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謠,馀招切,音遙。與?同。謠歌也。《爾雅·釋樂》中有“徒歌謂之謠”之說。最早對“謠”與“歌”作出明確區分的是《毛傳》中的“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而后韓詩對其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1]可見,“歌”和“謠”有著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歌受到音樂的制約,有比較穩定的曲式結構,歌詞也有與之相適應的章法與格局;民謠大都沒有固定的曲調,唱法自由而近于朗誦,多為較短的一段體式。”[2]青州民間歌謠屬于地方民謠的一種,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及唱腔,多采用念誦的口頭表達形式,常以三言式起興,大多數篇幅都較短。
“青州,海岱之間一名郡也。”[3]青州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作為古“九州”之一,它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青州民間歌謠便植根于這片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沃土之上。青州民間歌謠是青州當地人民群眾口頭創作的一種以青州方言為載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的創作和傳誦離不開該地方言特有的韻律表達與詞匯運用。本文以搜集到的325首青州民間歌謠為語料,從兩個方面分析其語言特點:一是韻律表達追求和諧統一,一韻到底為主,換韻相押為輔;二是詞匯運用則力求質樸自然,善用重疊詞和方言特征詞。
一、韻律以一韻到底為主,換韻相押為輔
青州民間歌謠中的韻律表達一般可分為一韻到底、換韻相押、不押韻三種類型。筆者考察了所收集到的325首青州民間歌謠,其中一韻到底共有156首,占48%,換韻相押145首,占45%,不押韻僅有24首,占7%。
一韻到底是指整首歌謠從頭到尾只押一個韻轍的押韻方式,如:
老嬤嬤,拾豆楂,老毛猴兒來了不怕它。老嬤嬤,拾瓦碴,劈頭砸了個大疙瘩。《老嬤嬤》
該首歌謠便采用了一韻到底的韻律表達,韻腳字“嬤、楂、它、碴、瘩”押a韻,均屬十三轍中的“發花”轍,節奏歡快明亮,讀起來朗朗上口,老嬤嬤撿拾豆楂、瓦碴的美好畫面躍然紙上。
換韻相押是指在歌謠中有規律地更換不同韻轍的押韻方式,如:
老覓漢,織毛毯,毛毯織不齊,又去學編席,編席編不緊,再去學磨粉。磨粉磨不細,又去學唱戲,學戲不入調,最后學抬轎,抬轎走得慢,只有吃白飯。《老覓漢》
該首歌謠先后更換了四種不同的韻轍,其中首句的“漢、毯”和尾句的“慢、飯”押an韻,屬“言前”轍;“齊、席、細、戲”四個韻腳字押i韻,屬“一七”轍;韻腳字“緊、粉”和“調、轎”分別屬于“人辰”轍和“遙條”轍。采用換韻相押的方式使得歌謠呈現的畫面隨著韻轍的更迭自由切換,由織毛毯、編席、磨粉、唱戲、抬轎到吃白飯,將一個吊兒郎當、好吃懶做的老覓漢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不押韻是指歌謠中每句結尾的字都屬不同的韻轍,如:
一個東西,囫圇吞人,肚子說話。《屋》
金枝無根,開花結果,不結葉子。《黃蔓子》
以上兩首歌謠中的韻腳字均不相押。歌謠《屋》中的三個韻腳字分別押i韻、en韻以及a韻,分別屬一七轍、人辰轍以及發花轍;歌謠《黃蔓子》中的三個韻腳字分別押en韻、uo韻以及i韻,分屬人辰轍、坡梭轍以及一七轍。
