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

編者按
為深入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普陀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了上海市民文化節“我的城市,我的河”2022年長三角市民寫作大賽。參賽市民用文字書寫“奮進新時代”“江河湖?!薄叭宋锕适隆薄翱挂呤掠洝钡葍热荩从成?、表達情感,為城市、為時代、為未來發聲。本期開始,我刊選登部分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每晚睡前我都在手機上做會兒題,有一天孩子看到忍不住問:
“媽媽,你怎么現在還要做題?你也要考試嗎?”
“我是小鎮做題家呀,活到老、做到老。”我自嘲道。
“小鎮做題家?”孩子覺得有點新奇。
“指那些出身小城小鎮的人靠刷題高考拿了高分考入名牌大學,后來留在大城市的人?!蔽艺J真作答。
“可是常州并不是一個小鎮呀?!焙⒆右草^真了。
“那是現在的常州,有BRT、地鐵和購物廣場,你在上海吃的很多餐廳在常州也有,但在我小時候它就是個小鎮。”我邊說邊從網上搜了些舊時常州的視頻給孩子看,他簡直難以置信,那時的常州和現在可太不一樣了。
我看著視頻,思緒也飄到了20世紀80年代。那時我上的小學在京杭大運河的一岸,每天走過懷德橋去上學,橋下有個碼頭,叫毗陵驛碼頭,87版《紅樓夢》里寶玉出家上船那出戲就是在那取景的。有時放學得閑,我會逛逛橋下的篦箕巷,看看紀念品商店賣的各色宮梳名篦;看看青瓦白墻、運河上的船來船往,想不通寶玉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么要出家。
當我成年后來到黃浦江畔,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來上海讀大學的第一個周末就去了外灘。黃浦江上來來往往的船比大運河上的更大更多,還有載滿乘客的游船在夜游,分外繁華??粗简v不息的江水和張燈結彩的游船,我突然想到,寶玉一直囿于深宅大院,他或許煩了有姐姐妹妹圍繞的日子也煩了寶釵婚后的嘮叨,他的出家只是移步換景,想和從前過煩了的日子做個徹底的決裂。當時的外灘是戀愛圣地,看著一對對熱戀中的情侶在這里徜徉呢喃,我又想,寶玉的出家還有可能是為了成全他心中的愛情,是一種對愛情理想的現實妥協。
這個答案對不對?后來的我忙著求學、工作、安家、育兒,沒時間再去思量。而當我人到中年,有一次看了昆劇《紅樓別夢》后,寶玉出家的問題又浮現出來。我于是返鄉想再去大運河畔找找答案,卻不料兩岸風光早已變樣。一岸改造成“運河5號”創意園區,咖啡館、小酒吧和藝術館取代了舊時的廠房,各種富有設計感的建筑鱗次櫛比,成了網紅打卡地;另一岸的青果巷也大變樣,古色古香的大門口掛上了綠底白色的美人魚店徽,戶外的遮陽傘和桌椅是星巴克的標配,古典中帶著幾分洋氣。此時的毗陵驛碼頭完全隱入了兩岸的網紅建筑,顯得低調異常。寶玉如果換作此時來坐船,怕是找不到碼頭了。
回到上海,和好友相約去楊浦濱江小坐,我發現這里的改造竟然和家鄉的運河5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里不僅有咖啡館和各種餐廳,還有長長的步行棧道、小小的蘆葦蕩和大大的觀景臺,這里來來往往的人或步行、或騎行,還有滑滑板的。坐在濱江的長椅上,吹著岸邊的風,此時的我想,如果寶玉也能時常從大觀園里出來吹吹風、透透氣,他是不是就不出家了?
寶玉為什么出家,他到底該不該出家這時顯得都不重要了。能思考這個“無用”的問題,我覺得此刻的自己就是幸福的。至少還有時間浪費在“無用”上,還有閑情逸致看迎風飄蕩的蘆葦,還能安安穩穩坐著、從從容容喝一杯咖啡。無論是小鎮還是大城,從生產岸線到生活岸線、從工業空間到休閑空間,城市對河岸規劃的變遷史反映了城市治理能力的飛躍,現代之城給居民留有足夠的精神生活空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空間駐足發呆,給自己一個精神家園。
從20世紀80年代到千禧年后的第22年,目睹一個小城市近四十年來的變化,親歷二十多年大都市的摩登生活,我這個“小鎮做題家”深刻感受到大城和小鎮在基礎設施、空間規劃上的差異日漸縮小,而人文差異卻日益增大。
上海作為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每走幾百米就能買到咖啡,哪怕沒有專營咖啡店也有全家、羅森等便利店能買到現磨咖啡,但這樣的際遇在小城就較為困難。在小城市可能每走幾百米就有菜場、小吃店和便利店,但便利店里不供應咖啡,咖啡館只存在于鬧市區。咖啡館反映了居民的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小鎮居民或許更愛棋牌室和麻將室。不同的休閑娛樂方式、交流溝通場所,不同的人文精神賦予了城市不同的氣質。上海的氣質是小資的、國際化的,而其他的城市或質樸、或洋氣,各有各的煙火氣。愛看世界的人會四處游歷、在不同的體驗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城市安定下來;喜歡舒適安定的人則選擇守在故土,在熟悉感中度過一生。
“小鎮做題家”身在何處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在何方。如果他眼里心中只有小鎮,那逃不開做題的歸宿;但如果他能用開闊的眼界、發展的眼光、學習的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不斷發展自己,保持終身學習,就會蛻變成一個大都市人直至一個心懷宇宙的地球人。
后來的我,也曾走過藍色多瑙河青綠萊茵河,但只有當我回到大運河邊黃浦江畔,才能感到心中的寧靜,因為那是我的母親河。從小鎮到大城,從安靜到繁華,在繁華中復而追求安靜,雙城的切換讓我旋轉在生活的輪回。人們在輪回中會思考同一個問題,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答案。正如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河水在變河岸在變人也在變,順時而下的思考時刻都在變,逆流而上的記憶卻永恒。人在記憶中會無數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題圖/葉旦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