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金
摘要: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運用,對幫助幼兒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門在提出禁止幼兒園教育過度“小學化”的要求后,對幼小銜接課程的開發及應用也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文章從幼小銜接課程開發入手,提出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落實幼小銜接的生活化、游戲化,實現幼小銜接的自然發生,讓幼兒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維度積蓄上小學的力量,減小銜接“坡度”,在生活、游戲中完成自然延伸和過渡。
關鍵詞:幼兒教育;幼小銜接;生活與游戲;課程開發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2-010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研究課題“基于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實踐研究”(編號:PTJYKT223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只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課程開發和應用,才能發揮幼小銜接的重要作用,為幼兒順利升入小學打好基礎。幼小銜接教育既要從專業化課程的角度出發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為幼兒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也需要從生活和學習習慣的角度出發讓幼兒提前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虞永平教授說:“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中,就在兒童的行動里,就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此,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應從幼兒一日生活入手,讓幼兒自然積蓄幼小銜接力量。文章基于幼小銜接實踐,先論述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存在的問題,接著論述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的實踐策略,最后論述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的原則。
幼小銜接教育既包括幼小銜接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同時也包括對幼兒良好作息習慣、自理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培養。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避免超前教育,禁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這對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當前,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幼小銜接教育普遍存在著幼兒主體地位異化的問題。幼小銜接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幼兒為中心進行課程開發與應用。然而,部分幼小銜接課程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不但起不到幼小銜接的效果,還有可能因為枯燥、僵化,限制幼兒思維發展,降低幼兒學習興趣,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二是在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落后,違背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忽視幼兒的興趣與體驗。還有部分教師存在較強的功利心,過于注重短期結果,忽視對幼兒思維能力、求知欲、動手能力的培養,出現了“揠苗助長”的現象。三是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二者之間的差異造成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脫節。
1.在生活課程中滲透幼小銜接,積蓄幼小銜接力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實踐證明,生活是課程的基礎、來源和出發點,體驗生活是幼兒最好的鍛煉機會。幼兒在生活中通過感知操作,不僅能滿足自身的需要,還能習得各種能力,充分體現“做中學”“生活中學”的教育思想。因此,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要從生活中挖掘課程資源,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為幼兒平穩過渡到小學做準備。
(1)發現生活中的資源。生活中蘊含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在生活中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課程資源。例如,復課后,孩子們來園時看到保安叔叔維持入園秩序很辛苦,就萌發了想幫助保安叔叔的想法。這個生活中的突發話題,引起筆者的思考:這話題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幼兒學習資源?于是凝聚著孩子們真、善、美的“萬事屋”,就此誕生了。“萬事屋”有好“警”長(保安),好“洗”歡(洗衣工),好“吃”點(小幫廚),好“書”服(圖書管理員)等工作崗位。在工作過程中,孩子們有“被需要”的感覺,自我認同感油然而生,為他人服務意識增強。
(2)利用生活中的機遇。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機遇,并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這些機遇,如交往機遇、操作機遇等。當“萬事屋”工作崗位出現競爭時,幼兒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兒提出采用輪流的方法,有的幼兒提出讓表現優秀的人去工作,有的幼兒提出采用崗位競聘的方法。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不僅能分享來自他人的信息,還能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同伴。競聘會之前要做些什么呢?當然是制作宣傳海報。由誰做?筆者一直堅持凡是幼兒能做的,就放手讓他們做,這樣幼兒才能在真實體驗中收獲到受益終身的能力。幼兒制作的海報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在進行著思考、協商、分工合作等涵蓋社會能力方面的入學準備。在競聘會上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幼兒紛紛用自己的方式在同伴面前進行展示,有的表演自己的特長,有的列舉自己的優點。在面試現場,為保證面試的公平公正,幼兒還進行投票。在競聘過程中,幼兒不僅通過他人的展示了解其特點,形成對他人的評價和態度,還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形成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在崗前培訓時,幼兒通過“小筆記”的方式把工作流程記錄下來,感受到文字符號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為書寫做準備。
