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婷婷 王曉飛
鎮平:多彩錦鯉鋪就強村路
河南省鎮平縣地處伏牛山南麓,這里既不臨海又不靠湖,卻探索出了一條以水為媒、依水興業的特色發展之路。
仲秋時節,走進河南省鎮平縣侯集鎮長彥觀賞魚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一塊塊魚塘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一尾尾五顏六色的錦鯉擺動著魚尾,悠然覓食。“基地現有養殖水面1000多畝,魚類300多個品種,很受市場歡迎,這些魚都是論個賣,不愁銷路……”該公司總經理李長彥說。
侯集鎮的觀賞魚產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初,村民們養殖的都是本地金魚,也不成規模,2005年以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當地村民開始通過土地流轉擴大觀賞魚養殖規模,不斷引進國外優質錦鯉品種并積極培育本地特色雜交魚,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侯集鎮的觀賞魚種類越來越多、市場越做越大。截至目前,侯集鎮觀賞魚養殖水面達1萬余畝,年產觀賞魚5億尾以上,年產值超4.6億元。
“寶寶們,看看這條‘泰獅,品相多好……”“包郵,喜歡的加個關注”,在侯集鎮譚寨村,村民姜柯正在電商平臺做直播。“我的店鋪主要經營金魚,受季節影響,收入也不固定,高的時候月收入能有近萬元。”姜柯說。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侯集鎮乘著電子商務的東風,引進第三方機構,打破傳統的門店銷售模式,通過建強一支電商隊伍、培育一個孵化基地、打通一個物流渠道等方式,大力發展觀賞魚線上銷售,鼓勵群眾經營網店。
“我們做電商、開直播,通過各個平臺往外銷售,每天都能賣出不少。”李長彥說,通過電商平臺直播,他們基地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快遞就有1萬多件。
通過電商銷售平臺的加持,小錦鯉“坐”上電商快車,“游”出富民大產業,侯集鎮的觀賞魚越“游”越遠,觀賞魚養殖已成為農戶積極參與、政府大力支持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據侯集鎮副鎮長羅文保介紹,依托傳統養殖業優勢,侯集鎮大力發展觀賞魚經濟,探索出“產業園+電商+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截至目前,全鎮累計培訓3000余人,培育電商帶頭人126人,開設網上店鋪526家,觀賞魚電商從業人員4160人,累計實現網上銷售突破3.1億元。”羅文保說。
同樣是與水結緣,鎮平縣楊營鎮卻走出了一條新型農業現代化之路。
在該鎮稻蝦產業示范園的稻田里,碧綠的水稻長勢喜人;田壟間,鴕鳥悠閑穿梭;水渠中,成群的白鵝自在覓食;拉起的地籠里,一只只小龍蝦“張牙舞爪”……
“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的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模式是楊營鎮創新工作思路、探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小龍蝦在稻田里活動,不僅可以為稻田除草、松土,其排泄物還是稻子的天然肥料,產出的稻谷品質高、無公害。”楊營鎮黨委副書記趙德鋒說,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促進土地生態恢復,實現了生態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綜合效益。
據趙德鋒介紹,今年,楊營鎮的郭營、林寨、沙家、白莊、尹營等五個村級合作社進行聯合,利用流轉的千畝耕地,以村合作社入股的方式成立股份制企業,實行跨村聯建,發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既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帶動群眾就近務工增收。
葉縣:辣椒映紅好日子
9月18日早上6點多,葉縣廉村鎮喬莊村村外的辣椒地里就迎來了采摘辣椒的村民。“大家都想趁著涼快多干點活兒,一斤5毛錢,1個人1天能摘200多斤呢!”村黨支部書記喬團偉邊為村民分采摘筐邊說。
7點多,地里已經有近百人。五六十歲的村民程遂賢、程要平來了,幾位80多歲的老人帶著凳子也來了。大家熟練地把凳子放到辣椒地中,每挪一次凳子能摘五六斤。
該村村集體今年種了150畝辣椒,由于打杈、施肥及時,辣椒喜獲豐收。今年辣椒價格比去年同期高出20%,刨除人工及流轉等費用,每畝地凈賺3000元左右。
該村僅有911口人,青壯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了,來摘辣椒的除了本村村民外,還有周邊十里八村的鄉親。
據喬團偉介紹,該村采用“小麥+辣椒”的種植模式,今年訂單小麥平均畝產500公斤,每畝地凈賺400元。“今年,俺村村集體收入有望超過50萬元。”喬團偉自豪地說。
