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仙



摘 ? 要:課堂教學是數學學習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的合理猜想、問題探索、創新的思維能力是中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勇于探索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優化教學思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學生的素養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命題分析;復習建議; 數列; 教學思維
優化數學課堂結構已成為當今課堂教學的主旋律,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應從學科特點出發,充分利用高效課堂,充分激發的學習興奮點,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出質疑,分析疑問,從而解決問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深入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求變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把課堂內容設計成問題鏈、微專題,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使高效課堂落地并生根發芽,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中貫徹高效教學方式,下面從五面方面來闡述優化教學思維的策略.
1 ?設計關鍵問題,突破思維定勢,優化教學思維
1.1 ?設計關鍵問題,突破思維定勢
高中數學是一個提倡思維邏輯創新求變的自然學科,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思維創新求變,突破思維定勢,是面臨的一個新課題。關鍵在教與學的交流互動中,讓學生暴露其知識的薄弱環節,設計一連串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展開議論,活躍學生思維,在思維中碰撞新思路,使學生思維得到提升.
例1:若復數z滿足z-1=1,則z-(1+i)的最小值為__________.
分析:設z=x+yi,則已知可化為(x-1)2+y2=1,結果需求的最小值,表面上是代數問題,實則轉化為幾何問題,觀察到形如兩點間的距離公式,(x-1)2+y2=1是圓的標準方程,從而轉化為圓上的點到已知點的距離的最小值,從而把代數問題化為幾何問題,突破了思維定勢,實現了柳暗花明的頓悟情景.
1.2 ?數形結合,優化教學思維
首先認真審題,抓住題目中已知條件,領悟題中隱含的條件,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問題情境創設要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并為學生達到這些目標創設良好氛圍;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數學問題的呈現和數學方法的選用,把數形結合,分類討論,轉化與化歸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發表不同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維中不斷碰撞交織,提升學生發散思維的求變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2 ?運用發散眼光,訓練求異思想,優化教學思維
2.1 ?運用發散眼光,訓練求異思維
變式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途徑,“求異”法是在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把所學的知識點串成一條線,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數學課堂教學不應求同,而應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眼光,多層次的發現問題,讓學生自主發揮,發表自己的看法,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數學課堂教學要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方法技巧有機結合,解決自己未曾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對問題給出不同解法的求異思維.
2.2 ?多解多變,優化教學思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尋求問題的多種解法,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引導學生不斷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
例2:已知?駐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且bsinA=acosB. (1)求角B;(2)若b=1,求?駐ABC周長的最大值.解析:解法(一)由(1)可解B=,(2)求周長的最大值等價于求a+c的最大值,由余弦定理得:12=a2+c2-ac=(a+c)2-3ac,
由基本不等式得:3ac=(a+c)2-1≤3()2,(a+c)2≤4
當且僅當a=c時等號成立,從而當a=c=1時,a+c的最大取值2,周長最大值3.
解法(二)由正弦定理
所以a+c最大值為2,周長最大值為3.
該例題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所學的點靈活求變,豐富了學生的解題策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思考問題,讓思維多層次發展,從問題的多角度進行探究,樹立新思維,創立新題型,在分析問題時,要抓住問題的實質,深入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所蘊含的數學結論,搭建已知條件與求解問題的橋梁,實現等價轉化與化歸,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方法.
3 ?運用變式教學,滲透遞進思維,優化教學思維
3.1 ?運用變式教學,滲透遞進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數學課堂要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起主體作用,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使課堂氣氛濃厚,師生充分互動,情景交融,課堂中運用變式教學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習興趣,不斷出現學習高潮.教師應充分利用45分鐘課堂,精心設計一連串問題情境,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圍繞本節課知識點,創設一個或多個微專題,突破學生思維定勢,多層次呈現問題,多方位思考問題,培養學生變異思維,提高數學應變能力.
3.2 ?舉一反三,優化教學思維
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引導學生從變換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更換結論,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提高,教師要滲透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使學生的知識更全面,思維更活躍.下面以基本不等式為例,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
上例說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多題歸化,拓展延伸等手段,培養學生的遷移求變能力[ 1 ],總結解題規律,拓展知識視野,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不能變得過于單調,簡單的變式對學生來說是枯燥,變式訓練要在知識目標和學習范圍內進行.并引導學生自己參與變式,使課堂氛圍濃厚,學習熱情高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已知條件和求解結論的變換下有效進行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4 ?運用猜想思維,深入探索問題,優化教學思維
4.1 ?運用猜想思維,深入探索問題
探索問題是數學課堂思維求變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應該用猜想設置、綜合分析、推理歸納等手段,對于探索性問題要謹慎處理“閱讀理解”和“整體設計”兩個環節,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把已知條件轉化為數學結論,再把數學結論轉化為題目要求的問題,利用數學結合思想讓問題可視化,簡單化,突破難點,分析問題變化規律,實現動中求靜,以靜識動,利用轉化與化歸思想實現問題的合理轉化,實現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陌生為熟悉,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4.2 ?化歸建模,優化教學思維
有效地利用轉化和化歸思想來進行建立數學模型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從而把抽象轉為圖形模型,達到優化課堂教學.
5 ?創設情境問題,提高應用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5.1 ?創設情境問題,提高應用能力
提高數學應變能力是高效課堂的重要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體會生活源于數學,離不開數學,身邊處處是數學,讓數學理論聯系實際,如建筑模型,數列模型,三角問題等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建模,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模型,提供了發揮思維創造力的條件.
例5:通常規格有五種中國共產黨黨旗,這五種規格黨旗的長b1,b2,b3,b4,b5(單位:cm)成等差數列,對應的寬為a1,a2,a3,a4,a5(單位:cm )且每種規格的黨旗長與寬之比都相等[ 2 ].已知b2=240,d=-48,a3=128則a1=______.
本題利用等差數列的定義,等比數列的性質求解,我們可以把數學問題與生活事例相聯系,讓課堂更生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印象更深刻.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形成嚴密的數學思維習慣,發現并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效果,有效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5.2 ?聯系實際,培養創新思維
例6: 學校舉辦乒乓球比賽,高三年級準備從6名主力隊員和4名候補隊員中選派出4人參加比賽.(1)求恰有3名主力隊員參加比賽的概率;(2)設隨機變量Y表示參加比賽的候補隊員人數,求Y的分布列;(3)男子單打決賽是甲對陣乙,比賽采用七局四勝制,已知在每局比賽中,甲獲勝的概率為2/3 ,乙獲勝的概率為1/3,前兩局比賽雙方各勝一局,且各局比賽的結果相互獨立[ 3 ],求甲獲得男子單打冠軍的概率.
上例說明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例互相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可創設情境,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切,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更主動,讓數學課堂更生機勃勃、妙趣橫生,讓數學與生活更相連,讓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數學學習不再枯燥無味,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知識得以鞏固,思維得以創新.
6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教學應從不同角度突破定勢思維,變式訓練。求異思維,多元思維,猜想思維,情景思維,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遷移求變思維,高效課堂才得以高效;求變思維成就創新型人才,而這種人才是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數學課堂教學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注重在思維上引導學生,在思維中求變,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取得高效,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解決問題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善于將平時遇到的問題回歸到教材最基本,最本質的問題中去,使學生從紛繁復雜的問題中抓住關鍵,把握本質,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從而使認知結構進一步優化,思維水平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 郭向榮.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23):92-93.
[2] 郭慧清,黎治國. 2021年高考“數列”專題命題分析[J].中國數學教育:高中版,2021(7):9.
[3] 袁昌軍. 概率與統計(一)[J]. 新世紀智能,202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