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帝王。毛澤東曾評價劉秀是“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會打仗、最有學問、學歷最高、最早土改的皇帝”。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帝王。毛澤東一生肯定的帝王將相屈指可數,但他唯獨對劉秀推崇備至,曾評價劉秀是“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會打仗、最有學問、學歷最高、最早土改的皇帝”。毛澤東緣何如此推崇劉秀?
最會用人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是一個沒落的漢遠房皇族,九歲父母雙亡,在南陽舂陵務農。公元22年,劉秀隨長兄劉縯在家鄉起兵反抗王莽政權,號“舂陵軍”,與綠林軍聯合。公元23年,綠林軍進入長安推翻新莽政權。后來,劉秀脫身到河北,收攏一些地方勢力,擊敗并收降了擁眾數十萬的銅馬軍,以河北為根據地,逐個消滅割據勢力。公元37年,劉秀基本統一中國,建立“東漢”。
劉秀能夠一統天下,成功的一大關鍵就是“最會用人”。
首先是他的人格魅力。劉秀去河北時既無兵又無地,身邊卻很快聚集了一些優秀人才。著名的“云臺二十八將”都是這一時期投奔劉秀的。
劉秀仁愛寬厚的人格魅力不僅體現在平素接人待物上,更體現在關鍵時刻或生死關頭。比如,公元24年,部將銚期在清陽陷于銅馬軍的包圍,劉秀親自帶兵沖進重圍,救出銚期和部下。
其次是他的知人善用。劉秀的功臣們出身有綠林將領、販夫走卒、新莽官吏、儒生學者、地方強豪……劉秀都能量才使用。如用鄧禹參謀方略,用馮異經略關中,用岑彭攻略南方,用耿弇平定山東,用名儒卓茂樹立讀書向學之風等。
最有學問
在劉秀的倡導下,形成了一代研討學術之風。
劉秀少年在南陽完成初等教育后,20歲又到長安進入太學,不僅學習《尚書》等經典書籍,還勤于學習政事。稱帝后,他經常召集大臣、學者們講經論理,還多次到太學親自主持討論會,和云集洛陽的各方學者一起討論或辯論,探討學術問題。
劉秀小時候就“勤于稼穡”,養成了務實的作風。他不是單純研討學術問題或空談義理,而是結合實際探討治國和做人的道理。
在劉秀的影響下,開國功臣們也大多講求學問,如“云臺二十八將”中,鄧禹研習《詩經》,馮異習《左氏春秋》和《孫子兵法》,寇恂習《左氏春秋》,賈復習《尚書》,耿弇習《老子》,李忠習《禮記》……王霸、朱佑、劉隆、景丹等也都曾游學長安。趙翼《廿二史札記》評論說:“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則諸將帥皆有儒者氣象。”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書籍毀壞流失。劉秀每到一處,總是先拜訪學者,同時收集散落的書籍。建都洛陽即建立政權時,他的經書秘籍就裝載了兩千多車,保護和傳承了中華古代文化。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評價:“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為儒學最盛時代。”
最會打仗
劉秀創造了多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其軍事謀略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善于觀察形勢,把握戰機。如綠林、赤眉兩大勢力占據關中和中原時,劉秀坐山觀虎斗,觀望綠林與赤眉火并,同時掃平附近一些小的割據勢力。等綠林和赤眉兩敗俱傷后,劉秀才發動進攻,全力擊敗赤眉軍。
建立根據地,占取地利。劉秀首先在河北建立根據地,壯大實力,再南下攻取河內郡,占據中央要地,然后由近及遠、各個擊破,依次消滅了中原、山東、長江中下游的張布、劉永、董憲、秦豐、李憲等割據勢力。
重視人和。劉秀注意爭取盟友,以敵制敵。如先聯隴制蜀,拉攏割據隴西的隗囂攻打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待平定中原和南方、要統一西北和西南時,他又籠絡和爭取了占據河西地區的竇融作為盟軍。劉秀又能招攬英雄,收取民心,不僅使海內歸心,更促使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迅速恢復。
善用兵法,以逸待勞,敵疲我打。如公元24年秋的館陶之戰,劉秀進攻銅馬軍。面對眾達幾十萬、驍勇善戰的銅馬軍,劉秀先“堅營自守”、絕其糧道,困頓強敵;然后待銅馬軍糧盡夜遁,再窮追猛打,在館陶取得決定性勝利,迫降了幾十萬銅馬軍。
毛澤東對劉秀在歷史上的戰例尤為重視。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及《論持久戰》中兩次提到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新漢昆陽之戰。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新漢昆陽之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
最早土改
西漢末年和新莽時期,接連饑荒,又多年戰亂,天下凋敝不堪,災禍的程度比秦末的戰亂還要嚴重。
劉秀生長于社會底層,知道稼穡艱難,了解廣大民眾的疾苦,所以從公元36年平定隴西和巴蜀,大體統一中國后,除非緊急情況,劉秀便不再論軍旅戰事。
建立政權不久、還在戰爭時期,劉秀就下詔將稅賦從十分之一減到三十分之一。
新政權建立后,全國的耕地面積大多是下面丈量后報上來的,不符合實情,并且人口的數量年齡都有增減,劉秀便下詔命令各州郡丈量田地。自古州郡出貪官,這些州刺史、郡太守中,很多人非常狡猾,利用皇帝的這個命令大量侵吞田地。劉秀查實后開始懲治這些貪腐行為,前前后后治罪了許多人,老百姓們紛紛拍手稱快。因為劉秀的鐵面無私,丈量田地的行動得以順利開展,最終很多老百姓都得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土地。這次行動也堪稱東漢時期的一次“土地革命”,劉秀因此也被毛澤東稱為“最早土改的皇帝”。
劉秀還“恭行儉約”,不搞政績工程,禁止各地貢獻珍寶美味。他當了皇帝后仍身穿粗布衣服,還精簡軍隊和官吏,減輕人民負擔。
劉秀“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早土改”……王夫之《讀通鑒論》評價說:“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允冠百王比喻超過了所有的帝王)矣。”
(朱權利薦自《文史博覽》 朱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