喬莊村是廉村鎮發展辣椒產業的縮影。該鎮有53個建制村,是葉縣村莊最多的鄉鎮,村民多外出務工增收,土地管理模式相對粗放。2018年,為助農增收,該鎮在前期到漯河、許昌等地調研的基礎上,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抓手,開始扶持辣椒產業。
萬事開頭難。該鎮黨委書記程英豪介紹說,種植之初,由于集體經濟沒有收入,該鎮抓住葉縣鼓勵發展村集體的機遇,動員村“兩委”干部帶頭流轉土地,同時在沙渡口村建設育苗大棚,免費為村民提供辣椒苗。
第一年,該鎮種植辣椒4000多畝,由于經驗不足、管理不當,沒有掙到錢。第二年,由于一些種子不適應當地氣候,仍有不少村沒掙到錢。
鎮干部為各村鼓勁:辣椒市場供不應求,多家收購商找上門,還有投資商愿意到鎮里開辦深加工企業,說明辣椒產業前景是好的;雖然收入不盡如人意,但是仍然出現了東張莊村村民張國欣那樣的模范種植戶,畝產干辣椒700多斤,每斤價格超過12元;麥田因預留空間種植辣椒苗,通風效果好,小麥畝均收成并不比原來少;辣椒采摘需要大量人力,正好可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該鎮入情入理的分析堅定了大家發展辣椒產業的信念。自第三年開始,該鎮引導村民選擇朝天椒、線椒等優良品種,并精準運用農藥、化肥,聘請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及時預防病蟲害、打杈除草。該鎮還積極舉辦培訓班,每一個月開展一次辣椒產業觀摩,引導大家分享種管經驗,給予先進村及種植戶獎勵。去年,該鎮又投資上千萬元在沙渡口村上馬了辣椒深加工生產線,“撐”開肚子收購辣椒……后顧之憂消除、技術管理跟進,每畝地的收益越來越好。去年,該鎮辣椒種植面積突破萬畝;今年,面積擴大至兩萬多畝,村村種植辣椒。其中,王店村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占全村土地面積的一半。
近幾天,到該村采摘辣椒的人數超過300人。來自漯河的種植戶李保義特別高興,因為他第一年在此承包土地種植辣椒就迎來了豐收。引進種植戶示范帶動,是該鎮又一推廣發展辣椒產業的法寶。
9月18日中午,從地里回來的喬團偉又來到多戶村民家里簽協議、送錢。原來,趕在秋收前,喬莊村又流轉了210多畝地,擴大辣椒種植模式,目前正逐戶簽協議、送土地流轉費。
今年全鎮辣椒大豐收,再次點燃了各村種植辣椒的積極性。初步統計,該鎮來年辣椒種植面積將擴大1萬畝,還將帶動周邊仙臺等鄉鎮一起種植。“辣椒產業已經激活了農業產業的春水。下一步,我們將加大烘干設備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降低烘干價格,讓辣椒品相更好、賣價更高。”程英豪說。
“五個村級合作社法人均為股東,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將不同村的資金、資源、人力要素進行優化整合,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以分紅等形式保障所在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趙德鋒說,目前園區里的水稻和小龍蝦長勢良好,小龍蝦單個體重已達到24克,預計水稻畝產能達到1300斤,畝均收益達4500元左右。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近年來,鎮平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堅持“三產融合”,以更加開闊的思路、更加務實的作風,邁步在鄉村振興的快車道上。
新密:修好一條產業路,帶動一片幸福村
近年來,新密市委市政府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原則,大力發展脫貧攻堅產業項目,在一二三產協同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新形式,修好產業道路,帶動周邊村莊發展產業,讓脫貧村、脫貧戶在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受益。
提起尖山(現伏羲山),新密人都會說,之前這里窮山僻壤,尤其是下雪天,人出不去車進不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脫貧攻堅期以來,圍繞尖山的產業道路,該市通過“政府+企業”共同合作的模式,伏羲山旅游景區也依托該道路成功申報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1個,每年接待游客達到近百萬人次。
當地政府利用積極申報扶貧項目,修好了出行道路,截至目前,共投入資金1900多萬元,修建道路45公里,解決了群眾出行道路。隨后,借著山區擁有優良的自然生態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全市森林覆蓋率44%的優勢,投入資金3800多萬元,修建產業道路30公里,打造一條可帶動當地旅游發展的產業道路。
