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帥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鄉村在生態、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出現衰退,使得鄉村景觀價值受到減損。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豐富鄉村社交活動、加強城鄉融合發展、培育鄉土文化景觀等策略能夠提升鄉村景觀價值。以鄧崗村泥浦涌公園更新設計為例,剖析其鄉村景觀價值衰減現象,并針對其深層影響因素,基于鄉村景觀價值提升視角,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創建多元化活動空間、串聯里水河濱江帶、及重塑榕蔭空間等具體措施改善景觀價值受損狀況。
關鍵詞:鄉村景觀;鄉村振興;景觀價值;更新設計;鄧崗村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3)02-0017-04
收稿日期:2022-12-28
修回日期:2023-03-17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ural areas declin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ecology, society and culture, which weakens the value of rural landscape. Strategies such as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riching social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can increase rural landscape value. Taking the renewal design of Nipuchong Park in Denggang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landscape value reduction, and based on its impact factor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ndscape value improvement, the design increases landscape value through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eating diversified activity space, connecting the Lishui Riverside Belt, and reshaping the space of banyan trees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 Rural revitalization; Landscape value; Renewal design; Denggang Village
鄉村景觀承載了鄉村風貌、民俗人情和歷史文化等,具有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和美學價值[1],對于全面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鄉村景觀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自2018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后迅猛發展,內容不斷豐富,涵蓋美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視角[2]。隨著學者的深入辨析以及時代發展,如何提升鄉村景觀的價值[3~4],逐漸成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為更好衡量鄉村景觀價值,學者也嘗試了如ArcGis技術統計[5]、價值感知調查[6]、半定量模糊綜合評價[7]和案例分析[8]等研究方法。其中,案例分析法作為當前鄉村景觀價值研究中最具普適性的方法,不僅能提供微觀層面的景觀資料,而且能提供更具實踐參考意義的描述和分析[4]。鑒于此,本文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鄧崗村泥浦涌公園更新設計為例,梳理其鄉村景觀價值衰減現象,并針對其深層影響因素提出景觀更新策略,以期為鄉村景觀價值提升提供參考。
1 鄉村景觀價值的內涵
1.1 美學價值
鄉村景觀是自然與人類互動結合,以及社群生活記憶、土地使用方式的綜合體現,而鄉村景觀的美學價值可從鄉村的自然生態景觀、經濟生產景觀、聚落景觀、地域人文景觀中體現[4]。這種美是地域感、場所感和禮序感的綜合,是人地關系和諧的產物[9]。鄉村景觀的美學價值不僅能夠為人帶來鄉村優美風貌的愉悅體驗,還能使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精神的獨特魅力。
1.2 生態價值
