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澤民
從紅薯到紅薯,其實是從一場記憶
到另一場記憶的更新,是從果腹求飽
到追求健康飲食的觀念轉變
當年,爺爺說這輩子吃夠了紅薯
可又離不開它,生活的困頓源于缺水
讓較勁的他,在崗地一次次敗下陣來
是紅薯扶他站起。而持久的干旱像皸裂的
命途,一遍遍風干老一輩人的回憶
不可否認,是三餐紅薯救活了崗地的炊煙
自從引來一渠丹水,爺爺更加親近農事
每一滴水都看作是一粒糧,他忙于
把無數個餐前夢,嫁接到田間水稻上
從紅薯到紅薯,最終是從爺爺的艱辛到我的
幸福成長,如今每一碗可口的飯菜都飽含
丹水的甜,而每吃一次紅薯卻都是淚眼下的回望
蔥蘢夢想
一渠丹水,引來的是黨對鄂北人民的厚愛
黨旗下每一寸土地,其實都被一汪碧水
緊緊掬在手心,猶如母親抱起了孩子
俯身喂乳,用慈祥的目光安撫
多年的貧瘠與春荒,烙印一樣
烙在崗地,諸多命運卷進黃塵黃土
“十種九不收,家家為水愁”
“想吃一碗白米飯,一挑紅薯加破爛”
一曲曲沉重歌謠,在干澀的風中激烈碰撞
掩不住每一寸土地,都有一個蔥蘢的夢
引丹工程是強有力的推手,把鄂北崗地
推進江南的水色水韻中
村莊的記憶被不斷翻新
禾苗豎起水靈靈的耳朵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