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翔
小兒泌尿外科門診經常有“尿頻”的孩子前來就診,少數可能是泌尿系統感染引起,多數則是由一種被稱為“精神性尿頻”的情況導致。
學齡前兒童高發精神性尿頻
精神性尿頻又稱假性尿路感染、白天尿頻綜合征或特異性日間尿頻,多見于2~12歲兒童,尤其以學齡前兒童高發。
主要表現為白天排尿次數增加,數分鐘至每小時1次,但每次尿量較少。睡眠后尿頻癥狀消失。兒童玩游戲或者看動畫片等活動注意力集中時,癥狀也可緩解。沒有尿痛、發熱、煩渴多飲等情況。一般尿常規和泌尿系統超聲檢查均顯示正常。
心理因素和精神壓力是主要誘因
正常的排尿機制由復雜的神經反射通路控制,涉及脊髓初級中樞和大腦高級中樞,隨著兒童的成長發育,排尿控制系統逐漸發育成熟,一般在3歲以后才可以控制良好。而當兒童大腦發育不夠完善時,對排尿的控制功能就較弱,在孩子受到驚嚇、精神緊張和其他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時就容易引起排尿功能失調,發生尿頻。
引起精神性尿頻的常見誘因:新入園或變更幼兒園,陪伴親屬的更換,父母離異,家庭中弟弟、妹妹的出生及學校的精神壓力問題(學習壓力大和考試成績不理想擔心受到老師、家長責罰)等。
別擔心!多數可自發緩解
多數精神性尿頻的癥狀隨著兒童的成長發育可自發緩解,所以家長不用過分緊張,也不需要特殊治療或干預。
如果有反復發作,嚴重時干擾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并影響心理健康,對家長亦造成不少困擾和精神負擔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治療:
1.首先家長應正確認識本病,不要過于緊張,以免給患兒造成更大的精神壓力。
2.對于有一定的精神心理因素誘因的兒童,可以對其采取精神和情感支持, 盡可能解除其精神心理壓力、減輕緊張焦慮情緒。
3.對兒童進行排尿訓練,讓其在有尿意時學習憋尿控制,從延遲排尿1~2分鐘開始逐漸能延長至30分鐘以上,盡可能延長儲尿時間,使膀胱正常舒張。
父母對患兒多給予關注和陪伴,當患兒發生尿頻時可幫助其轉移注意力,而當癥狀改善時可給予患兒適當鼓勵和獎勵。
4.飲食方面應減少攝入富含草酸和咖啡因等的飲料。
5.對少數癥狀嚴重或癥狀持續存在的患兒,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選擇口服抗膽堿能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