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合力,升級基礎設施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流村養蝦戶想擴大養殖規模,需要更穩定的電力支撐,駐村第一書記龔正跑到縣里協調,拉來了一根用電專線;村民家門口的土路要硬化,產生矛盾糾紛,村支書劉中凡苦口婆心做工作;為了讓飲用水從有到優,劉中凡帶著龔正四處尋找水源……
過去,東流村地勢崎嶇,路不好走。但這些年,東流村的交通狀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路上不時有載滿農產品的貨車飛馳而過,翻山越嶺駛向城市。村里建成了文化廣場和培訓中心,邀請農業專家給村民上課,“培訓+產業振興”為東流村帶來更大的改變。
作為中央外辦派駐東流村的幫扶干部,龔正適應了這里的冬天,也聽懂了老鄉的方言。“去村民家里走走看看,聽村民說著掏心窩子的話,才能把事情辦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龔正說。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背后,是當地干部和駐村干部的共同努力。
組織有力,助推多元發展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發基卡村有5000多畝石榴正經受寒冬的考驗。針對這種情況,云南省委辦公廳派駐發基卡村第一書記易碩瑋緊急聯系了云南省農科院果樹專家,開展石榴防寒措施專題培訓。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易碩瑋推動村里通過“組織引書記、書記引能人,黨員帶頭示范、能人帶動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將村里25名懂技術、會營銷、能留下的“土專家”“田秀才”,與30戶農戶結成幫扶對子,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如今,通過“黨組織+合作社+黨員+農戶”的發展模式,村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7家、家庭農場20家,解決了87戶116人的就業問題,戶年均增收1.8萬元。
為了從能人里選干部、發展黨員,易碩瑋沒少下功夫。書勇合作社負責人楊勇會技術、懂市場、有人緣,易碩瑋不斷做思想工作,終于說服他出任村小組組長。在換屆工作中,村里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敢擔當的優秀年輕黨員進入村兩委,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比上屆下降了20.7歲。
村里修通了5公里產業大道硬化路、申報7公里倒虹吸建設項目,村莊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受寒潮影響,石榴產量不如往年,農戶收入出現下滑,村兩委意識到,鄉村振興不能囿于單一產業。村里探索產業多元化,引入種植鷹嘴桃100畝、改良黑籽、軟籽石榴各100畝。易碩瑋計劃,2023年再去考察林下經濟,石榴樹下或許還能搞出新名堂。
做強產業,助推增收致富
年終歲末,甘肅省渭源縣田家河鄉香卜路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門冰異常忙碌:進門對接養殖戶,出門聯系經銷商,目的就是將即將出欄的土雞賣個好價錢。
香卜路村海拔2500多米,氣候陰寒、土地貧瘠,沒啥產業。過去,村民有養雞的傳統,但都是散養幾只,從未想著賺錢。全村1/3的人在外打工,村子“空心”化嚴重,根本原因是村里產業“空”、人心“散”。門冰召集村民開了數次村民大會后,決定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家庭土雞養殖項目。
在村民的質疑和觀望中,門冰說動了村民趙會霞開展家庭土雞養殖項目。建雞棚、買雞苗,參加養雞技術培訓,門冰還幫她對接北京、蘭州、成都等地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兩年時間下來,趙會霞養的雞增加到近千只,2022年純收入有3萬元。
眼見趙會霞成了養雞大戶,村里人紛紛算起了經濟賬:比起打工,養雞既能掙錢,又可顧家。如今,村里成立了養雞專業合作社,全村土雞養殖戶達106戶,存欄土雞3500只左右,戶年均增收3300元。
養殖業上了軌道,門冰又琢磨起了種植業。他和村干部一起做功課,請教專家,赴外地學習先進經驗,最后創建了“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2021年,門冰帶領村民種下了150畝萬壽菊,由于種植地海拔高、溫差大,萬壽菊獲得豐收;2022年,萬壽菊種植面積翻了倍,畝純收入達3600元,并在全縣被推廣種植了3萬畝。
產業興帶來鄉村興,家家戶戶走上了致富路。下一步,門冰還將帶領村民努力提升品牌競爭力,讓特色產業更有發展前景。
走村入戶,提升農業技術
隆冬清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大河村的枸杞田里,成片的枸杞樹掛著冰霜。科技特派員張進甲早已同20多位老鄉忙開了。張進甲走在前頭,彎腰、雙手稍用巧勁,肥料便均勻地撒在田里。
“這是寧夏農科所新開發的有機肥。冬天施肥更利于枸杞樹積累養分,明年的頭茬果會個大又高產。”50歲的張進甲做著動作示范道,“大家看,施肥宜深不宜淺,田埂的雜草也要清掉,不然會幫助害蟲越冬。”
身為大河鄉林業站干事,張進甲成為科技特派員已近十年。精通枸杞病蟲害防治、果園管理等技能的他,一年到頭不停歇,走村入戶傳技術,十里八鄉的村民大多做過他的“徒弟”。
2002年,寧夏開始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20年間,科技特派員從150人發展到如今的近4000人,培訓農民超12萬人次,每年他們能幫助轉化農業科技成果超過200項。
2022年,為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張進甲制定了詳細的“課程表”,每個時節對應著農技應用,他總能及時告訴鄉親們。大河鄉種植經濟林的農戶都存著他的手機號,每次他都有問必答,隨叫隨到。
曾經黃沙滾滾的荒灘、鹽堿地,變成一片片果林。經濟苗木不僅防風固沙,還能帶動村民增收。依靠種枸杞,2022年大河鄉的種植戶戶均收入超過3萬元。
(摘編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