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內容摘要:南開學校自創辦始,就以“育才救國”為其教育目標,張伯苓更是以為社會謀進步、培養社會所需之人才為其畢生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本文探討了南開新劇團的演劇活動與演劇活動中滲透的張伯苓的教育理念,正是張伯苓早期的教育理念使得南開新劇團后期積極從事戲劇的演出與創作,推動了早期新劇的發展,并以其演劇活動與戲劇理論與新文化形成了互動。
關鍵詞:南開新劇團 演劇活動 張伯苓 教育理念
南開學校自創辦始,就以“育才救國”為其教育目標,張伯苓更是以為社會謀進步、培養社會所需之人才為其畢生所追求的教育目的。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在個人,當日多在造成個人為圣賢,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謀全社會進步”,又進一步闡釋“先時教育揚名聲,顯父母,而今則迥乎異矣!教育為社會謀進步,為公共謀幸福。”[1]在這里張伯苓明確指出了舊教育與當今新教育的不同,舊教育首先考慮到的是個人利益的獲得,是“揚名聲、顯父母”,而新教育的目的在于“是否合乎國家之需要?對于學生之輸入,是否合乎社會之需要?造就人才,是否將來有轉移風俗,刷新思潮,改良社會之能力?”[2]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張伯苓大力提倡學生演劇活動。
一.張伯苓的教育理念與戲劇理論的融合
張伯苓的教育理念和戲劇原理是融會貫通的,其注重在演劇中培養學生的認知世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強調“學以致用”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張伯苓在其文章《舞臺·學?!な澜纭穂3]中,借用莎士比亞的名言:The world like stage(意即,世界一舞臺),闡釋了這樣的觀點:“世界者,舞臺之大者也。其間之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杰,即其劇中之角色也?!奔热皇澜缡且粋€大的舞臺,那么世間之人均為劇中之角色,推而廣之,“學校亦一舞臺也”,張伯苓認為,學校就猶如一劇場,師生就是其中的角色,“其竭慮盡思,以求導人之道及自勵之方。佳者,亦猶扮角之多為預備也。學生在校,不過數年,將來更至極大且久之舞臺,則世界之劇是?!睂W生在校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以便將來更好的把所學運用到社會中,所以“學校者,其預備場也”。張伯苓《演劇與作人》中也提到,學生到學校求學的目的,“不單是要從書本上得學問,并且還要有課外的活動,從這里面得來的知識學問,比書本上好得多”,還進一步闡明了演劇與學以致用的關系,“從戲劇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經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4]張伯苓還提出“練習演說,改良社會”的觀點,重視在課堂教育之外,在社會實踐中培養人材。曾中毅也進一步闡述了張伯苓的教育理念,強調了演劇對于學生的益處:“于書卷之外,不啻得一精細之講義”,“于求學之外,又得此精深之閱歷,其有助于將來處世,獲益靡窮”,“于攻讀之外,又知所以善處境遇”,“于遵校章之外,又知所以愛校譽,推此而大之,則知所以愛團體,愛社會,愛中華民國、文明黃種”。[5]可見,張伯苓的教育理論中演劇是必不可少的途徑,通過提倡學生演劇,更好的體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二.劇本《用非所學》與張伯苓的教育觀
張伯苓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泛的提出,而是在演劇過程中具體的體現。1909年張伯苓親自創作了《用非所學》,并在南開校內演出,他不僅是該劇的創作者,還是導演和主要演員青年賈有志。該劇共分三幕,描寫了留學歐美學習工程的青年賈有志學成歸國后,趾高氣昂、不可一世,每日只空談“工程救國”的大道理,而不是專心踏踏實實地做一些事情,于是,一事無成。某日,賈去朋友家,朋友告訴他要想入仕途,空談無濟于事,須有人援引。于是,賈頂戴花翎去拜見萬大帥,懇求他引薦自己做官。萬大帥委任賈為縣知事,賈對萬三拜九叩、感激涕零。劇本簡短,劇情也較簡單,但其內涵極其深刻,從劇本的內容指向上來講,賈有志留學歸國,卻崇尚空談,沒有把自己的所學用于社會實際,反而做了封建官僚。劇本諷刺了清政府部分留學生官迷心竅的丑態和當時官場的黑暗,也諷刺了那些崇尚空談,不切實做事的知識分子,正如研究者所言:“全劇諷刺當時人材多不能用其所學,而留學生更多腐化?!盵6]而其中更為深層的內旨則是張伯苓借《用非所學》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盵7]它集中體現了封建教育的理念。意思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更廣泛的學習以求提高自己,學習好了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去做官。