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權


多年以來,空調上的主要參數都是功率、能耗、定頻/ 變頻等,我們在挑選的時候是有訣竅的,不用查看詳細的參數列表,直接從命名上就能大致了解這臺空調的屬性,因為國家對于空調的命名方式有嚴格標準,需要通過3C 部門的認證,在機型上是做不了假的。
以電商平臺的熱門機型KFR-35GW/NhGc1B 為例,是不是完全懵了?在這里可以將它分成3 個部分:
前三個字母“KFR”為一組,第一個字母就是空調的首寫拼音,第二個字母是空調形態,第三個字母則是制熱方式。其中F 就是分體式,常見的還有C 窗機、Y 移動式空調等,制熱方式R 為熱泵型,還有D 電熱、BD 熱泵輔助電熱,不能制熱就留空,比如單冷窗機就用KC 表示。
中間的35GW 有兩個意思,數字35 代表制冷量為3500W;G 是掛機W 是外機(也就是一整套的意思),柜機則會用L 表示。制冷功率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參數之一,接下來會詳細介紹。

第三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前兩個字母,比如Nh 就是R32 冷媒,另外還有N(R410A)和留空(R22)。這里需要注意,R22 也就是氟利昂,已經逐漸淘汰,不建議選擇;R32 是二氟甲烷,不會造成臭氧損耗,制冷效率較高,但泄漏后遇到明火有可能會爆炸;R410 是一種新型環保制冷劑,制冷效率略低于R32,安全性較高,也是現在的趨勢。部分商家可能會打信息差,向消費者推銷過時產品,雖然價格便宜,但使用中存在隱患,后期維護成本也高,反而得不償失。
后面的1 則是1 級能效。其他字母就代表一些特殊功能,各品牌有所區別,一般來說BP 就是變頻,FZ 則是無氟環保……這部分主要看能效比即可,其他都是產品的主打功能,這里就不多說了。
了解了命名規則,接下來就要根據需求選擇了。首先肯定是制冷功率,比如前面提到的3500W 空調,就是1.5 匹。一般來說,2600W 約等于1匹, 更大的還有5000W(2 匹)、7200W(3 匹)等。當然,大家也許對制冷功率不太了解,直接按照房間大小選擇即可:
室內環境每平方米大約需要200W 的制冷功率,15 平方米的臥室就需要3000W,大1 匹或者1.5 匹都行。注意,在挑選時一定講究買大不買小的原則,因為空調一般都會用好幾年,時間久了制冷效果會逐漸下降,不光達不到降溫效果,也會更加費電。
如果是頂樓或者房間窗戶朝向西面(也就是俗稱的當西曬),也會增加空調負荷,高功率才能保證空調有效工作,否則只會是無用功。再加上主流品牌2 匹以下的空調差價并不大,一般也就300 元左右,功率大的空調能夠快速降溫之后維持低功耗運行,省下來的電費也差不多了。

目前市面上的變頻空調已經成為主流,但是定頻空調仍然有一定的市場,最大的原因就是價格較低,一般比同品牌的變頻空調要便宜好幾百元。
兩種空調的工作模式有很大區別:定頻空調的工作原理是保持壓縮機轉數不變,只有開/ 停兩個工作狀態,只要一啟動就只能“火力全開”,降溫快是事實,但也容易忽冷忽熱;變頻空調可根據環境調節壓縮機功率,體感較為舒適。
關于“變頻空調更省電”的說法,需要分情況討論:根據測試,變頻空調初期為了快速降溫,反而會增加耗電量,定頻空調平穩輸出則不會有這個問題;如果使用時間在四五個小時以上,變頻空調的省電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還是比較推薦大家使用變頻空調,特別是臥室,小房間降溫快,夜間也不會突然受涼,省電且舒適。