一韻到底的押韻方式在青州民間歌謠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青州民間歌謠均是當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即興而作、有感而發,而一韻到底的押韻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創作者追求和諧統一的現實需求;二是青州民間歌謠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一部分,其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一韻到底的民間歌謠韻腳簡單,韻律單一,便于民間歌謠的聽記與傳誦。
筆者通過對采用單一韻腳的156首歌謠十三轍[4]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進一步得出采用一韻到底的青州民間歌謠中最為常用、不經常使用甚至不使用的韻轍(如表1)。
不難看出,一韻到底的青州民間歌謠大多使用“言前、發花、江陽”三種韻轍來實現當地歌謠韻律的表達,而“姑蘇、灰堆、人辰”三種韻轍使用量相對較少,“乜斜”韻甚至沒有用例。導致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因為“言前、發花、江陽”三轍中的韻腹均為低元音韻母a,而低元音韻母在發音時嘴巴開口度較大,聲音也較響亮,便于民間歌謠的口耳相傳,與此相反,“姑蘇、灰堆、人辰、乜斜”四轍發音時嘴巴開口度相對較小,聲音聽起來不夠洪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青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以北方方言為載體的民間歌謠在創作時不免受到該地人民豪爽豁達性格的影響。
綜合以上分析,青州民間歌謠十分注重韻律的和諧統一,一韻到底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發花、言前、江陽”三轍使用最為廣泛。除此之外,青州民間歌謠也十分講究韻律的抑揚頓挫,通過更換不同韻轍的方式推動歌謠中情節的發展以及畫面的切換,從而使得韻律表達更富有節奏感。值得注意的是,青州民間歌謠存在少數歌謠不押韻的情況,這是由于青州民間歌謠在創作時并不像傳統詩歌那樣有著嚴格的用韻要求,當地老百姓在自發創作時難免受自身情感表達的訴求而忽略韻律的和諧。
二、詞匯善用重疊詞和方言特征詞
青州民間歌謠是以青州方言為載體的,由當地人民群眾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自發創作的口頭藝術,故歌謠里含有大量當地特有的方言詞匯,這些方言詞匯的運用使得青州民間歌謠表達得更加質樸自然。
(一)重疊詞運用范圍廣,類型多樣
青州民間歌謠大量使用重疊詞,幾乎每首歌謠都能見到不同形式的重疊詞的身影。重疊詞的廣泛使用,一方面可以使青州民間歌謠傳唱起來更加生動悅耳,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州民間歌謠更具當地親昵、歡快、活潑的感情色彩。
小花貓,咪唔唔,眼睛一閉打呼嚕,胡子一豎逮老鼠,家家串,戶戶去,客人來了它陪著,你也愛,我也留,咪唔咪唔它要走。《小花貓》
小寶寶,搖鈴鐺,叮呤叮,到集上。東瞧瞧,西望望,買上小魚熬魚湯。魚湯美,魚湯香,爺爺奶奶先品嘗。爸爸夸,媽媽獎.寶寶心里喜洋洋。《小寶寶》
青州民間歌謠中的重疊詞,從詞性構成角度來看,主要包括擬聲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方位詞五種類型;從構成方式角度來看,主要可分為AA式、AAA式、ABB式、AAB式、ABA式、ABAB式、AABB式、AABC式、ABCC式九種類型。
咯咯咯,嘎嘎嘎,姥娘待吃鮮黃瓜……《咯咯咯》
煙袋桿,焦綠綠,姥娘叫俺看戲的,什么戲?梆子腔。嗚嘟嘟,吭瑯瑯。《煙袋桿》
小巴狗,戴鈴鐺,嘎楞嘎楞到集上,待吃桃,桃有毛,待吃杏,杏又酸,待吃柿子上南山。《小巴狗》
