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鈴

隨著互聯技術的普及以及智能設備的應用,電子閱讀對傳統的紙質閱讀產生了較大影響,紙質圖書出版市場和傳統媒體都面臨空前的壓力。在當今媒體深度融合的大潮流中,書籍設計者為紙質圖書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目前的紙質圖書已經逐漸呈現出了媒體化的特征。因此,如何在電子書時代促使紙質書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閱讀是人類獨有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傳承文化、提升全民綜合素養的根本途徑。因為所處時代的影響與國籍的差異,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喜好也會存在一定區別。但是正因為差異的存在,人類的精神文明才因閱讀而充滿色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人們對閱讀有了更深的認識。不論是電子書時代還是讀圖時代,都是建立在我國國民閱讀需求增加的基礎上的。當前,媒體的多元化發展使得閱讀內容更加豐富,人們能夠按照自身的喜好獲取更多個性化的閱讀內容。因此,紙媒應該著力探索電子書時代的閱讀規律,取長補短,將紙質書與電子書進行融合發展,在電子書盛行的大環境下,將知識傳承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
紙質閱讀與電子書閱讀
傳承傳統紙質閱讀方式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讓人們擁有了更為便捷的書寫的材料;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加快了知識傳播的速度。基于此,紙質書逐漸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對象,同時閱讀的方式也隨著文獻載體的更替而不斷改變。紙質讀物有其無可取代的意義,有利于提升國民綜合素質,需要我們傳承與珍惜。
當前,我國國民的紙質書閱讀率雖然有所下降,但紙質閱讀仍然是國民閱讀的主要形式。紙質閱讀的重要性在于紙質讀物能夠使讀者對文字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研讀,反復品味文字內容的細節,進行深度的學術研究。紙質書攜帶便捷,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老少皆宜,其仍是當今最能傳達人們思想情感的工具。因此,在電子書時代,我們不應拋棄紙質書,而應該繼續促進紙質書的發展。
探索新的數字化閱讀方式
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與習慣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數字閱讀的盛行,電子書閱讀器等新興的傳播媒介不斷發展,可供人們閱讀的資源越來越豐富,交互式閱讀、個性化閱讀等閱讀形式也不斷涌現。
數字化閱讀率近年來不斷攀升,這種閱讀形式更加方便,獲取知識更加快捷。但是由于網絡信息內容的多元化,人們經常在閱讀上面臨選擇困難,數字化閱讀也呈現出快餐式、碎片化的特點。
不可否認的是,電子書閱讀將成為未來人們閱讀的主要趨勢。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期,電子書閱讀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形式,電子書的發展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在電子書時代,我們更要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新興的閱讀形式,主動應對傳播載體的革新,讓互聯網豐富人們的閱讀生活。
淺閱讀與深閱讀
寬泛理解淺閱讀
淺閱讀指的是不經過大腦深度思考的快餐式閱讀,它的主要特征體現為讀者一目十行,讀者能夠快速獲取自身想要獲取的訊息,并不需要詳細思考其中的奧義,淺閱讀能夠使讀者在短時間內獲得身體和心靈的放松與視覺的享受。淺閱讀的形式符合現代人追求新潮的特征,如今電子書的盛行極大地滿足了大眾快節奏閱讀的需求,但與此同時,淺閱讀的方式也使人們失去了在傳統閱讀中靜心思考的過程。
著力培養深閱讀
與淺閱讀相比,深閱讀大幅提升了知識的覆蓋面。深度閱讀整合了諸多的信息資源,加深了閱讀內容的深度。深度閱讀是以提高學識涵養、理性思維和工作能力為目的的閱讀形式,有利于人們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電子書時代,不僅不能忽視紙質閱讀,還應該積極利用紙質書籍,著力培養深閱讀。出版機構應該推出更多精品的紙質讀物,讓紙質讀物深入讀者心中。書中自有黃金屋,經典的文學作品是人類的寶貴財富。真正的閱讀是靈魂深處的溝通,圖書是人類靈魂借助文字構建的精神家園,讀者在其中暢游的過程也是讀者自身升華與覺醒的過程。
電子書時代紙質書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面臨的挑戰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閱讀呈現出短、平、快的特點。由于電子閱讀器中存儲的電子書具有方便、價格親民等特點,其使用率正在逐步提升。而紙質書作為人類長期使用的信息和文化載體,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現在很多人都喜歡閱讀電子書籍,甚至還有人認為,未來紙質書籍將會被淘汰,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
紙質書讀者的閱讀方式發生改變