既然聊到了省電,就不得不提空調的一項重要參數:能效等級。根據《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規定,空調APF 能效等級是指空調在制冷季節和制熱季節期間,從室內空氣中除去的冷量與送入室內的熱量總和與同期間內消耗電量的總和之比。
在單位制冷量下,APF 值越高就代表越省電,根據最新標準,APF>4.5(1.5匹為例)就達到新一級能效。按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新一級能效的空調,相較于此前的三級能效產品,一年能省200 多度電。再加上現在不少城市都在實施階梯電價,算下來還是能省不少錢的。
在購買時,一定注意廠商的話術。像是康佳KFR-35GW/9M5,這款產品在標題上寫了“新能效、一鍵節能”等關鍵詞,容易看成“新一級能效”,根據前面介紹的命名規則,它已經達到5 級能耗,比較費電。
高能耗空調的購機價格一般會比較便宜,但后期就要承擔較高的電費,商家的這種小手段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千萬要多個心眼。


近幾年不少廠商都開始推廣新風空調,這是因為空調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壓縮機、蒸發器等元器件讓空氣降溫,但長時間在密閉環境中,氧氣含量會逐漸減少,導致人體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就是俗稱的“空調病”。
新風系統的作用就是通過風機讓室內外氣體快速交換,對人體還是有好處的。市面上主流品牌的新風機一般都是一兩千元,高端的則要賣到5000 元以上,又占地方又貴,新風+ 空調的二合一設備自然就應運而生了。
至于要不要買,還是要看需求。首先是價格,帶新風功能的空調一般會比同配置的機型高50% 左右,比如1.5 匹的空調大約在2000 元,加上新風就要3000 元了。目前主流品牌中,價格最實惠的就是小米KFR-35GW/F2A1,2000 多元就能入手,新風量也達到了40m2/h;作為對比,格力、美的等品牌的入門級新風空調就達到了4000 元以上,新風量也只有20m2/h,相對而言小米的性價比還是挺明顯的。
預算有限的話,在臥室使用新風空調就夠了,畢竟不少人都是一晚上開著空調,長時間處于密閉環境容易缺氧。至于客廳等面積較大的環境,一般都會選擇3 匹左右的柜機,帶新風功能的差價就大了,我的建議是沒必要,畢竟多數情況都是白天使用,偶爾在窗邊透透氣即可,能省不少錢。
為了吸引消費者,不少廠商都為自家產品加入了許多新概念功能,這些功能往往都和人體健康相關,消費者自然是很容易動心,特別是在高端機型,各種名稱看得人眼花繚亂。
在主流的功能中,比較有用的就是除菌,空調通過紫外線和光觸媒催化劑進行反應,可殺滅空氣中的大部分細菌。負離子功能則能提供一定的防塵、防靜電、保濕作用,至于氧吧,大多都是新風空調的別稱。
整體來看,這類功能都屬于錦上添花,能提升一定的舒適度,但并非剛需。再加上在不少中端機型上都開始逐漸普及,完全不用為了它們加錢上高配,有就偶爾用用,沒有也不必強求。
聊完主要配置,最后再補充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最喜歡的就是擁有手機APP 遠程控制的機型,到家前提前開機,打開門就能享受舒適的涼風,幸福感直接拉滿;
盡量不要選擇單冷空調,特別是沒有供暖的南方地區,因為單冷空調的配置一般都比較落后,同配置機型加入制熱功能,也只會貴個兩三百元,完全可以接受;
無風感、防直吹功能也很重要,這類空調的出風口進行了特別設計,比如小孔、百葉等,體感會更舒適。如果沒有,在第三方平臺購買空調遮罩也能解決問題;
噪聲問題也要注意,一般會在詳情頁說明工作時的噪聲分貝數,內機在48 分貝以下就符合國家標準。有條件的話不妨去線下賣場體驗一下,再去線上比價購買同款;
最后就是注意額外收費,主要是安裝費用,包括打孔、支架、移機等。部分機型提供了一口價,要注意查看詳細條件,比如銅管多少米、支架材質等,看清楚再做決定。線下購買有一定的議價空間,營業員能減免部分費用,線上平臺一般就只能按照收費標準嚴格執行了。
學會這些,相信你已經知道該怎么選空調了。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選擇大品牌、高銷量的產品,這類產品也不用追新,已經開售一兩年沒有出現大量差評的機型反而更能讓人放心,選一臺跟著買總沒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