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蘇州人的冬天是從一碗藏書羊肉湯開始的。藏書是太湖之濱的一個小鎮,藏書鎮本來不大量產羊,鎮上的農民卻烹得一手好羊肉,調得一手好羊湯。早在明清時期,每到冬天農閑時分,藏書鎮的農民就開始宰羊燒肉,挑著羊肉食擔叫賣或沿街擺攤。到了清末,老街上開出一家家售賣羊肉的固定店面,俗稱“羊作”。
藏書羊肉只有兩種傳統的做法——白燒和紅燒。大清早,羊肉館里的師傅就開始拆解羊肉,將羊骨頭、羊雜碎一并扔進盆堂。何為“盆堂”?便是用當地山上盛產的杉木打造的桶。一只碩大的杉木桶盛著上百斤羊湯,底下用煤炭慢慢煨,杉木的清香漸漸浸潤到肉湯里,煮上3個多小時,揭開木蓋,一股濃香撲鼻而來,湯色乳白濃郁。
我更偏愛那些門面不起眼的“蒼蠅館子”,那里才是“吃獨食”的最好去處。進門先稱好羊肉,老板把切好的羊肉放在鍋子里,后廚的人過來取鍋,加入油豆腐、白菜、粉絲、羊血開始燒,這是鍋底。再點幾個下酒菜,口味清淡的可以點一碟白切羊肝,在薄片邊緣蘸一點辣醬,口感更佳。湯鍋上桌,滾燙乳白,香氣四溢,撒一把新鮮的青蒜葉,喝一口,唇齒留香,夾一片浸在高湯中的羊肉片,再蘸點紅椒醬,便是人間至味了。
記得我年少時,一到冬天,便手足冰涼,寫起字來手更是顫抖不已。父親請了一位老中醫給我號脈,開的藥方便是:喝冬天的羊肉湯,寒癥便可不藥而愈。當年,父親給我買藏書羊肉,還打包了一大鍋羊湯。此時,我方才明白,原來,藏書羊肉的靈魂就藏在這一碗湯里。
寒意漸濃的冬夜,切一盤羊肉,來一碗羊雜湯,燙一壺黃酒,約兩三好友,一邊吃喝,一邊聊些不著邊際的閑話。一碗滾燙鮮香的藏書羊肉湯下肚,一股暖流從頭滾到腳,忽然之間,我便原諒了沒有暖氣的江南。
(摘自《知識窗》,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