擬聲詞的重疊在青州民間歌謠的AA式、AAA式、AAB式以及ABAB式中均占有較大的比重。這些擬聲詞既包括日常生活中動物發出的叫聲,如“咯咯咯”和“嘎嘎嘎”分別形容雞的打鳴聲和鴨子的叫聲;也包括當地傳統戲文、曲藝在伴奏或演唱時產生的聲音,如“嗚嘟嘟”和“ 吭瑯瑯”分別形容嗩吶和咣咣子演奏時發出的聲響等;又包括常見生活物品或器具使用時發出的聲音,如“嘎楞嘎楞”指的是鈴鐺來回晃動時產生的聲響。
打籮籮,籮面面,蒸餑餑……留下一個給哥哥。《打籮籮》
扁扁葉,扁扁柴,黑夜做夢姐姐來……《扁扁葉》
老貓老貓,上樹偷桃,聽見狗咬,嚇得爽跑……《老貓》
名詞性重疊詞在青州民間歌謠中也十分常見,主要出現在AA式、AAB式以及ABAB式中。名詞性重疊詞從內容上可分為親屬稱謂詞重疊和一般名詞重疊兩種類型,從構成方式上又可分為構詞重疊與構型重疊兩種類型。構詞重疊是指重疊后原詞詞義發生了改變,產生了新的詞匯意義,如“扁扁葉”與“扁葉”分別指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構型重疊是指對原有的名詞進行重疊后,并沒有產生新的詞匯意義,一方面可以表達說話人對事物的親昵、愛撫之情,如“籮籮”“面面”等;另一方面也可起到補充音節、增添音步的作用,如“老貓老貓”“老雕老雕”等。
小白菜,就地黃,三歲的孩子沒了娘……伸伸腿,蜷蜷腳,叫聲親娘誰知道。《小白菜》
杜梨子樹,開白花,養活閨女做什么?有點布,瞎嘎嗒,有點線,瞎搞納。搞納搞納會連,吹手喇叭娶去連。《杜梨子樹》
高麥秸,短麥秸,漫著墻頭看秀才,秀才烏紗頭上戴,媳婦戴著大紅花,搖搖拉拉回娘家……《高麥秸》
動詞性成分重疊在青州民間歌謠里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以AAB式、ABAB式和AABB式為主。AAB式動詞重疊可分為狀中式和動賓式兩種類型:狀中式由描摹動作狀態的副詞性前綴加動詞性詞根構成,如“盤盤坐”;動賓式多由表示動作的動詞性詞根加表示事物的名詞性詞根構成,如“伸伸腿”“蜷蜷腳”等。ABAB式動詞重疊通過重疊動詞性詞根的方式來表示動量少或時量短,如“搞納搞納”,而AABB式動詞重疊多用來描寫動作發生時的狀態,如“搖搖拉拉”形容女子回門時雙手大搖大擺的模樣。
南瓜種,嘎崩崩,俺給俺娘買洋燈。買了洋燈精薄薄,俺娘不給俺找婆婆。《南瓜種》
方瓜葉,厚墩墩,在她姥娘家待一春。姥娘看見好喜歡,妗子看見光瞅俺。《方瓜葉》
姐兒生來裁衣裳,裁了一個包袱四角方方,提溜著探病郎。《探病郎》
青州民間歌謠中多數形容詞性重疊詞以ABB式出現,同時存在少量的ABCC式。ABB式形容詞性重疊詞主要由描摹人或事物外在形態、情狀的狀態形容詞構成,其中又可分為狀中式和中補式兩種類型:狀中式由形容詞構詞前綴加詞根,并重疊中心性詞根構成,如 “精薄薄”“焦綠綠”等;中補式由詞根加形容詞后綴,并重疊形容詞性后綴構成,如“厚墩墩”“冷索索”等。ABCC式多是用來形容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的外觀、輪廓或形狀,如“四角方方”。
(二)方言特征詞使用數量多,功能豐富
地地道道的青州方言特征詞是青州民間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廣泛運用不僅讓歌謠極具地方韻味,同時也使得歌謠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青州民間歌謠中的方言詞匯十分豐富,根據詞性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青州民間歌謠中的方言特征詞在使用上呈現以下幾點特征:
1.含“子”綴的方言特征詞在青州民間歌謠中十分常見。除此之外,表人的名詞還多用“漢”“巴”等構詞后綴。如:
小公雞,搓粉子,南屋里娶了個新嬸子,彎彎的眉,瞪眼子,紅薄嘴唇,白臉子……一笑臉上兩個酒窩子。《小公雞》
秫秸葉,嘩啦啦,禿子聽見扒瞎話……瞎漢看著;啞巴吆喝;聾漢聽著;瘸巴攆。《秫秸葉》
2.方言特征詞的使用既使得青州民間歌謠中的語言表達更加言簡意賅,同時也可窺見其詞義演變之脈絡。如:
(1)肚子疼,找老能,老能不來家,找她姊妹仨,姊妹仨,不容擱,扎上錐子先疼著。《肚子疼》
(2)青青菜,紅骨朵,俺哥說了個好媳婦,花敗了,扎裹扎裹又賣了。《青青菜》