依托產業道路,沿途的村莊紛紛自己建起了民宿和農家樂,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萬元,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0到20萬元以上的跨越,并且達到每年遞增10%的良性發展,帶動周邊村脫貧人口就業。與此同時,新密市依托產業道路,打造一條精品環伏羲山旅游帶,不斷充實和培育壯大旅游服務產業,完善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配套服務體系,真正實現經濟繁榮、群眾增收、鄉村振興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產業道路帶動周邊村發展的不止這一條,新密還有一條“網紅路”,也叫“幸福路”。幸福路位于米村鎮北部,是新密慢城的核心區域,東西全長3.2公里,串聯幾個貧困村,該路于2018年3月規劃建設,當年7月份完成建設,12月份完成綠化亮化。這條網紅路背靠伏羲山,此起彼伏、蜿蜒曲折,風景秀麗、空氣怡人,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當地政府依托網紅路打造出一個四季常綠、季季有花,景色四季各異,以“真山真水園中城”彰顯“獨特韻味與別樣精彩”的自然景觀。
幸福路的修建,為當地村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村里只會搞養殖、種地,如今產業路修好后,群眾自發開辦農家樂、民宿、采摘園,形成了游樂場、商業街。特別是夏季,幸福路夢幻的燈光、優美的環境、涼爽的空氣吸引了大量游客觀光游玩。每當夜幕降臨,藍色燈光亮起,游客如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一條路,帶動了周邊幾個村的發展。沿線的朱家庵、賈寨、月寨等村分別建設夜市廣場、停車場等服務配套場所,利用網紅道路和伏羲山景區游客資源,每日累計接待游客5000余人,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群眾共同致富夢,這條道路也真正地起到“幸福路”的作用。
之后,新密市政府又整合銜接資金,在幸福路西北部繼續修建產業道路,該條道路東連米村鎮、西連牛店鎮、北連伏羲山,串聯起米村鎮范村村、月寨村、朱家庵村,牛店的助泉寺村、北召村,伏羲山的樓院村、神仙洞村這幾個鄭州市美麗鄉村精品村,真正地實現了建成環伏羲山旅游帶。現在這條路上除了這幾個精品村之外,其他村的旅游產業發展也得到了改善,之前的貧困村如今真正地依托產業路變成了小康村、幸福村。
舞鋼:振興路上踏“鴿”行
9月19日,舞鋼市迎賓大道一側的棗林鎮鐵爐王村路口,秋日暖陽斜照在“創建中國鴿都”巨幅標識牌上,格外奪目耀眼。驅車東轉,平闊的田地間,幾十座白墻藍瓦的標準化鴿舍映入眼簾,縱橫排列、“鴿”聲悅耳,構成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產業畫卷。
一座鴿舍內,56歲的村民王桂娥查看鴿子的生長情況后,順手對鴿舍清掃保潔,“鴿場就建在家門口,出了家門進場門,不耽誤照顧兩個孩子,一年到頭咱也不少掙工資,日子過得很如意。”王桂娥說,從一名貧窮的農家留守婦女到有工資的養鴿人,能過上好日子,都是托了養鴿子帶來的好福氣。
棗林鎮是舞鋼市第一大鎮,人口5.3萬、耕地6萬余畝(1畝≈666.67平方米)。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系列政策的實施,傳統的農業大鎮迎來發展良機。該鎮按照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經營理念,在成功創建5.5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示范基地”的同時,按照“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發展理念,依托舞鋼市加快建成全國最大肉鴿養殖示范基地的產業目標,緊扣“一鄉一業”發展戰略,在鐵爐王村選址動工,加快建設省級鴿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2021年,占地108畝的45座全自動標準化鴿舍建成投用;2022年,占地80畝的12座雙層、2座單層全自動標準化鴿舍建成……目前,產業園已發展成為集種鴿繁殖、商品乳鴿生產、鴿蛋生產、鴿產品開發和技術咨詢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園區,年產乳鴿200萬只,滿載運營可保有種鴿30萬對,且全部采用自動化投喂設施,配套生產設備齊全。
背靠大樹好乘涼。“企業有發展,群眾得實惠。隨著產業園的建成、發展、壯大,像王桂娥一樣在家門口穩定務工的村民有130多人。”棗林鎮黨委書記孫彥峰說。
鐵爐王村脫貧監測戶王孝先曾因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收入低下,“現在,按照扶貧小額信貸政策,俺不花一分錢就入股了產業園的鴿子養殖生意,每年單這一項就能分紅3000元。”王孝先說。
王孝先能從養鴿產業中獲益,得益于該鎮探索的“以黨建融合賦能引領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在舞鋼市、棗林鎮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鐵爐王村黨支部、天成鴿業公司黨支部等8個黨支部聯合成立“天成鴿業聯合黨委”,按照“五星”支部創建產業興旺星標準要求,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代養代管+特殊群體”的富農強民聯結機制,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離鐵爐王村不遠的老莊村,早年間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如今,該村新建成的翔躍鴿業家庭農場已發展標準化鴿舍6座、存欄種鴿1.5萬對,年產乳鴿20萬只,成為帶動一方群眾增收的“新生力量”。
