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之際,最是病毒容易侵襲的季節,醫院針灸科的面癱患者又多了起來。換季時節為何面癱如此高發?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或者面神經炎。臨床上根據損害發生部位,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中樞性面癱多由顱內疾病所致,比如中風。而我們身邊周圍性面癱更多見,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原因并不復雜,與多種因素有關。除了與受風受涼相關,也與勞累過度、熬夜、壓力過大、過量飲酒、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病毒被激活引起。
面癱是一種“毀容不帶血”的疾病,面癱突發以20至40歲最多見,男性多于女性,起病迅速,在幾個小時至1到2天,面肌麻痹達高峰。主要表現為一側的面部不能抬眉、皺眉、聳鼻、露齒,口角歪斜,閉眼的時候露著眼白,吃飯的時候患側的這邊會“藏飯”,喝水時也會“漏水”。有人會出現耳后疼痛、味覺減退等情況。
通常從起病開始算,第一周最嚴重,第二周開始逐漸有恢復的跡象,大概是兩到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恢復。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有的會留下后遺癥。所以,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最佳的治療期是在發病后的10天內。
急性期患者應盡早使用糖皮質激素協同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并采取針灸、拔罐、理療、點刺放血等綜合治療方法,可以口服甲鈷胺等營養神經的藥物。
那么,應該如何預防周圍性面癱呢?
1.注意防寒保暖,不能貪涼受涼。出門時注意面部及耳后防風,戴口罩、戴帽子及圍巾。開車族尤其需要注意,中高速行駛時,不建議開窗,季節變化時,車窗高度不應低于耳朵,耳后感受風寒易導致面癱。另外,晚上睡覺窗戶留有小縫,受涼后也容易發生面癱。
2.多做面部按摩。方法是閉上眼睛,把手心搓熱,然后用溫熱的手心捂在面頰及眼睛上,這樣對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很有幫助。
3.提高免疫力。盡可能不勞累、不熬夜、不過度飲酒,保證營養均衡及規律作息。
(澎湃新聞網20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