(3)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幼兒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幼兒試著去解決,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能力,這是重要的學習。許多學習只有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才真正是有效的。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萬事屋”每個崗位都會出現一些遲到現象,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抓住契機,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會遲到?幼兒紛紛對自身的問題進行反思,進而產生簽到環節,幼兒時間管理意識逐漸增強。好“洗”歡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去每個班級收擦嘴毛巾清洗時,各班級吃點心的時間都不一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把毛巾收齊,還有毛巾分發到各班經常會出現不夠的現象,這么多問題怎么解決呢?在教師的啟發下,便有了工作人員去各班統計人數,在裝毛巾的袋子上做記號,調查各班吃點心的時間,統一收毛巾的時間等解決辦法。幼兒在遇到問題時,一起出謀劃策,合力完成,能提升其協作能力,強化其任務意識和執行任務的能力,這些都有助于幼兒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的要求,且受益終身。
生活是幼兒建構認知結構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原料,是他們感悟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理解知識的意義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寶貴經歷。在“萬事屋”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的目標意識、合作意識、溝通能力、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為幼小銜接奠定了基礎。教師要支持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并幫助他們不斷地“改造和重組”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幼兒教育的需要。
2.在游戲課程中實現幼小銜接,積蓄幼小銜接力量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游戲于幼兒而言,涵蓋了社交、情緒、想象等入學的各種準備。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積累經驗,獲得全面成長的體驗。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蘊含學習與發展的契機,這種學習是隱性的,可操作的,經驗性的,是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長遠效應的。
(1)在時間游戲中培養時間觀念。時間觀念是對時間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對時間的把握和支配的能力,以及事情是否有條理性、是否懂得合理使用和分配時間的能力。筆者認為可以用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形式來培養,如通過“一分鐘挑戰賽”“老狼老狼幾點了”“時間儲蓄罐”“時間播報員”“課間十分鐘”等游戲,讓幼兒具備時間觀念,學會看懂時間,在一日活動中植入各種時間認知并進行反復練習。時間管理游戲并不是一種速度的練習,更多的是生活態度的建立,是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時間適應準備。
(2)在競賽游戲中促進習慣養成。游戲活動是幼兒習慣養成的“出發點”,同時也是“生長點”。教師通過鼓勵幼兒和更多的同伴一起游戲,讓他們學習與同伴交往的方式,通過“小組衛生評比”“我和文具交朋友”“整理小能手”等比賽活動讓幼兒體會勞動的樂趣,了解各種文具,培養幼兒整理能力、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通過各種自理能力比賽活動,引導幼兒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探索,引導幼兒了解小學生活的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在課程游戲中實現知識預熱。在課程游戲中,幼兒更愿意進行活動和學習。例如,在開展“身體的秘密”活動課程中,幼兒在游戲中發現身體里藏著數字的秘密,從而開啟一段探究身體里的數字的探索之旅。幼兒在探究中發現可以用身體的各部位當尺子來測量,發現自己的身高、體重等都可以用數字表示,發現身體的數字有些是可變的,有些是不可變的。又如,在“我的名字”活動中,幼兒通過了解自己名字中的姓,觀察、比較、了解名字的獨特性,在姓氏歸類等游戲中了解姓氏的由來,感受到祖國傳統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的魅力。幼兒在游戲中對數學和文字產生興趣,從而激起學習的欲望。
(4)在體驗游戲中激發美好向往。體驗游戲是促進幼兒角色轉變的有效方法,獲得的經驗也更有價值。教師可通過“我是小記者”“小學生活我能行”等親子訪談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了解真實的小學生活。通過《小阿力的大學校》《我要上學啦》《我愛一年級》等繪本開展親子閱讀,讓孩子養成安靜閱讀的習慣,激發孩子對入學的美好憧憬。通過參觀小學、觀看課間操、升旗儀式、運動會等活動,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游戲中蘊含幼兒發展的巨大能量,教師必須重視其在幼小銜接中發揮的作用。幼兒在游戲中積極主動、好奇探究,在內部動機的驅使下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做好幼兒入學準備最重要的是讓幼兒愉快地、有意義地經歷當下的生活,在生活游戲中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儲備幼小銜接的力量。
幼兒的經驗都是在以生活與游戲為根本渠道的學習中獲得的,后續學習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也蘊藏在此。學習品質是幼兒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好奇、探究興趣、主動性、專注與堅持、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不斷創新等。這些學習品質都能在生活與游戲這一探索發掘式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課程生活化、游戲化是實現幼小自然銜接的最佳方式,教師要提升生活和游戲的育人力量,讓幼兒的成長自然而然,成為內心自主而有力量、努力向上生長的更好的自己。
1.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制訂學習計劃
幼小銜接教育不能盲目開展,更不能違背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免產生揠苗助長的結果。首先,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需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育特征,采取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作為幼小銜接教育的實施者,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有意識地在這一階段引導幼兒開展一系列以幼小銜接為目的的教學活動,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借助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動畫、繪本和游戲,取得在玩中學、邊學邊做的效果。其次,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應當以幼兒的興趣為主導,既能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又能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目的。例如,在幼兒數學啟蒙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幼兒喜歡的“過家家”游戲,融入數學計算知識,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簡單運算,提高計算能力。第三,注重教學氛圍與環境的營造,注重對幼兒的引導、啟發與協助,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環境的營造,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場景開展教學,從而達到增強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2.不斷優化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