大部分紙質圖書的讀者已經適應了電子書的閱讀方式,并逐步向電子書閱讀靠近,這對于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來說無疑是極其不利的。而且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閱讀也越來越趨向于表面化,人們越來越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思考書籍中蘊含的道理。問卷調查顯示,70%以上的被調查者看過電子書,30%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看過。傳統書籍受限于體積和重量,讀者攜帶不方便;而電子書閱讀器有很強的存儲和檢索能力,可以使讀者迅速找到所需的資料。讀者在閱讀電子書時,利用零碎的時間來閱讀,進而養成了淺閱讀的習慣,電子書閱讀逐漸取代了紙質閱讀,人們越來越習慣在電腦和手機上閱讀,“紙讀”逐漸被“屏讀”取代,這對于紙質書籍的發展和人們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都是極其不利的。
紙質書價格劣勢使其銷量受到影響
紙質書成本往往較高,而電子書的載體固定,讀者只需對載體進行一次性投入,獲取內容的成本低。故對于一本圖書,電子書的售價比紙質書便宜,這也會導致紙質書籍的傳播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會基于成本考慮而選擇電子書籍,這給紙質書的銷量帶來了巨大沖擊。缺乏紙質書籍載體的支撐將無法推動全民閱讀向深度閱讀轉變。同時,長期的電子書閱讀可能會使人們的閱讀方式、閱讀思維出現固化,長此以往,深度閱讀的推行將難上加難。
紙質書的閱讀體驗優勢逐漸減弱
以前深受讀者詬病的電子書的劣勢之一是電子書在閱讀上不能帶給讀者真正閱讀的感受,電子屏缺乏紙質書籍的觸感,缺少一種閱讀的氛圍。數字閱讀中充斥著各種碎片化的內容,碎片化的內容帶來了碎片化的思想,人們在這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里只能收獲最淺顯的信息和一顆浮躁的心。
但是隨著電子書閱讀器技術的不斷創新,電子書已經可以為讀者提供紙質書才能帶來的閱讀體驗。比如,Kindle屏幕采用了電子墨水技術,使屏幕看起來更像一張紙,給人的觀感如同真正的紙質書籍;其在外形設計和按鍵排布方面也著力為讀者營造出一種讀書的感覺。相比于傳統的紙質圖書,Kindle更加環保,購買電子書時也非常高效,綁定信用卡之后就可以直接購買。Kindle采用的墨水屏幕本身不會發光,相比于液晶屏幕,理論上也更加護眼,這些都是它的優勢。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逐漸接近紙質書,甚至還開發出新的功能,如讀者共享等,傳統紙質書的閱讀體驗優勢逐漸被削弱。
但值得思考的是,當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搜索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閱讀的價值會不會因此而降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隨著智能技術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不斷提高,人們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了,這使得人們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比較膚淺,無法深層次地對事物、社會環境以及自身發展狀態進行理解和分析。長此以往,人們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出現偏離,這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此,電子書時代,如何利用紙質書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只有使深度閱讀大眾化,才能提升社會公眾的整體綜合素質,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引領全民深度閱讀的路徑分析
提高紙質閱讀的深度
中華民族向來非常重視閱讀,把閱讀視為立身之本,閱讀在我國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提高閱讀的深度對于國家的發展、社會文化底蘊的傳承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圖書既是民族思想內涵的體現,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體現。因此,在電子書時代,人們更應該認識到紙質書的價值,珍惜紙質書,這也是國民應有的文化自覺。
實踐證明,紙質書為讀者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不可取代的,我國大多數讀者對紙質書仍然有較強的依賴性。毋庸置疑,電子書將在未來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形式[2],但是,電子書閱讀碎片化的特征無法滿足讀者追求深層次閱讀的需要。因此,電子書與紙質書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讀者應該更加全面地分析電子書與紙質書的優勢與不足,在合適的時間選取適合自身的閱讀方式,不斷提升閱讀的品質,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電子書與紙質書的共存與發展有利于開闊讀者的閱讀視野,使讀者獲得最大的收益。
實施《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
根據我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全民閱讀調查,我國民眾對全民閱讀活動的熱情逐年遞增,接近一半的公民認為相關部門有必要定期舉行全民閱讀活動。所以,2016年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起草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國務院法制辦將修改后的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希望采用法律規范的形式促進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2017年6月,《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通過并正式實施[3]。
