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日本地方統一選舉堪稱一片混亂。首相岸田文雄遭自制筒狀炸彈襲擊,有驚無險;眾議院和參議院收到寫有“只有恐襲才能改變國家”等內容的恐嚇郵件;國會咨詢窗口收到題為“我即將殺死日本首相”的恐嚇郵件……
當一些日本政客聯想到去年7月前首相安倍晉三遇襲身亡,高聲譴責政治暴力是“對民主的挑戰”時,日本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為什么現在日本的戾氣迅速滋生,身邊的惡性事件明顯增多?一向有“安全神話”之稱的日本,到底是怎么了?
日本社會“三觀”正在發生變化
日本社會治安正變得令人“不安”,除了對安倍晉三、岸田文雄等政治人物的“獨狼式襲擊”成為國際熱點新聞外,也有很多令人感到震驚的社會案件報道。
記者在日本生活30多年,最近看到這些與犯罪案件有關的報道,內心的感受只能用“震驚”兩字來描述。曾在中國留學多年、擔任過日本八王子市議員的原田繁也告訴記者:“現在看來,日本社會的‘三觀正在發生變化。”
美國《時代》周刊2007年曾作過一項有關國家形象的調查,當時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一個“加分”因素就是社會治安好。在英國一些機構公布的“適合單獨出行的旅游安全城市”排行榜中,東京、大阪等日本城市也名列前茅。但最近幾年的現實是,安全的東京都犯罪案件明顯增多。
2022年10月,日本警方曾請5000位年齡在15歲以上的居民參與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日本治安很好、可安心生活”的受訪者為68.6%,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7.3%;認為近10年治安“有所改善”的僅有14.9% ,同比下降5.9%;而認為“惡化了”的受訪者為67.1%,較前一年增加3%。對此民調結果,日本警方分析認為,受訪者或許是因安倍遇襲事件的負面影響才作出如此消極的判斷。
“年輕人產生一種偏愛、偏執甚至偏狂的欲望”
日本《每日新聞》刊發評論稱,前首相安倍晉三去年7月在奈良遇襲身亡后的社會輿論導向,是縱容和誘導恐襲多發的原因之一。去年8月,日本《產經新聞》曾預測性地寫道:“社會上一些對嫌疑人山上徹也的肯定言論,必然會誘導恐襲的再次發生。”
日本著名電視評論員辛坊治郎近日在新聞節目中質疑說:“恐襲岸田首相的疑犯,目前涉嫌的罪名居然是‘妨害業務罪,最高也就判3年徒刑。從常識上考慮,他涉嫌犯的不應該是‘殺人未遂罪嗎?”這種刑法上確定罪名的混亂降低了犯罪成本,已成為惡性事件多發的誘因之一。
擔任過日本橫濱大學校長的加藤祐三教授在與記者交流時表示,襲擊安倍晉三和岸田文雄的嫌犯有這樣幾個共同的特點:第一,他們在少年時代都曾遭受過父親的家庭暴力;第二,他們都曾生活在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單親家庭;第三,他們的就業以及職場生活都不順利;第四,他們都是“網蟲”,并從互聯網上尋找可以發泄個人情緒的犯罪方法;第五,他們都是“宅”在家中,與社會環境脫節,屬于“社會邊緣人士”;第六,他們都傾向于通過暴力手段凸顯自己的存在感;第七,他們都參加了新興宗教組織。加藤祐三認為,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都是這幾年日本社會戾氣增加不可忽視的原因。
長期從事社會問題比較研究的原日本時事通訊社的八牧浩行告訴記者:“現在,日本社會的年輕人從表面上看呈現出一種‘無欲的狀態,不愿意購房,不愿意結婚,不愿意生孩子,但這只是一種表象。因為人本身一定會有欲望的。正常的欲望喪失,就會產生一種偏愛、偏執甚至偏狂的欲望。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了。”
有分析認為,近幾年日本物價上漲,導致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一些人內心積累了太多的負面情緒。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概況》顯示,目前有超過半數的日本家庭感覺到生活壓力。
日本變得“不再那么安全了”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近日和已在東京都工作生活了7年的小程交流時了解到,7年前,日本媒體上報道的殺人放火案件主要發生在一些人口稀少的偏遠地方;而最近幾年,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也時常會發生殺人放火案件。小程說:“我家附近去年就曾發生一起殺害小學生的案件,非常恐怖,與剛來時相比,日本社會變得不再那么安全了。”
“高失業率、經濟不景氣、物價高漲等是導致日本社會治安愈發惡化的表層原因;但從深層次來看,則在于日本社會的階層固化。”陳洋告訴記者。
日本《讀賣新聞》去年在一篇社論中寫道:“人們沒有安全感,這是否與社會不穩定帶來的心理影響有關?如貧富差距加大和自殺率居高不下。”日本知名預防犯罪顧問京師美佳分析說,近年來,日本經濟衰退導致的物價上漲和收入不平等,也是導致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自《環球時報》蔣豐、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