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在我國社會現代化水平以及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憑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優勢得到了全面發展,為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承提供了有利渠道。現對群眾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特征進行詳細分析,明確加大傳統文化傳承力度能夠為有效開展群眾工作提供科學途徑,以群眾文化工作為載體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能夠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動力支撐。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具體作用進行深入探索,從吸收傳統文化精髓、引導兒童傳承傳統文化、積極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時代精神等角度入手,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群眾文化工作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是全體人民構建精神家園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充分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和提高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我國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主要源于其自身強大的包容力,如大海般容納百川。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能夠將56個民族人民最真實、最真切的生活向往包含在內,彰顯中華兒女堅韌不拔、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具有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其中,大量優秀的思想觀念不僅為全面推動中華民族發展提供了動力,還為當代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目標帶來了科學啟示,在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我國應該采取多元化措施,確保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不斷集思廣益,以群眾喜好為基礎,積極豐富群眾文化工作形式和工作內容,提高群眾文化建設水平。
群眾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
傳承傳統文化能夠為群眾文化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科學渠道
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群眾文化工作的主體和客體進行系統梳理,其中,人民群眾是主體,文化是客體;在此基礎上,明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提供海量資源。因此,只有采取批判性思維積極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激發群眾的傳承熱情,豐富傳承方式,才能夯實群眾文化基礎,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
將群眾文化工作當作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
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群眾主動接觸傳統文化,使群眾能夠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從而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水平,確保群眾在良好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和接受程度。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工作,能夠接觸并了解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傳承途徑,使群眾文化工作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的載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并利用群眾文化工作的廣泛性、群眾性,提高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借助傳統文化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質量
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群眾文化工作能夠為其提供有力支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能夠夯實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提高群眾文化工作成效,激發群眾文化工作的活力。只有社會大眾正確認識并積極支持群眾文化工作,才能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而種類豐富、內容多元的傳統文化能夠充分吸引社會大眾的目光,有效擴大群眾文化工作的受眾范圍,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支撐,促使二者充分融合。
群眾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特征
群眾文化是一種以群眾為主體,具有較高自娛性以及自教性的文化現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群眾文化具有較為廣泛和扎實的基礎,我國和諧、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能夠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高的背景下,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逐步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單一的文化形式,而是將目光投入水平更高、內容更加豐富的文化活動中。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要結合實際國情,采取多元化方式,提高群眾文化的發展質量。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精神思想、文化藝術、道德觀念等眾多內容。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高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還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近些年,我國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整合程度不斷提高,不論是產業鏈的延伸長度,還是覆蓋寬度,都呈現穩步提升狀態。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中能夠看出,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只有將群眾文化工作作為著力點,始終保持堅定不移的精神,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有效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
群眾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的意義及作用
群眾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的意義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群眾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群眾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核心,是推動城市文明發展,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性戰略工程,是開展文化工作的核心。開展種類豐富、內容多元的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實現培養現代人、教化現代人的教育目標。
群眾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文化工作應始終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高度統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文化市場發展缺乏全面性和完善性。在部分文化領域,由于部分企業高度重視經濟效益以及市場自發性傾向的影響,短期經營行為和消費行為頻發,部分藝術門類以及文化藝術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失去平衡,出現了文化短期消費與長期積累之間矛盾頻發的尷尬現象。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相關部門必須始終將社會效益作為重點,借助輿論手段、經濟手段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處于市場劣勢、無法突破競爭困境的企業給予必要扶持,通過積極引導,使文化產業朝著協調發展、結構合理的方向不斷調整,在加強文化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促進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發展。
