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成企業研究院
2023年前4個月中國經濟復蘇情況如何?當前,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及企業家信心怎樣?民營企業發展的輿論及政策環境是否有所改善?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奮斗在經濟一線的企業家們,對此最有發言權,他們的感受往往也更真實更深刻。
日前,我們就上述問題,對32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較大規模民營企業的董事長或CEO進行了訪談,以管窺民營企業當前的“急難愁盼”。調查顯示,企業家們普遍認為:當前經濟明顯復蘇,但內生動力有所不足;隨著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民企面臨著近憂遠慮的困擾;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有所改善,但民企信心仍需提振。
對于今年中國經濟的前景,大多數民營企業家持謹慎樂觀態度。有企業家認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明顯恢復,消費需求有所好轉,但經濟下行的滯后效應還在,經濟增長的后勁不足,走出低谷尚需要時間。國內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不足,疊加很多行業長期存在產能過剩,使得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家擔心“內卷得更嚴重”。同時,各項成本壓力加大,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很多企業無法保持相對合理的利潤,當前最重要的是保障生存,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和創新。即使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投資也更加謹慎,實業投資和長期研發投入的增長相對有限。
不少民營企業家表示,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中國企業在對外貿易、海外市場開拓、供應鏈穩定、國際技術合作、赴海外上市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如:有的企業出口量明顯降低,國際市場范圍縮小,一些出口產品訂單已轉移至東南亞;有些企業的美國客戶擔心中美沖突加劇,對選擇中國供應商非常謹慎,由于擔心后續有脫鉤風險,有的企業還接到國外大客戶將在幾個月內停止訂單的通知;有的企業與國外的技術合作已經暫停或終止;有不少民營企業的上游礦產資源、設備的控制系統、關鍵配件等主要來自國外或歐美供應商,他們擔憂未來可能面臨斷供、“卡脖子”的風險。
民營企業家們普遍認為,如果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延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對企業和國家的發展都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企業的發展環境方面,很多民營企業家表示,前幾年受多種因素影響,信心受挫,普遍缺乏安全感,但去年底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要營造良好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各部門各地方積極行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政務、輿論環境有所改善,信心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一些深層次問題仍待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發展信心還需要進一步呵護和提振。
有民營企業家表示,政府部門辦事效率轉變不明顯、效果不顯著,特別是還有很多基層政府以及執法部門工作人員缺乏服務型政府觀念,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還停留在口頭上,不作為、不擔當、僵化走程序的現象還沒有根本性改變。
市場公平方面,市場準入、人才政策、執法公正、政策透明等方面還沒有看到明顯好轉。融資方面,近年來,隨著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不斷出臺,一些企業的融資門檻、成本都有所降低,但融資難、融資貴、期限短的問題仍是困擾企業發展的主要難題之一。
有民營企業家表示,當前對民企的很多阻礙多體現為具體操作中的“隱形門檻”和“潛規則”,如:政府項目招標設置條件把民企擋在門外;銀行貸款對民企附加條件;一些地方政府拖欠企業工程款;部分大型國企濫用優勢地位,通過超長賬期、大量使用票據、苛刻驗收條件等方式延遲付款,甚至惡意拖欠,中小民企收款難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有些政府管理部門涉企檢查過多、重復檢查,干擾了企業正常經營;一些領域涉企行政審批還存在政策、規則、標準不透明的情況,“口袋規則”“隱形門檻”“窗口指導”等使企業無所適從。
有民營企業家認為,重振信心,需要民營經濟理論的突破。正確認識資本、財富創造、企業家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才能避免在觀念和政策上的反復;對民營經濟的正面輿論導向要穩定持續,對社會上針對民營經濟的錯誤觀點要堅決批評。
民營企業家們普遍認為,重振信心的關鍵在于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能真正得到落實,使民營企業真正看到、感受到權利平等、競爭公平。政策制訂要避免空泛重復既有的政策原則,而無具體的實質性措施;要規范涉企政策出臺機制和程序,政策出臺前充分征詢商會、協會、企業意見,避免“朝令夕改”;要把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是否有獲得感,作為衡量政策好壞的重要標準,并根據企業反饋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