鄉村的良好生態本底,為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可以產生如涵養水土、調節氣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價值。此外,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之于城市具有更豐富的景觀生態格局,成為了城市外圍的綠圈,發揮著“綠肺”的生態作用[10]。
1.3 文化價值
鄉村的演變過程承載著歷史文化和集體記憶,鄉村文化具有群族聚集性和血緣延續性,而鄉村景觀是其重要體現[11]。人們可以從鄉村景觀中直接感知和獲取經驗,從而對鄉村的社會文化產生更深刻的理解[12]。同時鄉村景觀的保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城市的地域文化缺失。
1.4 經濟價值
鄉村景觀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常作為旅游資源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現代休閑方式的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熱潮興起,這就是對鄉村景觀經濟價值的肯定。
1.5 社會價值
鄉村是國家和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元,在社會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景觀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通過對鄉村景觀進行研究,為人類知識的積累作出貢獻;二是使鄉村景觀成為“鄉愁”具象化的承載場所,幫助鄉村形成精神產品和社會效益[9]。
2 鄉村景觀價值提升視角下景觀更新主要策略
2.1 重塑自然生態平衡
在現代化、城鎮化背景下,對鄉村資源的粗放利用、農業生產過度依賴農藥以及工業園區向鄉村轉移等現象,使得鄉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因此,因地制宜地修復生態系統,采用本土材料和低技術建造手段等都成為更新改造中可持續設計的共識[13]。協調鄉村景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使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
2.2 推動鄉村社會結構的良性發展
在全面保障村民需求與利益的基礎上,在設計中融入情感化、鄉土化、時代化的主流觀念,打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間,幫助鄉村景觀在不同主體之間產生良性碰撞,助推村民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價值創造[14]。加強村民在景觀更新設計及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強化個人的公眾意識,促進鄉村景觀成為發展的公共性載體,推動鄉村社會結構的良性發展。
2.3 加強鄉村與城市的互動
在城鄉融合的背景下,鄉村景觀更新設計需要考慮到與城市的對接。通過對閑置空間的利用,植入有時代特色和活力的文化和產業,接納城市游客,通過觀光和體驗旅游帶動鄉村服務業的發展;規劃新鄉村民居,并添置多元化的服務設施,提升土地價值,帶動鄉村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以此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并促進城鄉關系的和諧發展。
2.4 打造彰顯民俗特色的景觀空間
如何打造彰顯民俗特色的景觀空間,避免“千村一面”,成為鄉村景觀設計的重點。通過保留農田、水塘等鄉土景觀要素,結合地勢、農作季相,適當地改變布局,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并注重保護鄉土特色,結合鄉村具體的風俗民情,使景觀空間設置有利于開展獨具風格的鄉土文娛活動,為參與者帶來更具沉浸式的體驗[15],打造保持鄉土風貌、體現鄉韻鄉愁的美麗鄉村。
3 泥浦涌公園景觀更新
3.1場地概述
泥浦涌公園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鄧崗村,是在村內風水塘基礎上更新而成的鄉村社區公園。公園總面積約1.6 hm2,南邊為山體和田地,北部直通里水大道,東部為村落,且鄰近鄧氏宗祠,是鄧崗村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水塘面積約1.1 hm2,其西側與泥浦涌相鄰,與里水河相通。從鄉村分類角度看,鄧崗村屬于城郊融合類村莊,而泥浦涌公園則是鄧崗村與城鎮互聯互通的重要水系節點(圖1)。因此,如何更好對接城鎮、展示良好鄉村景觀并提升鄉村景觀價值,是泥浦涌公園景觀更新的重點。
3.2 現狀問題
通過現狀調查發現,鄧崗村泥浦涌公園景觀價值衰減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退化、空間活力降低和鄉風民俗淡化3個方面。
3.2.1 生態系統退化
