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鳳 王錕 唐宇

濰坊市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會議要求,聚焦產才融合,創新實施產業人才集聚、高端平臺支撐、人才生態優化“三大行動”,聚力打造人才引育創新先行區,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人才發展呈現出量增質提、活力迸發新局面。在人才引領支撐下,2022年,濰坊市地區生產總值7306.4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7.85%、高于全省平均1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高于全國平均7.5個百分點,“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全國制造業看山東、山東制造業看濰坊”金字招牌成色更足。

實施產業人才集聚行動,夯實產業發展人才根基。堅持全職招和柔性引并重,全方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實施高精尖人才引育計劃,聚焦“十大產業”,定期開展重點企業人才技術需求摸排調研,分類編制需求目錄,建立動態調整、定期發布制度,先后幫助2512家企業引進急需人才3.32萬名。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采取“產業專班+企業”形式走進大院大所,舉辦高端人才對接交流會、中日韓人才交流發展大會、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310余場次。實施鳶都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已遴選6批309人,178人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對頂尖人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3人入選省“一事一議”頂尖人才。6人獲省優秀企業家稱號,1人榮獲2022年度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獲評青年獎、數量占全省的1/5。2022年新增國家級省級重點人才82人,數量全省第1。實施40萬大學生集聚計劃,開展駐濰高校畢業生留濰專項行動,更大力度提升畢業生留濰率。探索“云招才”“大賽引才”等新模式,舉辦“才聚鳶都—直通名校”“青鳥計劃”等活動1300余場次,2022年新引進高校畢業生8.02萬人、高技能人才2.1萬人,均創歷史新高。實施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秉承“不求來濰、但求所用”理念,優化海外引才聯絡站點布局,拓寬海外人才信息征集和引進使用渠道,330家企業在86個國家、地區設立501個分支機構,16家企業在16個國家設立25處離岸協同研發平臺,就地延攬高層次人才。歌爾股份創新“六國二十地”引才模式,形成全球化研發引才體系,集聚海內外人才2.6萬余名,累計申請專利2.9萬項、躋身全球微機電十強企業。實施濰坊籍在外人才回引計劃,開展“濰才回歸·春暉行動”,摸排統計濰坊籍在外高層次人才1.5萬余名,通過重大節日走訪、開展項目對接等方式,吸引項目、資金、技術等資源返鄉。在濰坊發展大會期間,組織舉辦2022中國·濰坊高端人才交流對接會,邀請5名“兩院”院士和10名海外學術機構院士參加。實施100名干部任國內重點高校科技人才專員、100名專家人才任企業科技人才副總的“雙百行動”,靶向推動高校人才、技術加速集聚。共選派(聘)科技人才專員68名、科技人才副總200名,幫助引進高端人才333名,推動轉化技術成果570項,解決技術難題426個,帶動新增收益16.8億元。
實施高端平臺支撐行動,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引擎。著眼產業發展和高端前沿,著力提升平臺載體能級,助推人才引育、產業升級。大力培育高端新型研發機構。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建設成效明顯,集聚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科研人才549名,形成了院士領銜,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為兩翼,中青年骨干為支撐的人才集聚雁陣格局,獲批創建全省唯一的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2項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研發的第三代小麥雜交育種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潔田玉米大豆帶狀間作技術推廣后,將從根本上扭轉我國大豆長期依賴進口局面。與中科院半導體所、省產研院共建濰坊先進光電芯片研究院,18名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招收碩博研究生 42名,研發的光子晶體芯片打破國外壟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創新獎”,院長鄭婉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山東大學共建SDL科學實驗室,入列海洋國家實驗室核心平臺,開展關鍵技術預研課題27項。目前全市省備案新型研發機構達到38家。

深入推進“一企一平臺”工程。建成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804家,中大型骨干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濰柴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集聚海內外研發人才350余人,研發的柴油機本體熱效率全球首次達到52.28%、三度刷新世界紀錄,天然氣發動機本體熱效率全球首次達到54.16%,集團位列中國機械工業百強第1位,上榜“世界500強”。天瑞重工揭牌成立全國首個磁懸浮動力技術基礎與應用標準化工作組,磁懸浮科技成果榮獲2021年全省唯一一個技術發明一等獎。
著力建設一流產教融合高地。深入推進省市共建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實施校地融合發展提升行動,加快培養元宇宙、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磁技術、光電技術、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召開濰坊市首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話會,建設現代產業學院22所,其中省級4所、全省第3,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牌數量連續13年全省第1。
實施人才生態優化行動,營造近悅遠來“生態圈”。堅持不拼重金拼環境,激勵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主動站在“企業側”“人才側”改進“政府側”,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濰坊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快青年人才集聚“18條措施”等系列政策,量身定制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蔬菜種業、光刻膠、磁懸浮等重點產業,以及深圳(濰坊)科技工業園、先進光電芯片研究院等的15項個性化政策,提升人才政策供給精準度。開展惠企人才政策解讀宣講系列活動174場,覆蓋企業10574家,幫助企業解決難題3200余個,解決人才用工缺口11萬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重大科技創新“揭榜掛帥”,分兩批發布科技項目97個,發榜總金額6.74億元。支持校地聯合引才育才用才,推行高層次人才“創新在高校、干事在企業”的“雙落戶”制度,對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可按規定程序聘用為高校、科研院所正式編制人員,打造人盡其才的創新生態。構建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務生態,建成全省首個市級人才之家,已組織活動79場次,3631名專家人才參加,為高層次人才搭建起對接交流、增勢賦能的服務平臺。建立服務濰柴、歌爾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暢通高層次人才配偶隨遷、子女入學等綠色通道,發放鳶都惠才卡1718張。設立“人才濰坊伯樂獎”,重獎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的企業家108人,發放獎勵1150萬元,充分激發用人主體引才育才內生動力。發放“人才貸”5.2億元,有效化解人才項目融資難題。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籌建人才住房1萬余套,累計發放大學生生活補助、購房補貼8.6億元。大力推進人才公園、國際人才社區建設,著力營造一流人才發展環境,讓更多人才選擇濰坊、創業濰坊、樂居濰坊。

According to reports, in 2022, Weifangs regional GDP reached 730.65 billion yuan, with a year-on-year increase of 4.1%. The propor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output value reached 57.85%, 10.02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e provincial averag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eached 69%, 7.5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ll these suggest that Weifang truly merits the reputation that “Shandongs agriculture tops elsewhere in China while Weifangs agriculture tops elsewhere in Shan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