該鎮因勢利導,采取以獎代補形式,通過開展養殖培訓、贈鴿試養等方式積極鼓勵新興經濟體、鄉土人才及返鄉創業人士參與謀劃養鴿產業。一時間,鎮域各村有識之士齊聚一堂研判“養鴿經”,開會議、想方案、算收入、搞觀摩……截至目前,后李、李堂、馬莊等十幾個村共計擬建標準化鴿舍40余座,占地140畝的省級鴿業農業現代產業園二期工程也正在緊張施工中。
“這幾年,利用養鴿產業每年分紅獲得的集體經濟收入,村里建起了游園、治理了坑塘,還幫助脫貧戶和監測戶改善了居住條件,好處看得見、實惠摸得著。”徐莊村黨支部書記徐彥平深有感觸地說。和徐莊村一樣,天成鴿業公司已和周邊19個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據此,各村平均每年可保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
安陽:留住鄉愁里的傳統工藝
曾經家家戶戶曬谷場上的石頭磨盤,咿咿呀呀地轉動,承載著多少人的滄桑過去,那些鐫刻在人們腦海的記憶,成為一縷縷纏綿的鄉愁,抹不去……如今的石頭磨盤不復再用,但人們追求“原滋原味”的腳步沒有停止過,河南安陽縣高莊鎮瞅準這一商機,“迎合”廣大消費者需求,在將臺村創辦優糧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00多萬元,引進石磨面粉生產線,并于7月份正式投產。石磨工藝磨出的面粉麥香撲鼻、口感好,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投放市場以來,面粉供不應求,成為當地生活消費市場的“搶手貨”“明星產品”,受到人們的追捧。
據了解,石磨面粉在研磨過程中,轉速慢、產生熱能低,蛋白質沒熟化,破壞不了小麥中的營養成分。小麥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全部得到保留,而且很容易被吸收,是面粉系列的唯一高檔禮品面,特別適合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術后病人食用,也是美容養顏之佳品。
“石磨面粉,就是采用古老石磨及傳統工藝生產,低速研磨,低溫加工,不但色香味俱全,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麥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等,且不添加任何的防腐劑,屬無公害面粉。”優糧公司負責人、將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莉莎說,“傳承傳統工藝,讓老一輩人還能品嘗到曾經的味道,也是我們成立這個公司的初衷之一。”
9月16日,在優糧公司的石磨面粉生產車間,機器轟隆隆轉動,電動石磨研磨出的面粉麥香濃郁,工人們忙著打包、裝箱,準備銷往市場和通過物流車送到客戶手中。
董莉莎介紹,公司與大型商超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并通過“實體+互聯網”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實現最大限度增收。最近訂單量比較大,最大的訂單15噸,這幾天正在加緊備貨。
為給當地群眾提供放心安全食品,將臺村又投資15萬元引進一條全自動饅頭生產線,從和面、揉面、出饅頭,到醒面、出籠全是機械化,月生產饅頭45噸。饅頭全部采用石磨面粉來制作,提高了“含金量”,以其質量好、價格合理贏得了口碑,并開通了消費者免費品嘗“綠色通道”,品嘗后滿意再購買,真正做到讓消費者高興而來,滿意而歸,有的不惜跑十幾里路專門到將臺村買饅頭。
“中,石磨磨出來的面粉做的饅頭味道就是好,入口還有絲絲甜意,筋道,是小時候的那個味。10元買30個回去慢慢吃,吃完再來買。”9月16日,在高莊鎮將臺村,專門來優糧公司買饅頭的汪流屯村張文玉邊嘗饅頭邊贊嘆不已。
鄉村振興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關鍵。高莊鎮將臺村依托當地豐富的優質小麥資源,“量身打造”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開辦優糧食品有限公司,拉長產業鏈條,鼓勵村民種植優質強筋小麥,不但帶動村民增收,也讓村集體的腰包鼓了起來。據了解,公司年生產石磨面粉9000噸,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成為將臺村壯大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
“下一步,將臺村計劃再引進一條面條生產線,拓寬和延伸石磨面粉的衍生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牢牢占領市場,打造過硬的產品,叫響石磨面粉的特色農產品品牌。”董莉莎展望優糧公司發展前景,信心十足。
今年,該市持續堅持修好產業路,帶動幸福村的理念,繼續在北部的袁莊鄉、西南部的平陌鎮修建產業道路,打通北部、南部旅游產業,為當地村莊帶來更大的發展。屆時,將有效助力群眾增收、加快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基礎。