鄧崗村工農產業經濟活動發展迅猛,泥浦涌公園臨近農田,生態環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又因公園缺乏管理維護,傾覆在公園水體西側的建筑垃圾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且水塘淤積嚴重、富營養化,呈現偏綠色且附著一層油膜,嚴重影響景觀效果,并對當地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公園水體東側采用硬質駁岸,破壞了濱水地帶的生態系統,造成生境片斷化,影響生物的生存棲息。這些問題最終導致鄉村景觀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衰減。
3.2.2 空間活力降低
泥浦涌公園現有設施難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活動需求,這使得公園空間活力下降,社會功能受損。此外,當前泥浦涌公園并未能夠在交通和視覺上完成與里水河濱江帶的對接,無法串聯濱江帶中的商業、居住及城市綠地資源,即鄧崗村還不具備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和滿足城市消費需求的能力。這使得鄉村景觀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未得到充分發揮。
3.2.3 鄉風民俗淡化
隨著建筑密度增加,公共聚集活動空間收縮,村民聚集和舉辦龍舟、舞獅、祭祀等傳統民俗活動頻率減少。且設施不完善,鄉土文化的承載和培育場所缺乏,鄉風民俗逐漸淡化導致鄉村景觀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衰減。
3.3 更新策略
針對鄧崗村泥浦涌公園的現狀問題,從鄉村景觀價值提升視角提出4個更新策略。
3.3.1 保護鄉村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能極大提升鄉村景觀的生態和美學價值。泥浦涌公園是以風水塘為主體形成的鄉村社區公園,因此水體保護與利用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設計尊重場地特征,運用低開發手段,修復改善水塘生態環境,最大限度保護當前水體規模與形態,尊重傳統嶺南鄉村民居風俗,喚起村民的鄉愁記憶,同時發揮水體調節氣溫、改善氣候和人居環境的功能。
設計多措并舉,對水岸環境進行生態修復,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首先,在清除岸邊建筑垃圾后做客土換填,消減面源污染,為岸邊的植物生長提供良性生境。其次,通過微地形營造形成草坡入水,為鳥類提供停留與覓食場地;在原有灘涂地中置入石塊,并栽種水生植物,有利于水生動物棲息及覓食,也作為鳥類食物來源。再次,對客土換填后的土堤新增格賓石籠作為生態護岸,不僅能抵御水體沖刷,也可利用石籠中的孔穴為水生昆蟲提供產卵與棲息的場所。最后,沿岸種植華夏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subsp. leucopetala、菖蒲Acorus calamus、粉美人蕉Canna glauc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水生植物,在美化駁岸、凈化水體的同時,植物間隙也成為魚類索餌、產卵、庇護的場地(圖2~3)。
此外,設計采用清淤疏浚技術,清除水塘淤泥,并疏通水塘與泥浦涌之間的聯管,提升水塘與外界水系的交換能力,降低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質,打造水清岸綠的優美環境。水質的提升有助于營造親水空間,提升人居舒適度,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氛圍。
3.3.2 豐富鄉村社交活動
為推動鄉村社會結構的良性發展,設計打造多元化的活動空間,以此豐富鄉村社會交流活動,提高各類主體的參與性與凝聚力,進而提升鄉村景觀的社會與文化價值。
泥浦涌公園使用的人群以本村居民為主,因此在滿足村民需求、融入鄉村習俗的同時,將結合周邊資源因地制宜更新公園景觀。設計依托公園的中軸視廊與東西兩軸聯動發展,創建“西側濕地賞游、東側鄰里互動”的多元化活動空間,激發場地活力(圖4)。公園西側緊鄰泥浦涌,充分利用現有親水空間,結合村民依水而居、以水為樂的傳統,打造以親水休憩、漁趣觀鳥、賞龍舟活動為主的“濕地賞游”主題活動空間,利用閑趣亭、親水草坡、濱水廊、漁趣臺等節點,為村民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交流活動。公園東側毗鄰村居與宗祠,結合村民社交需求與年禮節慶的習俗,打造以休閑交流、節慶聚會功能為主的“鄰里互動”主題活動空間,利用入口廣場、鄰里廣場、休閑廊架、榕蔭廣場等(圖5),提供村民進行社交互動、聚會活動、舞龍醒獅的場所,增進村民之間的和諧。公園東西兩軸設置的活動節點,在提高村民公共空間參與度的同時,幫助其產生精神凝結和強化身份認同。
3.3.3 ?加強城鄉融合發展
根據上位規劃,里水河濱江帶將成為里水鎮城市發展樞紐。泥浦涌公園作為里水河濱江風光帶的重要延伸,是鄧崗村與城鎮互聯互通的重要景觀節點。公園在景觀更新中做好視線與交通的聯通,植入當地特色的文化和產業,提升觀光游賞體驗,積極引入客流,承接城鎮功能外溢,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以及城鄉和諧發展,從而提升鄉村景觀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首先,在泥浦涌公園設計中打造南北視線通廊,并在公園北部設置入口廣場,以達成泥浦涌公園與里水河濱江帶在視線和交通上的互聯互通。其次,依托濱水資源與鄉風民俗特色,提供彰顯泥浦涌公園個性特征的觀光體驗,如泥浦涌特色親水漁趣體驗,鄧崗村“一村一品”特色美食尋味體驗,舞龍醒獅賽龍舟節慶活動,里水河夜游賞花燈活動等,以此幫助鄧崗村對接里水鎮的商業和文旅等資源,積極促進城鄉融合共同發展。