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以九品中正制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的,其著意于門第的高低,而封建科舉制度的建立使得寒門之士可以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取成一定的官職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在封建時代,出仕為官也是讀書人學習的最終目的。“學”成了為官的途徑,“仕”即獲得其位,而異化了“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學”成為了至“仕”的有效途徑之后,“仕”便成了“學”的最終目標,而“仕”也成為中國傳統封建教育理念的核心。顯然,《用非所學》的主人公賈有志留學歸來,并沒有把學習到的歐美先進的工程技術應用到社會實際,而是“感激涕零”地做了官,留學歐美的知識分子卻又一次實踐了“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張伯苓對賈有志顯然是持批判的態度,除了批判其身上所具有的舊式知識分子的劣根性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對封建制度下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提倡學生要把所學內容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顯然,張伯苓在1909年提出這一教育理念,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與一定的先進性。
在近代,雖然科舉已經廢除,但通過學習而達到升官發財目的的觀念依然存在,這樣的學風對整個教育界都形成了惡劣的影響“其視學校也,不以為一切事業必經之路,而以為希求仕宦進身之階梯”,所以,“入校肄業,多為士籍及有希望仕進資格之人,此處每存觀望”。[8]而歷來學界認為蔡元培對北大所做的改革是近代大學改革的典范,其促成了北大校風的轉變。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曾經指出,求學要明確宗旨,進入大學學習,要知道大學的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存于胸臆,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9]針對這種情況,蔡元培指出,求學者必報一定的宗旨,而宗旨必然是以研究高深的學問為目的,而不能以“做官發財思想存于胸臆”。之后,蔡元培任校長的兩年時間里,北大褪去了官僚養成所的風氣,成為青年們追捧的對象,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力量。而筆者通過研究張伯苓早期的劇作《用非所學》發現,張伯苓早在1909年就提出了和蔡元培相似的教育觀念,即倡導青年要學以致用,并非為了升官發財。張伯苓的教育理念比蔡元培早很多年,那么,學界認定的觀念必然要有所改變,南開學校在近代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更顯得難能可貴。
三.對早期新劇發展的推動
在20世紀初期,張伯苓就親自擔任劇中的角色,以校長演劇帶動學生演劇。校長參與演劇這一行為,實際上打破了傳統觀念上對于戲子伶人的看法。在舊時代,戲子是不被士大夫看得起的職業,其社會地位極低,而張伯苓校長親自參與演劇,可以說是對于傳統等級性價值觀的顛覆,著實具有進步意義,某種意義上說,與即將到來的新文化所提出的自由與平等的觀念是一致的。然而這一行為,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在《用非所學》一劇中,校長扮演其中的主角賈有志,一些教職人員如時趾周等都參與了演出,這在當時引起了一些守舊學究的注意,紛紛出來指責張伯苓有失體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1967年出版的一部“傳記辭典”里關于張伯苓的傳略中提到了他早年倡導新劇的社會影響:“現身表演,引起社會驚駭,認為有失體統,但他繼續倡導,不為世俗所動搖,其后逐年發展?!盵10]胡適曾在他的著述《教育家張伯苓》中提到張伯苓早年鼓勵學生演劇的情形,“曾給學生們編一個新劇,并指導舞臺設計和表演,而且使外界吃驚并議論紛紛的是:戲里的主角竟由校長本人扮演”。[11]由于校長的帶動,學生演劇也熱情高漲。學生在演劇中了解認識了社會,并在理解角色和故事的過程中獲得了人生的感悟,在角色扮演的實踐中增強了自信心并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演劇活動鍛煉了學生表達與交際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其協作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為今后走上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當時國內教育的現狀來看,絕大部分中學的教育發展與南開學校相比相距甚遠。1913年視察學區的總務報告中總結了各省區中學教育的現狀,奉天省“該省省立中學亦只一校,年來各縣以縣立中學經費不足,頗有相繼并入該校者,故該校班級人數一時驟增……主要科目之程度每甚淺膚,亦以師資缺乏、設備簡略為其大原因?!盵12]吉林省“高等小學畢業可資升學者固屬有限,即另求程度相當學生,亦復寥寥,延聘教員又非易事……數年之內,恐難望中學校之發達。”