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
解決中國鄉村振興和縣域共同富裕的難題,需要跳出鄉村看鄉村,具體說,需要解決中國人口布局兩頭重、中間輕的問題,有必要把功夫下在“市鎮與人口半稠密區”這個領域,增加這個領域的人口總量。中國大城市已經夠大,城市群也已經有足夠的經濟輻射能力,不必再進一步擴大人口總規模,只需要做動態的人口結構調整。有研究文獻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1990年美國購買力),大城市首位度不再提高更有利于國民經濟效率增長。我國2011年已經達到這個水平,但這以后特大型城市仍在持續擴張,這個需要警惕。要讓中國人真正愛上鄉村,必須先要愛上廣義鄉村中的市鎮。中國現有2萬左右的建制鎮需要通過產業振興大幅度增加人口。為此,需要對現有縣域經濟發展思路進行調整。
要調整縣域農業經濟發展思路,正確引導農業產業鏈價值創造節點的分布,解決價值重心過高問題。在農產品離開地頭后的加工、流通與服務環節中,除了零售與末端批發環節外,其他環節下沉到產地,以市鎮為中心形成農業綜合服務價值增值程度高的節點,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鏈綜合經濟效率。
農業生產環節中的生產性服務活動也是如此。依托我國現有建制鎮及一部分鄉政府所在地建設這類中心,是可取的辦法。農業發達國家的市鎮布局均衡程度比較高,每個中心的平均覆蓋范圍大體在100-250平方公里之間,在農業現代化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都市區外圍地帶的市鎮密度可以大一些,例如像荷蘭,約每100平方公里發展一座市鎮;農業比重較大的地區,市鎮布局可以適當稀疏一點,例如像美國,約每260平方公里發展一座市鎮。適應這個要求,我國應該檢討現存各類開發區建設政策,支持農業產業鏈上的企業到市鎮投資。
要支持農戶就地、就近兼業,增加農戶的有效工作日。為農戶創造就地就近兼業機會,要比一般地號召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更有意義。目前我國對農戶的農業經營實行免稅政策,不論農場規模多大,既不收所得稅,也沒有營業稅。但我們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及其他農業服務企業是收稅的。那么,可否根據一個企業擁有的吸收農戶兼業的崗位多少,實行稅收優惠?特別是能不能針對農民合作社給農戶提供兼業機會的能力,確定國家對合作社經營實行稅收優惠的依據?這些政策很有出臺的必要。
要采取綜合措施,增加市鎮人口規模,促進市鎮高質量發展。一個縣域經濟體不必強調縣城在經濟發展中的“首位度”。農業產業鏈現代化的諸多條件如果要真正確立,需要一個更為根本的條件:以水平較高的人力資本裝備相關產業組織,即通常所說的吸引人才進入企業。但人才何以能在市鎮落腳?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不可能強制人才到市鎮投資創業。僅僅靠農業產業鏈下沉到鄉村,不足以形成合理的市鎮規模。市鎮規模不合理,人口過少,公共服務水平就上不去,就不能吸引人才,農業需要的白領在鄉村就不能扎根,市鎮的服務中心作用就發揮不了。四川瀘縣探索的鎮域內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建設用地收益與土地指標出讓村莊的社員利益掛鉤這種“雙掛鉤”政策值得推廣。在不占用農地及建設用地合理規劃的前提下,村莊建設用地轉讓也可以擴大范圍。市鎮設施建設標準,包括學校、醫院及其他文化體育機構的設立,都應該適應現有城市建設標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目標,應該具體化為市鎮對其輻射范圍的農戶提供高質量服務,達成市鎮高質量服務農戶的“可及性”目標,而不是在小型的農村居民點勉強建立一些維護成本高的服務設施。
要對縣域行政區劃制度做必要的改革。我國西部有不少縣域只有幾萬人,有的縣不足1萬人。這些縣中,有的可以撤銷縣的建制,建立單一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邊疆特區,以節省公共開支。人口稀少的農牧區可直接建立多功能的農牧民合作社,由市地州職能部門管理。
推動廣義鄉村發展仍然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中國農村既往發展的成績根本上來自農民群眾獲得自由選擇權以后所煥發的生產積極性。農村家庭土地承包制確立了農民的財產權制度基礎,我們只能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農民的土地財產權,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倒退。我們相信,只要大力推進廣義鄉村概念下的城鄉融合發展,農村耕地將進一步成為典型的農業農村的生產資料,而不再是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料,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的條件將更趨成熟,我們的改革步伐也可以邁得更大一些。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