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 薄奇靜

古人云“是藥三分毒”,所謂的“毒”就是我們常說的藥物副作用。經常會有患者或家屬詢問“醫生,這藥副作用這么多我還能不能吃了?”“醫生,我吃藥會不會把身體吃壞?”等。這些問題反映了患者和家屬的擔心,同時也反映了對藥物副作用的認識偏差。
藥物副作用指的是在正確使用藥物的前提下,可能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精神科藥物產生的副作用雖然可以涉及全身各個系統,但嚴重的副作用并不常見,副作用對于不同的患者來說表現也不盡相同。藥物副作用對于患者的維持治療以及治療效果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根據患者的特點進行個體化用藥以及監測可有效減輕副作用。我們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例,對其在身體不同系統產生的常見的副作用和應對措施進行描述,讓大家有具體的認識。
在抗精神病用藥初期,可能會出現手抖等表現,通常和剛開始用藥有關,可予以苯海索等抗膽堿藥物改善,在減量或停藥
后也會緩解。也可能出現靜坐不能,患者常訴“坐不住站不住”等,這常影響到患者的情緒、睡眠,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導致患者做出沖動的行為。對此可考慮調整藥物劑量,聯用苯二氮?類藥物或β受體阻滯劑。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肌張力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肌注藥物時,如用藥初期出現急性肌張力障礙,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患者脖子扭轉或者眼睛上翻等;還有一些患者會表現為肌肉僵硬,包括四肢活動緩慢或是面部表情的減少,使用抗膽堿能藥物均可得到有效緩解。少數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中還可出現遲發性運動障礙,表現為口舌、面部肌肉的不自主運動,或是軀干、四肢的不自主痙攣,這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但新型藥物的此類副作用已經明顯減少,目前也有專門治療的藥物。部分藥物會降低癲癇閾值,對于有癲癇病史的患者在用藥前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避免選擇此類藥物。
體位性低血壓是常見的副反應,患者在改變體位時,如從臥位或坐位變為站立位,出現血壓下降,可導致頭暈等。患者需緩慢改變體位,可將藥物減量或分次服用或換用影響較小的藥物,必要時也可予以輸液治療等。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現心動過速,訴“心慌”等不適,對于心率高于110~120次/分的患者應完善心電圖,評估原因,排除其他軀體疾病,如確定是抗精神病藥物引起,可減量藥物,或者予以β受體阻滯劑改善。QTc間期延長本身并不是嚴重的心血管副作用,發生率也不高,但對于有相關基礎疾病、電解質紊亂、合并使用其他對QTc有影響的藥物時風險增加,應在用藥前告知醫生自己既往的病史和目前用藥情況,減少此類風險。
部分患者在服藥后發現體重增加,或者體檢時發現血糖、血脂升高等,家屬和患者常常會問醫生“這藥里是不是含有激素”,其實并非如此。一些藥物可能會引起患者的食欲增加,加之運動不足,生活不規律,從而導致血糖、血脂、體重等變化。因此,應注意監測患者的血糖、血脂、體重變化。對于一些已經患有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疾病的患者,需要選用對代謝影響較小的藥物。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有部分女性患者出現月經不規律、泌乳,甚至閉經等癥狀,這提示我們患者可能出現了高泌乳素血癥,可以通過減少藥物用量或者換用影響較小的藥物改善,也可考慮使用降低泌乳素水平的藥物。此外抗精神病藥物也可導致性功能障礙,這通常較難發現,但這也是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原因之一,需要及時向醫生報告此類問題并采取對應的干預措施。
患者常出現便秘等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調整藥物和使用通便藥物改善,但也有一些患者的便秘會比較頑固,很少患者可能有出現腸梗阻的風險。對于便秘的治療,臨床上有多種通便藥物,可根據情況使用。也有一些患者出現口干或者流涎(口水變多),通常都不會太嚴重,大部分患者能夠逐漸適應或通過調整藥物而改善。一些抗精神病藥物也有肝臟副作用的報道,如轉氨酶升高等,可予以保肝藥物治療,降低抗精神病藥物用量或者停藥、換藥,通常都可以很快恢復。
小部分患者中會發現白細胞減少,通常都是輕度或一過性,可以通過調整藥物用量或者使用升白藥物治療。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明顯的白細胞減少,如果已發生嚴重的白細胞減少,及時停藥,針對并發癥強化治療,情況通常是可逆的。
藥物引起的鎮靜作用在治療早期最為突出,一些患者會出現疲乏、困倦、睡眠增多等反應,持續用藥后大部分患者能夠耐受。減少用藥量、換用鎮靜作用較輕的藥物或是睡前單次服用,也可降低鎮靜作用的影響。使用抗精神病藥時偶可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軀干、面部、頸部及四肢的皮疹。停藥或給予抗過敏藥通常可有效逆轉。抗精神病藥的眼科副作用較少見,一些患者可能出現視物模糊等癥狀,可通過減藥或是分次服藥來降低影響。

正確的認識和應對藥物副作用能夠提高治療依從性。對于需要長期服藥的精神疾病而言,治療依從性至關重要。反復的病情波動、復發,會導致患者認知功能下降,治療難度增加,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來恢復,預后不佳,甚至會使相當一部分患者變為難治性,導致治療成本的增加和生活質量的下降。而維持治療可以大大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保持病情穩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回歸社會。盡管精神藥物存在副作用,但是患者使用藥物的獲益遠大于風險,疾病對患者的損傷和危害遠遠大于藥物的副作用或風險。再者,即使發生了副作用,也是有辦法來減輕和緩解的。醫生在使用藥物的時候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充分考慮副作用的影響,最終的用藥是科學安全有效的。我們需要的是合理用藥,并不是談“副”色變,正確對待副作用,維持穩定的治療,才是疾病康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