[13]安徽省“安慶六邑中學校,管理弛懈,教員任意曠課,匪獨精神渙失,即形式亦欠整潔,似非徹底廓清,斷無改良之望?!盵14]全國其他省份中學教育的情況也基本類似。可見,學校經費不足,設備陳舊,師資缺乏,學校教育萎靡是當時中學的普遍情況。從學生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兩種現象,“一在規律較嚴之學校,學生多半是死氣沉沉,毫無青年活潑氣象,功課而外,全無他種活動;一在放任之學校,學生多半是不守規律,活動不向正當路徑發展。二者均非良好現象。”[15]一些教育家也指出了當時教育理念、教學策略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我國中學教育之其弊病之最大者,厥為教育者誤認中學為養成人才教育之宗旨,而一味注入,不事開發,致生徒大都所學非所用,而遺無窮之缺憾也。試觀年來中學畢業之生徒,其投身于社會,大都觸處窒礙,枘鑿不久,又無獨立進取之精神,真實彌滿之力量是以隨在失敗,幾無立足之地?!盵16]一味地講求知識的灌輸而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得大部分學生學非所用,缺乏能力的培養導致其無法更好的適應社會?!敖駥W校之通病,則生徒畢業之后往往昔于致用不足,固不獨中學為然,推究其弊,則教育者只知課堂所授……”[17]只注重課堂的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課外活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開發,是當時中學教育的通病?!爱厴I后缺乏謀生能力,與社會對初、中級技術人才的需求脫節?!盵18]缺乏能力的培養,導致學校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實際的需要嚴重脫節。
可見,在當時的教育現狀中,張伯苓銳意改革,勇于創新,強調“學以致用”,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同時強調了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提倡學生演劇,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并使得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演劇的實踐中均有所提高,這著實難能可貴,在當時的中國校園中無疑具有先進性與一定的進步意義。南開新劇團的戲劇理論與演劇活動更是推動了早期新劇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俊、夏家善.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63、67.
[2]王文俊、夏家善.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79.
[3]夏家善、崔國良、李麗中.南開話劇運動史料(1909-1922)[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17.本文系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在南開學校修身班上的講演,由蹇先達、楊德塤筆錄。
[4]夏家善、崔國良、李麗中.南開話劇運動史料(1909-1922)[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26.本文系張伯苓在重慶南開中學怒潮社第二次公演時的演說,由李若蘭追記。
[5]曾中毅.說吾校演劇之益[N].敬業,1914(1).
[6]俞穎.話劇第一人[N].南開校友,1939(3).
[7]魏雯.國學必讀哲學經典(上卷)[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142.
[8]許紀霖、田建業.杜亞泉文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2.
[9]蔡元培.蔡孑民之演說[N].環球,第二卷,第一期.
[10]載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67年出版的《中國民國名人傳記辭典》第一卷。譯文刊于臺灣《傳記文學》第十二卷第四期。
[11]胡適:《教育家張伯苓》,原文為英文。載于美哥倫比亞大學1948年出版的《另一個中國——“There is an other china”》,譯文刊于《南開校友》。
[12][13][14]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72.
[15]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216.
[16]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51.
[17]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53.
[18]李華興.民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2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的天津文學”(17 XZW037)。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