛙等特色養殖,實現村集體、農戶收益47萬元;大力推廣“稻蝦共作”立體種養新模式,2022年稻田放養小龍蝦15萬余只,產優質綠色水稻1萬多公斤,實現“一田雙收”“糧漁雙贏”。
加強光伏運管,不斷增強發展“續航能力”
綏化市累計建設“村級+聯村”電站351個,總裝機容量238兆瓦,覆蓋405個脫貧村,年均收益近2億元。典型模式有“專管隊伍+企業+村集體+脫貧戶”光伏收益模式。青岡縣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73.73兆瓦,組建專職管理隊伍,聘請電力安裝公司統一維護,累計實現收益1.12億元,帶動全縣脫貧戶戶均增收8110元。
打造鄉村旅游,田園特色譜寫“華彩樂章”
綏化市現有24個鄉村旅游景區,有國家和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8個,旅游人數達432萬人次,創收6.63億元,典型模式有“基層組織+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模式。海倫市福民鄉眾福村以“四大坊民俗風情園”為載體,由村集體領辦,打造文化興盛類村莊,形成了集休閑觀光、果蔬采摘、美食品嘗、農事體驗、民俗風情、農產品營銷等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產業鏈條。
擴大電商服務,農副產品插上“網絡翅膀”
綏化市有7個縣(市)被評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成電子商務園區10個,猛犸印象、悠土商城等自建平臺8個。域內企業依托淘寶、拼多多等全國知名平臺,開展線上合作,建立活躍店鋪2.5萬個。典型模式有“農產品+直播基地”模式。肇東市昌五鎮昌盛村是全省第一個村級直播基地,帶動30多人加入直播行業,粉絲量達到1.5萬人。安達市創新實施“直播小鋪”帶貨模式,通過后臺數據分析、供應鏈產品對接、多平臺集中數據轉換直播,助力農副產品銷售。
(摘編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