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鎮華

摘 要:顧頡剛曾言:“大禹是一條蟲”。其實,這是顧氏遵循古已有之的一條命名原則,就是人們對在社會生活中有過一定影響的人物,往往根據其業績或行事特點予以概括,以一種寄寓著鮮明褒貶色彩的稱號來呼之。對禹如是,而對堯、舜亦如是。
關鍵詞:行事特點;稱謂;人文現象
大禹治水的業績,傳頌千古;大禹的賢君形象,光耀千古。清末民初,考據學大興,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其《古史辨》中首次提出一個驚世駭俗之論:“大禹是一條蟲。”這一下引起軒然大波,反對的人指責他“企圖推翻夏禹千百年來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認為他“否認了大禹的真實存在”,是“民族虛無主義”。其實,這個問題也好理解。先看一個有關治水的遠古神話:傳說遠古有條勇敢的蛇,它打死了危害人類的“鯤”這種大魚,保住了堤防。人們為了對它表示謝意,蓋了龍神祠來祭祀它。現今還留在各處的龍神廟,據說都是從這個時代流傳下來的。試想,大禹是治水英雄,當時人們很容易把他和這條治水神蛇聯想到一起,于是把這條神蛇(小篆“禹”字)作為他的尊號,來直接指稱他,就順理成章了。《說文》講“禹”是蟲,象形——什么形?明顯的蛇形呀!在這里,“禹”(治水神蛇)已成為人們對這位治水英雄的慣常稱謂,一直沿用下來,而他的真名(當時應是有的)已然被“禹”替代了。這里牽涉到這樣一種現象,即對在社會生活中有過一定影響的人物,往往根據他的業績或行事特點等,概括為某種寄寓有鮮明褒貶色彩的稱號,這一稱號遂成為人們對他的慣常稱謂。如,從前有個地主,刻薄貪婪而又兇殘,人們稱他“周剝皮”;有位何姓縣長,經常穿著草鞋下鄉體察民情,人們便叫他“何草鞋”。這種人文現象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前面說了“禹”,我們不妨再看“堯”與“舜”。先說“堯”。其小篆作,繁體字作堯,從“垚”(壘起的土堆)在“兀”(高而平)上,合起來解作“高而平的山地”。此解正符合傳說中堯的一個突出業績:曾率領民眾徙居山坡地而避免了那些年危害甚烈的洪水之患。可想而知,當先民們齊聚在高而平的山坡地上,望著洶涌奔騰而又只在腳下的無邊洪水時,感念的目光一齊投向自己的首領,帶著慶幸的狂喜,對著他歡呼:“高山坡!”“高山坡!”于是,“高山坡”(堯)就成了這位首領的慣常稱謂而一直沿用下來了。再說“舜”。小篆作(隸后作“舜”),本義為一種草名。《說文》講,不同地域對它有不同稱謂。關鍵是它的突出特點為“蔓地連華”,即枝蔓遍地伸展而花朵連著花朵成片。字形中的像葉蔓花連之形(連著的花朵變成了連片的火苗,有杜詩“山青花欲燃”的意境),下邊的(兩只腳)更突出渲染了這種草像長了兩只腳到處跑一樣的蔓延之勢。此解又正符合“舜”這位首領為政最突出的特點。傳說舜經常不辭勞苦,巡視四方,最后是病死于南巡途中。舜的足跡正象這種草一樣不停地伸展到遙遠的地方。這種草名便自然地被人們用來直稱這位勤苦為政的首領了。明乎這一人文現象,我們再往前看遠古一些先民首領的名號,便可望文生訓并一目了然了。如:“有巢氏”(他率領先民“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他率領先民“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軒轅氏”(即“黃帝”,他率領先民“造舟車”等);其他如“庖犧氏”讓我們想見當時原始畜牧業之興旺,“神農氏”“后稷”讓我們想見當時原始農業之發達。
這樣來看,顧頡剛言“大禹是一條蟲”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