全民閱讀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國社會各界人士能夠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肖東發教授曾經指出: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推進全民閱讀的力度。政府要讓公民意識到全民閱讀,以及宣傳、引導、營造全民深度閱讀氛圍的重要性。除了要加強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以及社區和農村書屋的建設,讓公民有書可看,還需要加強我國實體書店的建設,各級政府應該給予實體書店更多的政策扶持,讓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更加鮮明。
加強精品出版,豐富充實經典館藏
我國出版社應該增加精品經典讀物的出版。如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出版功利化傾向明顯。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大背景下,出版經典讀物成為出版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評判出版社實力的標準。假如放棄了對經典讀物的出版,那么即使這家出版社的收益再高,也無法獲得讀者的青睞。閱讀與藝術審美鑒賞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經過量的累積演變為質的飛躍。全民閱讀的推進不僅能夠改善出版行業的市場環境,還能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深度閱讀對公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愈加重要。國家大力倡導全民閱讀,對出版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今的出版社不能只出版暢銷讀物,更需要出版有益于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經典讀物,這樣也會促進我國出版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倡導全民閱讀也為出版社的自我整合提供了一條更有效的途徑。
推動全民閱讀,加強城市的圖書館建設極其重要。在如今電子書盛行的時代,圖書館能做的就是為讀者提供適宜閱讀的環境,讓讀者更加喜歡在圖書館閱讀,感受深度閱讀的快樂。因此,城市圖書館應該對公民免費開放,并與政府部門積極溝通,獲取資金支持,分析當今讀者的閱讀需求,積極采購讀者喜愛的經典書籍,增加圖書館的典藏數量,滿足全民的閱讀需求。
加強優秀少數民族圖書推薦,豐富全民閱讀內容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抓住機遇,建立公共文化交流平臺,為讀者創建更舒適的閱讀環境,加大資金的投入,舉辦豐富有趣的全民閱讀活動,并且充分利用好閱讀日、圖書博覽會等活動,加強推進全民深度閱讀的宣傳,向全民推薦優秀的少數民族讀物。這一類圖書能夠滿足我國少數民族群體的閱讀需要,同時還能凸顯出我國民族多元化的特色。少數民族的圖書涉及藏文、維吾爾文、蒙古文、壯文等二十余種少數民族文字語言。通過閱讀少數民族圖書,讀者能夠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也可以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此外,向全民推薦少數民族的優秀讀物不僅能宣傳國家的民族政策,提高我國各個民族的團結程度,還可以使優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讓全民認識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全民從內而外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5]。
“全民閱讀”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傳統社會中只有“精英閱讀”,沒有真正的“全民閱讀”。因此,也可以把“全民閱讀”定義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伴隨式“閱讀革命”。只有高瞻遠矚,以科學的理論依據為指引,以現代化的實踐為基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動力,才能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全民閱讀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且隨著全民閱讀的推廣和發展,閱讀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閱讀能夠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拓展人們的思維,開闊人們的視野,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因此,全民閱讀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式。
(作者單位:澳門城市大學)
[1]張春燕.藝科融合背景下紙質書與電子書的美學比較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24):103-105.
[2]朱軍華,高飛飛,方詩雅.蕭山圖書館:當好“領讀者”,引領全民閱讀新風尚[J].文化月刊,2022(01):74-75.
[3]吳紅.新媒體時代電子書對紙質書的沖擊與圖書出版者的應對之道[J].中國傳媒科技,2019(08):89-91.
[4]陳時升.引領全民閱讀,助建書香溫州[J].新閱讀,2020(08):1.
[5]鄧曉東.讓全民閱讀成為引領社會的新時尚[J].寧波通訊,2020(0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