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欽程 張丙翠 張曉瑜
今年的春天來得尤為早,對棲霞來說更是如此。
萬物競發始于春。從年初的全市經濟工作大會,到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再到最近召開的工業經濟加快發展暨招商引資動員大會,棲霞市穩定發力,承壓前行,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力推動發展工業經濟。
在煙臺首個“類飛地”園區——黃渤海松山產業園區,力高模塑、康林智造裝備等新入駐企業鉚足勁兒,爭春忙生產;在棲霞市翠屏民營經濟園區,成功躋身中國TPU前五的興邦新材,正加快推進二期項目建設,目標直指“3年內產值突破10億”。
在工業經濟發展的賽道上,棲霞曾有過領跑的輝煌,更有過落后的失落。如今,棲霞市加速追趕,重要會議頻頻提及“工業強市”,要求既要守住生態底線,又要凝心聚力突破工業經濟。
在2月16日召開的全市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暨招商引資動員大會上,棲霞市直面短板,再次擂響了“工業強市”的戰鼓——
“工業是棲霞經濟發展的最大短板,突破工業是壯大縣域經濟的必由之路,樹牢‘工業強市的理念,全力打好工業經濟攻堅戰!”
去年五月初,棲霞市的一次動員大會格外引人注目。會議錨定“突破工業經濟三年行動”的目標,而且首次響亮提出了“工業強市”的口號。
“ 守住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棲霞市去年的那場發展工業經濟動員大會,翔實分析了生態和發展的辯證關系,提出不能把保護“生態”作為不發展工業的“擋箭牌”和“遮羞布”,吹響了“工業強市”的號角。
生態、工業、農業,孰輕孰重?城市發展定位,如何協調?去年10月份,棲霞市在中共煙臺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指導下,立足自身實際,提出了“生態立市、項目興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城市發展戰略。
“生態立市”,守牢生態門檻;“項目興市”“工業強市”,讓項目、工業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農業穩市”,打牢農民增收的底盤。
今年年初, 以“生態立市、項目興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為內容的“四市定位”寫進了棲霞市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將“聚力提振工業經濟”列在“今年工作安排”的第一位。
棲霞市和黃渤海新區采用“類飛地”模式共建“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讓棲霞工業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按照“一年拉框架,兩年出形象,三年成體系”的目標,穩步推進,迎來了首個“類飛地”的大項目——投資10億元的康林智能裝備項目。該項目是首個從煙臺黃渤海新區“飛”進棲霞的項目,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零部件、高性能高鐵零部件,產品供應比亞迪、理想、小鵬、蔚來等新能源車企,將來可年產新能源電池箱下箱體20萬套。
“好戲”繼續在松山產業園上演。經過多方博弈、積極爭取,松山產業園還成功引進泰和新材下游應用產業園,為棲霞市工業發展注入一劑“強神針”。目前,產業園已落戶泰和興防護科技、泰和新材新能源汽車電機絕緣材料、華恒節能科技,這3個項目達產后年可實現利稅1.4億元。
圍繞特種纖維、織帶、蜂窩紙等新材料,棲霞市下步將陸續引進落戶一批泰和下游產業項目,短期內產值有望突破50億元,成為松山產業園的龍頭板塊,這也將是棲霞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年來,棲霞市新引進工業項目達16個,總投資33.3億元,這是多年來棲霞市取得的最好成績。
去年是棲霞市突破工業經濟三年行動的開局之年,今年是拔節起勢之年。棲霞市工業經濟加快發展暨招商引資動員大會深刻剖析了棲霞工業經濟的劣勢,提出要全力做優存量和做大增量兩篇文章。其中特別提到,棲霞的工業要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礦產資源4個產業重點培育。
——高端裝備制造,要依托黃渤海新區的鏈主企業,在“建鏈”上下功夫,努力在煙臺市的產業鏈條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材料產業,要依托泰和新材下游應用產業園,在“延鏈”上求突破,打造泰和新材的重要產品基地。
——食品加工產業,要依托“中國蘋果之都”這塊金字招牌,在“強鏈”上增優勢,全力培育具有棲霞特色的龍頭企業、鏈主企業。
——礦產資源,要依托黃金、滑石、玄武巖等豐富的儲量,在“補鏈”上做文章,加強礦產資源的科學利用、精深加工,堅決摒棄低層次利用、粗放式發展。
日前,棲霞全市上下已鉚定信心,啟航揚帆,聚力突破工業。未來,我們也相信一個不服輸的棲霞一定會在生態堅守中挺起工業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