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立 許金安
陳靜曉:“牧羊女”創業帶富“三部曲”
“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兒跳羊兒跑;舉起鞭兒輕輕搖,小曲滿山飄……”
電影《少林寺》(1982年版)上映那年,陳靜曉出生在距嵩山少林寺130多公里嵩縣的一個小山村。
《牧羊曲》伴隨了她的幼年時光,放牛放羊時自然哼唱,陳靜曉有時會把自己當成“牧羊女”。
后來陳靜曉還真成了“牧羊女”。她從幾十只羊起家,從散養到散、圈養結合,從改良保護到研究擴繁,養羊、創辦有機肥廠、種源保護,發展循環經濟。
2013年8月之前,陳靜曉有過幾個月的打工生活和三年失敗的奶牛養殖經歷。
不甘平庸的陳靜曉再次開啟養殖夢——養羊。她在老家何村鄉箭洼村租地20畝建設養殖場,注冊嵩縣釗鑫養殖專業合作社,養肉羊、種煙葉、栽皂角樹。她抓住機會向書本學、參加培訓、請教專家。
技術跟上了,市場波動卻讓陳靜曉無能為力。“2014年羊價持續走低,從18元/斤一直降,最低時僅6元/斤!”陳靜曉說,“周期太長了,真的快把人拖‘死了!”
“咬牙堅持,總會有到達谷底的那一天!”4年間,每每出欄一批,陳靜曉都會添置設備,擴大規模,從最初的70只羊發展到300多只。
2017年冬,羊市“回暖”,養殖場開始盈利,陳靜曉成立了洛陽釗隆農牧科技有限公司。
后來,陳靜曉引來山泉水,在飼料中按比例加入當地“野菊花”等中草藥,按季節性搭配瓜果蔬菜一同喂羊,分批輪流放養,培育了抗病能力強,“羊兒健壯,羊肉鮮美”的“菊花羊”。
扶貧攻堅戰打響后,陳靜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脫貧帶富模式,輻射帶動周邊群眾300余戶發展“菊花羊”,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參與合作養殖,為28個貧困家庭成員提供就業崗位,年收益戶均萬元以上,養殖場最多時存欄3000只羊、年出欄5000多只羊。
“一只成年羊每天產生糞便0.75公斤,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污染問題也逐漸顯現。”陳靜曉說,牛羊糞用對了地方是寶貝,放錯了地方是污染!
必須改變這一現狀,只有自然平衡才能良性發展。原來的糞污堆積在場里,既不美觀又影響環境,最后很便宜被別人收走。通過考察學習,2019年5月,陳靜曉“進軍”有機肥領域,買不起專業設備,她就采取原始方法,用挖掘機、裝載機翻曬、攪拌,加入發酵劑和拮抗菌,人工篩、人工裝。公園、居民小區、花卉市場、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都是她推銷的地方,有機肥漸漸打開了市場。
嵩縣閆莊鎮有60多年的黃牛交易歷史,年存欄1.2萬頭,交易5萬頭以上,屬豫西之最。
2020年12月,在當地政府的動員支持下,陳靜曉成立了河南釗陽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閆莊鎮裴嶺村的荒坡上,投資500萬元建起了一座年產5萬噸的有機肥廠,購買專業設備,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生產銷售,安排100人就業,年收儲畜禽糞污15萬噸左右,輻射帶動嵩縣、宜陽縣、汝陽縣、伊川縣等500戶養殖戶,幫助1000戶群眾發展綠色循環農業。
目前,陳靜曉已注冊“古山嶺”“古山飛羊”“菊花羊”三個商標,產品供不應求。
土話“真是個大尾巴羊”,意為動作慢,做事磨磨蹭蹭。
電影《雞毛信》里,海娃就是把雞毛信藏在頭羊“大尾巴羊”下,躲過日軍搜查的。
大尾巴羊學名脂尾羊,20世紀五六十年代豫西地區較為常見。豫西脂尾羊是河南省優良的地方品種,入選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庫。但由于尾巴肥大,成年羊的尾巴有五六斤重,行走不靈活,售賣時還要“去掉尾巴重量”,農戶不愿飼養,數量漸少,整個河南省存欄量不足1000只,并且散落在民間。
2020年7月,省、市畜牧專家調研時發現,陳靜曉的養殖場竟然有300多只脂尾羊。
專家建議:建立豫西脂尾羊種質資源純種繁育場,不能銷售、屠宰,必須盡快保護起來。
2022年4月,釗隆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取得由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頒發的豫西脂尾羊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這也是全國首張豫西脂尾羊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目前,該公司存欄豫西脂尾羊450多只,占全省的70%。
“公司將采用公司加農戶方式,對豫西脂尾羊種群進行保種和擴繁,力爭三年時間,在嵩縣發展豫西脂尾羊養殖戶100戶,基礎母羊達到3000只,同時申請建立國家級豫西脂尾羊核心育種場,聯合科研院所培育商品化高端肉綿羊新品種,打造嵩縣豫西脂尾羊新品種品牌。”陳靜曉信心滿滿。
“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全國三八紅旗手、省女性創業明星、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省優秀職業農民……國家、省市表彰的榮譽有40多個。”陳靜曉說,“鄉賢是鄉里德行高尚的人,‘洛陽市優秀鄉賢的榮譽讓我倍感自豪,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江凌為我頒的獎,我必須努力!”
