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聲
春日的江南,滿眼郁郁蔥蔥,使如畫的桐廬充滿勃勃生機。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江畔,以富春山水為藍本,繪就了傳世杰作《富春山居圖》,也使桐廬這座畫城出了名。
荻浦村離縣城只有十多公里,沿著高速公路行駛不多時即達。小村臨近溪流,古時溪邊荻草叢生,故稱荻溪。到了明代,在此鑿溝引水灌溉農田,又改稱荻浦,村由此而得名。
漫步荻浦,粉墻黛瓦的建筑,曲折寧靜的巷子,青石板鋪就的路面,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江南風情。
村不大,可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九百年許,居住著復姓申屠的后裔。建于明成化年間的“申屠氏宗祠”,古樸典雅,石木混搭結構中記錄著過往。申屠一族的香火綿綿延續,歷代丞相、御史、名儒輩出。
水道環繞,古巷幽幽。眼前的保慶堂雕梁畫棟、華麗優美,梁、柱、枋、斗拱,精雕細刻,人物、靈獸、百鳥、回紋,栩栩如生,儼然一件工藝品,令人驚嘆不已。
保慶堂是明代尚書姚夔為報舅父養育之恩而建的,共有三廳,前廳正門、中廳戲臺,后廳看戲,現已成為村里的文化禮堂。
村北,一座高高的牌坊吸引了我。牌坊上方題的“孝子”二字,竟是乾隆御筆。原來,村中有個叫申屠開基的人,為救父親,不懼污穢,舔吮瘡毒。乾隆聽后為之感動,便賜“孝子”匾,并立牌坊一座,令天下人效仿。此刻,牌坊一側的慈濟寺,焚香繚繞。在這靜謐而富有禪意之處,我的心情卻不能平靜。傳統文化以孝為先,荻浦以孝為榮,村民世代傳承的,不正是古村之“魂”嗎?
進入牌坊,一片香樟樹林,枝繁葉茂,濃蔭蔽日。香樟樹齡都在兩百年以上,最古樹齡已與村的歷史相當。開裂的樹皮布滿了青苔,盡顯古樸滄桑。溪流潺潺,小橋流水下,紅鯉嬉戲于蓮葉間。游人或閑逛在彎曲的小道上,或靜靜地站在池塘邊,或倚坐在亭臺水榭下,徐徐春風,十分愜意。
口渴了可喝點咖啡,“牛欄咖啡”就是好去處。這名字有點怪怪的,因為以前是養牛的地方。亂石堆砌的牛棚,搖身變為咖啡屋,荻浦人創意無限。屋內舒緩的音樂、橘紅色的燈光、木質的桌椅,完完全全的都市情調。也可以品茗,不遠處就有“豬欄茶吧”,以前卻是豬舍,與咖啡屋有異曲同工之妙。小徑通幽,幾處低矮的豬圈上爬滿了藤蘿,一片蔥綠,小花點綴其間,形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
此時,空氣中漫起了陣陣香氣,村民們正在一個老宅的場廳里熬制糖稀、手磨芝麻。返鄉青年的創客——“江南慈母糖”“江南鮮花餅”等店面顧客盈庭,他們傳承著荻浦人的孝道、勤勞,也懂得開發與創新。青年人為古村添了一抹淡彩,荻浦村為畫城添了一筆濃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