3.3.4 培育鄉土文化景觀
泥浦涌公園內的榕蔭空間是承載鄉土文化的重要物質要素[16],不僅作為傳統的鄉村公共空間,還是鄉風民俗的重要培育土壤。打造能開展鄉村風俗特色的活動空間,讓鄉村景觀成為“鄉愁”具象化的承載場所,能提高村民的鄉土文化認同,促進優良鄉風民俗的傳承,從而提高鄉村景觀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在設計中添設榕蔭廣場、休閑長廊等,重塑榕蔭空間,以供村民日常開展民俗傳統、節慶聚會、宗教祭祀等活動使用,借此提高具有鄉村共同記憶的活動舉辦頻率,強化村民的鄉村共識,提高鄉村共同記憶,加強文化凝聚力。
4 結語
關注鄉村振興下鄉村景觀空間的更新設計,不僅僅是對鄉村景觀空間中生態環境建設、場地空間規劃與鄉村景觀美學的認識與思考,更是為了促進鄉村景觀價值的全面發揮。本文以鄧崗村泥浦涌公園更新設計為例,剖析其鄉村景觀價值衰減現象,并針對其深層影響因素,提出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豐富鄉村社交活動,加強城鄉融合發展,培育鄉土文化景觀等更新策略,為鄉村景觀價值提升提供了一定參考。未來,更新設計策略如何適應于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如何將景觀設計與景觀價值進行有機結合,需要風景園林學、城鄉規劃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心理學以及醫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一如既往地深入研究以完善。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
參考文獻:
[1]郭曉彤,韓鋒. 歐洲鄉村景觀價值解讀與評估方法對中國的啟示[J]. 中國園林,2021,37(1):110-115.
[2]王香春,羅川西,蔡文婷,等. 近二十年中國鄉村景觀特征體系研究進展[J]. 中國園林,2022,38(4):44-49.
[3] 任凱,陽建強. 基于空間生產-生態辯證關系的鄉村景觀建構——基于晉西北傳統村鎮的觀察[J]. 現代城市研究,2019(9):26-33.
[4] 戴彥,彭莉,劉鵬. 鄉村收縮背景下鄉村景觀價值衰減現象及機制研究——以重慶市大足區玉峰村為例[J]. 中國園林,2022,38(8):42-47.
[5] 李彥雪,許大為,宋杰夫,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分類[J]. 北方園藝,2021(24):163-171.
[6] 談石柱,黃瑩瑩,鄭葉靜,等. 基于居民感知的鄉村景觀價值空間特征分析[J/OL].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0[2023-01-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20629.1426.002.html.
[7] 張茜,肖禾,宇振榮,等. 北京市平原區農田景觀及其要素的質量評價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4(3):325-332.
[8] 馬浩然,王樂君. 城鄉統籌發展視角下的鄉村景觀價值及規劃設計方法——以重慶市梁平縣雙桂湖公園為例[J]. 中國園林,2021,37(S1):134-138.
[9] 朱少華. 鄉村景觀的特征與價值研究——以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6):17678-17679,17682.
[10] 李穎怡. 城鄉一體化背景的鄉村景觀價值探討[J]. 風景園林,2013(4):150-151.
[11] 許丹霞,龔悅,陶麗萍. 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傳統村落景觀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 南方農業,2022,16(11):215-217,221.
[12] 王南希,陸琦. 鄉村景觀價值評價要素及可持續發展方法研究[J].風景園林,2015(12):74-79.
[13] 陳冰,丁洋洋,劉子萱. 復合生態引導的全周期鄉村規劃設計研究——以貴陽市麥翁布依古寨為例[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2,37(2):134-140.
[14] 孫彥斐,唐曉嵐. 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文化景觀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江蘇社會科學,2021(4):193-199.
[15] 雷暘.《鄉村景觀設計》:鄉村景觀設計的優化探析[J]. 建筑學報,2022(2):125.
[16] 張劍飛,丁文鵬,李晶晶. 基于公共文化空間的鄉村景觀建設探索[J].廣東園林,2021,43(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