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是幼兒的典型特征,同時也是幼兒進行探索與開展學習的良好品質。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與應用應當充分考慮幼兒的這些特征,教學內容應當多元化、新穎化,互動性與趣味性兼備,改變“唯教材論”的錯誤觀念,避免知識性過強的教學內容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首先,以興趣為主導,注重啟發和調動,借助富于趣味的教學內容激發幼兒主動思考的意識。其次,注重情境化的教學方式,借助充滿趣味的場景或情境的創設,提高幼兒的體驗感。第三,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對幼兒的關注,適時予以鼓勵,注重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制訂長期的幼小銜接計劃,幫助幼兒逐步提升綜合素質。例如,幼兒園可以以二十四節氣為教學主題,根據不同的節氣開發相應的幼小銜接課程,在園所及班級環境中進行布置,通過貼合相應節氣的繪本故事、科學活動、游戲等引入幼小銜接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不但能提高幼兒對于節氣知識的認知,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美好品質,還能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讓他們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3.加強家園共育合作以提升實效
從幼兒身心發育的規律來看,如果幼小銜接不暢,幼兒在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有可能出現一定的困難,容易引起焦慮、緊張甚至厭學情緒,在升入小學的一段時間內對學習缺乏自信;如果在幼兒園階段過度學習,幼兒進入小學后,就容易出現自負自滿、求知欲望下降、課堂上專注力不足等問題。此外,如果幼小銜接準備不充分,幼兒的身心沒有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也會由于作息習慣、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問題給他們造成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幼兒園要把握好幼小銜接的分寸,加強幼兒園、家長與小學之間的協同育人。
首先,形成良好的信息對稱機制,定期向家長反饋幼小銜接教育計劃和教學成果,便于家長了解幼兒在園內為幼小銜接所做的準備工作,在家庭環境下適當地進行輔助、配合和補充。其次,教師要做好家長輔導與培訓工作,根據幼兒園幼小銜接的計劃,制定相應的家園互動方案,提供給家長一些具體的家庭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在家庭環境中有意識地配合幼兒園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教師可通過網課、小視頻等方式開展講座,幫助家長解答一些幼小銜接階段的問題和困惑,把握幼小銜接這一關鍵時期家庭教育的重點,幫助幼兒做好升入小學的準備。第三,幼兒園可以邀請已經升入小學的幼兒家長回到幼兒園進行分享,讓他們講述自己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親身經歷,為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供幫助和借鑒。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對于幼兒更好地迎接小學生活,快速適應與跟上小學課程內容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小銜接教育的課程開發與應用需要遵循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與身心發育特征,更新教學理念,采取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積極與小學形成良好配合,從而切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發揮出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價值。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保持不焦慮、不恐慌,把握科學教育觀,遵從幼兒的“終身發展”規律實施幼小銜接教育,給予幼兒力量,順利前進,讓幼兒在快樂、自然中順利完成幼小銜接,在自信、勇敢中開啟新的學習之門。
參考文獻:
[1]常占全.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幼兒游戲化足球課程的建設[J].天津教育,2022(25).
[2]孫雨雨,唐雪嬌.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的實踐探索[J].山西教育,2022(06).
[3]李召存,李琳.邁向高質量教育時代的幼小銜接[J].學前教育研究, 2022(05).
[4]鄞婉瑜.幼小銜接中幼兒園教師的準備策略[J].幼兒教育研究, 2023(01).
[5]周文成.當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江西教育,2022(44).
[6]張乃潔.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的關鍵素質培養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10).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Kindergarten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Li Mujin
(Shanting Town Central Kindergarten, North Co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eizhou Bay, Fujian Province, Putian 351152,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connection curriculu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children to smoothly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fter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 of prohibiting the excessive "primary school"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t als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ctification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connection curriculum.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rimary school, and proposes to implement the life-like and game-based 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rimary school in childrens daily life, realize the natural occurrenc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rimary school, let children accumulate the strength to go to primary school from the dimensions of body and mind, life, society and learning, reduce the "slope" of the connection, and complete the natural extension and transition in life and play.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life and games; course 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