正陽:以花生產業引領鄉村振興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酥脆香甜、人見人愛的花生,可謂家喻戶曉、餐桌常客。
走進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如同置身“花生王國”——花生公園、花生大道……花生公園里躺著的“大花生”是展覽館,中心雕塑是雙手捧著的花生果,就連垃圾桶都做成了立著的“小花生”。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生之城”。
多年前,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曾在這里上演: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正陽搶渡汝河,血戰雷崗,留下了“越是艱險越向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紅色名言。
賡續這股精氣神,正陽人民創造了在黏土地上種花生的奇跡,“正陽花生”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憑借170多萬畝的種植面積,50多萬噸的產量,正陽穩坐“中國花生之都”寶座已有20多年,贏得了“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的美譽。
一粒小花生,為何擁有撬動縣域經濟的魔力?暮春時節,記者走進這座豫南小城,探尋花生鋪就致富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奧秘。
正陽縣緊臨淮河,良田沃土、坦蕩如砥。“土地黏重,早上濕,下午硬,一到晚上刨不動。”經濟效益可觀的花生在規模化種植時卻犯了難。
焦灼之際,河南省農科院專家張新友來到正陽,扎根一方花生田,圍繞花生產業發展需求刻苦攻關,相繼育成“豫花”“遠雜”系列早熟、高產、高油、抗病等40余個新品種,讓正陽花生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而張新友,也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花生院士”。
“遠雜6號”“遠雜9102”“豫花37”……在正陽縣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十來個透亮的樣品瓶并排而立,裝著“白胖”的帶殼花生,外側對應貼著品種名稱。張新友等60多位專家在此“坐鎮”,建立1個院士工作站、5個博士工作站,形成了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三級技術服務體系。
科技“撐腰”,正陽大面積種植便有了底氣。但從外地引來的農機卻遭遇“水土不服”,在黏土地上作業受限,花生采收問題不斷。迎著困難上,愛鉆研的正陽人動手探索起農用機械的自主研發。
播種鋪膜機、收摘一體機、直線篩分機、花生脫殼機……一個個操作便捷的農機不斷問世,實現了從耕、種、收到初加工的全過程機械化,機收率達到100%。花生收獲作業由原來的45天縮短為7天左右,大大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如今,農用機械已成為正陽縣主導產業之一,全縣建成3個花生機械產業園,花生機械生產企業38家,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09項,年產花生生產機械6萬多臺,并遠銷到“一帶一路”沿線蘇丹、印尼等國家。
小花生有了大名氣,企業紛紛慕名而來。“我們到這里建廠是看中正陽的花生資源,現在一年消耗30萬噸花生,占了全縣花生年產量的六成。”在正陽魯花廠灌裝車間,全自動生產線每小時可產6000桶食用花生油。
花生榨油,秸稈養牛。“加工后的花生秸稈是奶牛日常飼料配備的必需品之一,里面的粗纖維和蛋白質有助于奶牛生長和產奶。”君樂寶優致牧場利用花生秸稈飼養1萬多頭奶牛,帶動1800多戶農民從事奶牛養殖、飼草料種植。
“正陽花生米小粒飽、口感好,蛋白含量豐富,適宜加工花生食品。”正花食品集團副總經理李殿武介紹說,正花食品集團推出的8大系列40多種花生小食品,包括烘烤、油炸、醋泡等風味,產品深受市場好評……
深耕細作,吃干榨凈。以花生為媒,龍頭帶動、品牌集中、品類齊全的加工體系逐漸完善,全產業鏈優勢凸顯,并創建了全國唯一以花生為主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如今,正陽縣有85%的農民從事花生的生產、加工、經營,2021年,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124.35億元,花生產業綜合收入達320億元,實現品牌價值、產業產值“雙百億”目標。
做好“花生文章”,正陽縣政協更是不遺余力。“我們多次圍繞花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情況、花生受災與參保理賠、扶持花生草業發展等課題深入調研,提出意見建議。”正陽縣政協主席李迎春表示,叫響花生經濟,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政協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6月初,正陽花生即將大面積種植。良種已備好,老百姓期盼著小花生變身“金豆豆”,“種”出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