(3)小家雀,過河崖,濕了襪子濕了鞋,娘也不給做,媳婦也沒來,尋思尋思好苦差。《小家雀》
例(1)中的“容擱”表示有空閑時間的意思。《隋史遺文》“也不論他有心求報與不求報,我心自不容擱下”中的“容擱”即允許放下的意思,而在青州民間歌謠中它由原來的允許擱置義演變為有空余時間之義。例(2)中的“扎裹”表示修理的意思。《聊齋俚曲集》記載“新郎到了,簪花披紅扎裹著”中的“扎裹”即捆扎纏繞的意思,而在青州民間歌謠里它的詞義進一步擴大,由捆扎纏繞義演變為修理、治理之義。例(3)中的“苦差”表示內心十分難受的意思。《清實錄》記載“一遇苦差,或有稱病規避者。”中的“苦差”即辛苦難辦的差事,而在青州民間歌謠中它的詞性由名詞演變為心理動詞,表內心極度痛苦之義,更多方言特征詞類型如表2。
3.方言特征詞的大量使用可以滿足青州民間歌謠押韻的需求,使韻律表達更加和諧統一,讀之瑯瑯上口。如:
(1)白石灰墻,瓦屋潲,娶媳婦,燈籠照。《白石灰墻》
(2)小狗小狗你看家……搬板凳,搬杌扎,貴人貴人你坐下,咱倆說說那知心話。《小狗看家》
(3)小板凳,一歪?,柳樹底下扎戲臺。《小板凳》
例(1)中的“潲”表示雨點被風吹得斜落進屋里,導致屋內潮濕。而在該首歌謠里“潲”與“照”兩兩互押,同屬于“遙條”轍。例(2)中“杌扎”表示沒有靠背的坐具,“杌”指沒有枝丫的樹木,“扎”表示張開、伸張,而“杌扎”的形狀即中間一塊木板,四根木頭腿向外伸開,撐在地面上。在該首歌謠里“杌扎”與“坐下”“知心話”同押a韻,屬“發花轍”。例(3)中“歪?”表示歪斜在地面上的意思。在該首歌謠里“歪?”與“戲臺”兩兩相押,同屬“懷來”轍。以上三首歌謠中的方言特征詞換作詞義相同或相近的普通話對應詞匯便不具備用韻要求。
綜合以上分析,青州民間歌謠在詞匯運用上追求質樸自然,多用重疊詞和方言特征詞,重疊詞以AAB式、ABB式以及ABAB式三者使用得最為廣泛,方言特征詞中常見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占比最大,并且經常使用名詞性構詞后綴“子”。以上兩種詞匯的運用使得青州民間歌謠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與地方韻味。
三、結語
本文基于語言學的角度,從韻律表達與詞匯運用兩個方面對青州民間歌謠中的語言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青州民間歌謠在韻律表達上追求和諧統一,一韻到底的押韻方式占主導地位;在詞匯運用上追求質樸自然,善用重疊詞與方言特征詞。總之,青州民間歌謠中韻律的和諧表達與詞匯的地道運用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周萍(1998—),女,漢族,山東青州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注釋:
〔1〕(清)陳廷敬.康熙字典(修訂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胡敬署,陳有進,王富仁等.文學百科大辭典[M].華齡出版社,1991.
〔3〕(清)陶錦,(清)王昌學.康熙青州府志:22卷[M].清康熙60年.
〔4〕十三轍,又稱“十三道大轍”,是指明清以來流行于北方官話區的民間戲劇、曲藝等押韻常用的十三個韻部,即發花、坡梭、乜斜、姑蘇、一七、懷來、灰堆、遙條、油求、言前、人辰、江陽和中東。其中,發花轍包括a、ia、ua三個韻,坡梭包括e、ue兩個韻,乜斜包括ie、ue,姑蘇只有u韻,一七包括i、ü、er、-r四個韻,懷來包括ai、uai,灰堆包括ei、uei,遙條包括ao、iao,油求包括ou、iou,言前包括an、ian,人辰包括en、ien、uen、üen四個韻,江陽包括ang、iang、uang三個韻,中東包括eng、ing、ong、ueng、iong五個韻。本文根據歌謠中韻腳字的押韻情況對其進行十三轍的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