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公子
范仲淹曾寫過一篇《靈烏賦》給梅堯臣,在賦中,他斬釘截鐵地說,不管人們如何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自己將始終堅持一生的信條: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勇氣,是范仲淹生命的底色。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被體內一股熱氣推著往前走,不管刀山火海,寧死都不回頭。
27歲中進士之后,范仲淹有十幾年時間在地方上任小官,積攢口碑。他在地方做了很多實事,但視野并不局限于一縣一州,時常就全國性的時政問題發表觀點。在母喪丁憂期間,他向朝廷上了萬言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
晏殊和王曾看到范仲淹的萬言書針砭時弊,字字見血,于是極力向宋仁宗推薦這個奇人。范仲淹隨后應詔入京,任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入京次年,范仲淹就敏銳地提出,宋仁宗早已成年,垂簾聽政的劉太后應該還大權于皇帝。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于輕率,范仲淹據理力爭。第二年,范仲淹請求離京為官。
劉太后死后,宋仁宗親政,懷念范仲淹當初為自己“仗義執言”,覺得他是自己人,遂下詔調他回京。
然而,皇帝想錯了。范仲淹根本不是誰的人,在他的字典里,沒有“站隊”,只有“站對”,站在對的一邊。
這一次,宋仁宗要廢掉郭皇后,范仲淹站出來上疏反對,皇后沒什么大錯,為什么說廢就廢呢?
然后,他得到了一個字:貶!
兩年后,范仲淹又回來了,知開封府。這一次,他將矛頭對準了宰相呂夷簡。他向宋仁宗進獻《百官圖》,指名道姓,直斥呂夷簡任人唯私,升遷不公。
呂夷簡老謀深算:要讓范仲淹消停,除非讓他消失。
于是,范仲淹又一次被貶,來到了鄱陽湖畔的饒州。
一個人在一生中,哪怕有一次鼓起勇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仲淹一而再,再而三,愈挫愈勇,七八年間,竟遭多次貶逐,沒有堅定的信仰是堅持不下來的。
范仲淹曾說,做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即做官必須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上級和皇帝,不怕受罪,而個人操守則務求清白,決不能貪贓枉法,授人把柄。做到這兩點,俯仰無愧,勇氣自然就來了。
理想,是范仲淹人生的底牌。即使身處迷茫、黑暗與痛苦,他都能保持前行,因為他留了最大的一張底牌。
范仲淹的命并不好。用時髦的話來說,命運給了他一手爛牌,他卻打得比所有人都好。
他發奮讀書,想通過科舉改變命運。
范仲淹曾搬到寺廟中苦讀,后來又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他生活清苦,卻不改其樂。每天煮粥,待粥凝固后,用刀劃成四塊,早晚伴著腌菜,各吃兩塊,就算填飽肚子了。他晝夜苦讀,夜里上下眼皮打架打得厲害,于是用冷水洗臉,提神,接著讀。
當地官員聽說了他的事跡,特地派人給他送吃送喝,以示鼓勵。范仲淹一概謝絕,說今天嘗到美食,以后對著白粥腌菜就吃不下了。
他在做人生規劃時,早早就敲定了兩條路子:第一志愿當良相,第二志愿做良醫。這兩種人生設想,都是以憂國憂民為出發點。不是治國家之病,就是治人民之病。
據說宋真宗有一次路過應天府,觀者如堵,唯有范仲淹不為所動,繼續躲在書院里看書。有一個同學很疑惑地問他:“大家都去看皇帝本人,你怎么不去呢?”
范仲淹頭也不抬,回了一句:“今后見皇帝的機會多著呢!”
別人說這話,可能是吹牛,但范仲淹說這話,是真牛。27歲那年,他考中進士,在殿試環節,見到了皇帝。
有理想的人自帶光芒。《宋史》評價范仲淹,說他“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一個能影響時代風氣的人,盡管在當時失敗了,但在后人眼里,又何嘗不是成功了?
能力,是范仲淹一生的底氣。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范仲淹終其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
無論什么身份職位,范仲淹都能做到極致。
康定元年(1040)前后,西夏進犯北宋邊境,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宋仁宗無奈,遂起用眾望所歸的范仲淹,升他為龍圖閣直學士,讓他與韓琦一起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
范仲淹到位后,兼任延州(今延安)一把手,軍政打理得相當到位。
在防守邊塞的戰爭中,他“號令明白,愛撫士卒”,采取正確的策略,經常取勝,軍威大振,連宋仁宗都不得不稱贊說:“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
慶歷三年(1043),宋仁宗決心改革,第一個人事任命,就是把范仲淹調回中央,授樞密副使后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在皇帝心中,范仲淹是非常合適的改革領袖。范仲淹一生的理想,擔當良相的追求,此刻得以實現。他抓住機遇,提出了十項改革方針。拿既得利益者開刀,澄清吏治。
范仲淹對貪污腐敗、尸位素餐的官員毫不客氣,每次看到針對這些官員的調查報告,大筆一揮就把這些官員拿下。富弼說,一筆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他的全家都在哭嗎?范仲淹毫不心軟,回答說,一家哭總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單位,相當于現在的省)哭要好。
“慶歷新政”剛一年多,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這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郁悶的時刻。
改革失敗后兩年,慶歷六年(1046),58歲的范仲淹在貶所鄧州,寫下聞名天下的《岳陽樓記》,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畢生追求。
朱熹說,范仲淹“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事不理會過。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業”。這一評價,代表了歷代對范仲淹能力的肯定。范仲淹稱得上是宋代第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改革家。
(摘自《帝王將相的38種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