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融合策略
吸收傳統文化精髓
我國傳承至今的傳統節日眾多,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蘊含的文化和思想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渠道。從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能夠看到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其中蘊含的崇尚自然、以和為貴、仁義忠孝、尊老愛幼等優秀思想,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也就是說,我國眾多傳統節日不僅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平臺。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中,要采取多樣化措施,將種類豐富、內容多元的傳統節日元素與群眾文化工作進行充分整合,為社會大眾創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從而使大眾在和諧、輕松的環境中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以元宵節為例,作為中華民族具有較高代表性和重要意義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五,人們都會舉辦放孔明燈、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傳統活動。因此,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可以在正月十五組織社區居民開展猜燈謎、包湯圓等比賽,邀請當地手藝人在社區現場為居民制作花燈,并教授居民制作過程與手法,使其能夠親身體驗花燈的制作流程;然后評選居民制作的花燈,選出外形佳、能夠充分體現元宵節特色、展示傳統文化的作品,并給予制作者獎勵,也可以將制作好的花燈作為猜燈謎環節的獎品。
再比如,在古代社會,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會身插茱萸,登高祈福,秋游賞菊,祭神拜祖。重陽節在2012年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老人節,這使得“九九重陽節”擁有了更多文化色彩。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可以與當地敬老院合作,在九月初九組織社區兒童或志愿者帶上親手制作的禮品、糕點到敬老院慰問,為老人表演節目,收拾房間,與老人下棋、跳舞,使其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活動現場的節日氛圍溫馨、和諧,還能吸引大量居民參與其中,在豐富群眾文化工作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使群眾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
引導兒童傳承傳統文化
第一,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展現古詩詞的內涵。首先,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可以選擇簡單易懂、短小精悍的詩詞,比如《山行》《靜夜思》《詠鵝》等,在講授詩詞的過程中,將詩詞創作背景結合在其中,以小故事的形式講解給孩子聽;然后鼓勵孩子結合自身認知和理解輪流上臺演講,進一步加深其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其次,工作人員可以與社區居委會積極合作,定期組織社區居民開展親子活動,在充滿書香意韻的環境中,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后,工作人員可以定期舉辦詩文朗讀欣賞活動,與孩子討論詩詞朗讀技巧,使其分享自身感受,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讓孩子穿漢服,以“諧趣篇”“童稚篇”“國學篇”為主題,開展小組比賽,在朗讀詩詞的過程中陶冶孩子的情操,實現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目標。
第二,加強對傳承形式的創新,利用“兒童成語劇”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力度。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典故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可以與社區積極合作,定期組織社區兒童開展成語短劇表演活動,鼓勵其了解成語故事內容,扮演不同的人物,在舞臺上展現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借助兒童稚嫩、青澀、惟妙惟肖的表演,使成語故事得到還原與創新呈現。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創新群眾文化工作,借助不同主題的表演活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能進一步增強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探索精神,使其樹立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時代精神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誕生了一大批誠實守信、愛國敬業、見義勇為的優秀歷史人物。雖然不同歷史時期的道德規范與品行標準有一定的差異,但無論這些標準如何演變,相關內容都與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三綱五常”一脈同源。
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提出了“百善孝為先”的道德標準。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可以以“孝親敬老,感恩父母”為主題,組織社區群眾開展專場演出和文藝匯演,通過小品、相聲等形式展現身邊尊老、愛老、敬老的真人真事,通過戲劇表演方式批判現實生活中違背人倫、大逆不道的行為,進而在極具趣味性的氛圍中加深人們對“百善孝為先”這一傳統“孝道”的認識,引導社區居民在接受中華傳統美德熏陶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全社會都要積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斷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與傳統文化的整合力度,促進群眾文化工作質量有效提升,確保傳統文化能夠以各種形式傳播到基層,并深刻烙印在社會大眾的心中,從而使國民的文化自信得到全面提高,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貢獻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1]陸吉星.提升文化館公共服務效能滿足新時期群眾文化需要——貴州文化館事業發展總報告[J].群文天地(貴州),2019(01):93-95.
[2]宋永全.“十四五”時期河北民歌在群眾文化開展中的傳播和傳承研究[J].黃河之聲,2021(19):160-162.
[3]丁乙.群眾文化工作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探索——以傳統樂器嗩吶的網絡走紅為例[J].河北畫報,2021(06):131-132.
[4]田躍進.脫貧攻堅戰背景下文藝人才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0):7-9.
[5]李海璇.探究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的創新力度[J].河北畫報,2022(11):172-174.
[6]嚴佳妮.CIPP評價模式在地域文化特色課程中的運用——以幼兒園“緱城記憶”課程為例[J].動漫界:幼教365,2022(44):324-326.
[7]王旭娟.漫談縣級文化館如何讓古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向縱深推廣[J].黃河之聲,2021(24):151-153.
[8]黃兵.從人才培養視角下加速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的有效途徑分析[J].娛樂世界,2021(02):107-109.
[9]李文國.整合農村社區教育資源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J].漢字文化,2021(08):228-230.
[10]王慧梅.中國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滲透分析[J].文化產業,2023(06):65-67.
[11]謝文婷.探討群眾藝術館如何做好新時代群眾文化藝術工作[J].參花,2023(03):128-130.
[12]趙萱.基層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實踐作用探究[J].參花,2023(03):125-127.
[13]田國榮.新時代文化館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民族音樂,2022(06):75-77.
[14]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0(04):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