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偉
蘇州的滸墅關鎮(zhèn),曾經是吳中第一大鎮(zhèn)。其特殊的地名讀音也是該地被大眾熟知的原因之一。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由于不識“滸”字,誤將“滸”字念成“許”。皇帝金口玉言,當地人只好跟著皇帝誤讀。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另外一種說法是,店鋪旗幟遮住了三點水,乾隆只看到半邊的“許”,因此將“滸”讀成“許”。
其實,讀錯的不是乾隆皇帝,恰恰是當地人。漢字讀音怎么讀,都是有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來自于古代的韻書。“滸”在我國第一部官方韻書宋代的《廣韻》中,只有一個讀音hǔ,讀xǔ是個例外讀音。這樣的“讀音例外字”是指漢字在音變規(guī)律上的例外,即聲、韻、調古今比較后,與方言演變規(guī)律不合的字。
滸墅原名“虎疁”,相傳與秦始皇江南巡視時在此遇見猛虎有關。唐代建立后,因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李虎(唐太祖),與虎有關的地名需避諱;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割據兩浙,又避諱和“镠”接近的字眼。虎疁遂改名許市。故而,《吳郡圖經續(xù)記》記載:“唐諱虎,錢氏諱疁,故改云許市。”
許市又怎么變成了“滸墅”呢?元朝高德基《平江(元代名蘇州)記事》載:“……遂改名許市。后人訛舊音于許字,加點水為滸市,訛為墅。迄今兩稱之,不能辯云。”因為許市在大運河邊,被當地人加了三點水;吳語“市”“墅”讀音相近,“市”寫成了“墅”。高德基解釋得很清楚,“許”寫成“滸”后,當地人“訛舊音于許字”,仍舊讀成xǔ。
這種地名中的字變了,字音卻跟從舊名的現象,在江南別地也有。譬如,寧波邱隘鎮(zhèn)也出現了類似的地名誤讀現象。邱隘曾名崔街,因集市成街,有崔姓經商大戶,故而得名;又因街窄長處水邊要地,遂稱崔隘。據1991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古今地名詞典》,宋咸平五年,明州邱舜徽的家族遷居崔隘后,地名改名為邱隘。但是,當地的“隘”字卻讀成了gà,與寧波方言的“街”字同音。這說明,當時地名的字變了,但讀音仍舊跟隨舊名的音,即“隘”從“街”,發(fā)的是“街”音。按照規(guī)律的話,“隘”的聲母、韻母都應該和“矮”一樣。
這種不符合規(guī)律的異讀,歷史上也并不罕見。例如,很多人知道的“石”讀“擔”的現象。在古代江淮地區(qū),因為一石糧食恰好是一個人所能挑擔的重量,于是一石又稱一擔,可是仍然寫做“石”。于是,“石”就在shí之外又添了dàn這個音。
那么,寧波其他帶“隘”的地名為何也像邱隘一樣,將“隘”讀“街”呢?這應該是語音的擴散現象。蘇州的滸浦也是如此,因為滸墅關訛讀的緣故,將“滸”也讀成x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