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莊敏
在老齡化社會中,您是否觀察到,同樣年紀的老年人,有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可以去跑步、跳廣場舞,然而有些老年人四肢無力、步行緩慢、易跌倒、生活需要人照顧。或是以前扛幾袋米上樓都沒壓力,如今他們出門買菜都費勁。這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很可能是肌肉正在靜悄悄地流失導致的,即肌少癥。
肌少癥又名“肌肉減少癥”“肌肉衰減綜合征”,指的是老年人的肌肉萎縮。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我國平均每8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肌少癥,其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這其實是個非常大的誤區(qū),肌少癥的危害有很多,不容忽視。全身肌肉的縮減,不僅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增加老年人發(fā)生跌倒致骨折、殘疾和過早死亡的風險,還將導致家庭乃至社會投入的護理成本和醫(yī)療成本大大增加,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也對社會的經濟發(fā)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肌肉含量通常在40歲左右開始下降,40~70歲每10年下降8%,70歲以后每10年下降15%,而到80歲肌肉含量最多可以下降50%。肌少癥雖然和年齡的增長有關,但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會患肌少癥。患肌少癥的原因主要有日常生活中運動量的減少、神經肌肉功能減退、年齡增長體內激素的變化、遺傳因素、營養(yǎng)狀況不佳等。
如何評估肌少癥
目前,肌少癥的評估主要包括3個方面:肌肉質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表現。
①肌肉質量
經雙能X射線骨密度吸收儀測量肌肉質量,男性<7.0千克/米2,女性<5.4千克/米2;或經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測量肌肉質量,男性<7.0千克/米2,女性<5.7千克/米2。
②肌肉力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力量喪失是肌少癥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在評估肌少癥患者的肌肉力量方面,臨床上一般使用等速肌力測試儀、手持式測力儀和握力計等測量工具,用來測量上肢握力、伸膝肌力、屈膝肌力等指標。其中,上肢握力是作為測量肌肉力量常用的指標,低肌肉力量標準為男性<28.0千克,女性<18.0千克。
③肌肉功能表現
有許多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6米步行測試、簡易體能測試或5次座椅站立測試。肌肉功能的下降標準分別為:步速<1米/秒,簡易體能測試評分<9分,5次座椅站立測試>12秒。
當符合①+②或①+③或①+②+③時,則可以確定您患上了肌少癥。
如果沒有專業(yè)的測量工具,我們也可以通過小腿肚測量法(指環(huán)測試),測量小腿圍度,判斷肌肉情況。具體方法:坐在椅子上,讓大腿和小腿呈90度,雙腳自然放在地面上,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環(huán)繞圍住小腿最粗的部位,看是否能完全環(huán)繞住。若無法環(huán)繞住小腿,說明患肌少癥的風險較小;能環(huán)繞住,或還有剩余的空間,說明有患肌少癥的風險。
怎么預防肌少癥?
衰老是一個長期過程,俗話說“存錢不如存肌肉”,我們需要從中青年開始,進行一定的體育鍛煉,并注重營養(yǎng)補充來預防肌少癥。對于老年人,如何來預防、緩解和治療肌少癥呢?可以從飲食和運動兩個方面進行干預。
①飲食方面 需要平衡膳食,營養(yǎng)充足,增加蛋白質和氨基酸、維生素D、脂肪酸、礦物質等的補充。正常老年人蛋白質補充量每天應該要達到1.0克/千克,肌少癥老年人蛋白質補充量每天應該為1.5~2.0克/千克。
②運動方面 老年人可選擇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適合自身的有氧運動。每日至少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5天;或每日至少進行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活動,每周3天;或兩者相結合。中等強度,也就是運動后心率為100~140次/分的運動;如果沒有辦法測試心率,也可以通過主觀感覺來判斷強度,運動時呼吸稍有點喘、運動時不能唱歌但可以說話的強度就是中等強度。
建議肌少癥人群將抗阻運動作為主要的運動方式,抗阻運動是改善肌肉功能推薦的運動方式之一。可采用自身體重或運用啞鈴、彈力帶、礦泉水瓶等隨手可得的重物來進行訓練。
交替肱二頭肌彎舉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踩彈力帶,手抓彈力帶,呼氣前臂彎舉,上臂保持不動,吸氣緩慢落下。每側肢體各3~5組,每組8~10個。
雙臂側平舉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踩彈力帶,微屈膝,雙手交叉彈力帶,呼氣雙臂側平舉與地面平行,吸氣緩慢收回體側。3~5組,每組8~10個。
坐位抬腿
運動過程需身體坐正、膝蓋彎曲,單腿伸直保持3秒,緩慢收回。每側肢體各3~5組,每組8~10個。
安全是運動的首要原則,包括運動環(huán)境的安全。運動中還要注意調節(jié)呼吸,如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老年人運動要循序漸進,需要科學、逐步地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同時,鍛煉應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飲食與運動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增肌減脂,事半功倍。“肌”不可失,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關注肌少癥,預防肌少癥,改善肌少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