“牧羊女”是陳靜曉的微信名字。
“我就是一個牧羊女!我要讓嵩縣的‘菊花羊‘豫西脂尾羊富了農民,走出嵩縣!”陳靜曉說。
霍校輝:讓“山珍”走出深山
“謝謝你了,這是專門留下的,‘罷園了,最后兩箱你得收下!”2022年9月13日,霍坐忠提著桃子來到洛陽富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敲開了霍校輝的房門。
56歲的霍坐忠是宜陽縣上觀鄉梨樹溝村人,家里有9畝水蜜桃,這兩年都是霍校輝幫助售賣,今年霍校輝僅通過抖音電商就幫助他賣出8000多件。梨樹溝70%的村民姓霍,論輩分霍校輝得管霍坐忠叫“爺”。
“爺爺”給“孫子”送桃。霍坐忠說:“小霍回來后,村里的果子不愁賣了,讓他吃點俺們心里舒坦!”
32歲的霍校輝早年間在洛陽市區經營一家機械制造企業,收入頗豐。7年前,回到老家上觀,扎根大山,種植水蜜桃、花生,并進行深加工,探索電商營銷,帶富一方百姓。
上觀有什么魅力,讓一個“機械男”甘愿回鄉改行當農民?他又給山村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上觀“不一般”
在洛陽,上觀是個特殊的存在。
位置特殊。位于宜陽縣城西南35公里處,和嵩縣接壤,屬深山區鄉。
山高谷深。南高北低,海拔500~ 1000米,25度坡以下耕地11500余畝、林地76900余畝。
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最熱24℃,晝夜溫差大,年日照2050小時,無霜期210天左右。
物產豐富。土壤含磷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花生、煙葉,特產有柿子、山楂、野山棗、山葡萄等。
人口稀少。8個村子1600余戶人家,7000余名群眾。
環境獨特,絕對“袖珍”,有“宜陽小西藏”之稱。
“出門溝連溝,交通全憑走,一年無余糧,種地望天收。”這是十多年前上觀的真實寫照。
位置偏僻,山高路遠,環境獨特,是劣勢也是優勢。
光照強、溫差大、土壤含磷高,空氣流通好,非常適合桃子生長,為發展特色作物奠定了基礎。2009年,該鄉梨樹溝村群眾霍敬虔從山東引進水蜜桃,并試種成功,皮薄個大,鮮甜多汁,很受市場歡迎,到2015年時,全鄉5個村發展水蜜桃面積達4000畝。
脫貧攻堅,上觀瞄準了林果產業,著力打造“桃緣休閑福地,自然藝術小鎮”。全鄉300多戶加入種桃行列,面積達萬畝。鎮區提升圍繞“記住鄉音、留住鄉愁”主線,整體風格為“青磚青瓦泥巴墻、老樹老屋老村莊”,通過主街道改造、河道治理、民俗街景打造等工程,打造了特色豫西民俗農耕文化小鎮。
此外,還規劃建設了桃緣旅游環線、桃緣文化廣場、風車長廊、水蜜桃保鮮庫等基礎設施,培育發展農家樂,通過舉辦桃園文化節、采摘節、紅葉節等節會活動,以桃為媒,以節會友,鄉村游風生水起。
盛夏時節,山下酷熱難耐,山上涼爽宜人,云霧氤氳,如詩如畫,宛如江南。
近年來,上觀以淳樸民風和秀美風景為依托,圍繞萬畝水蜜桃產業,形成了“春賞桃花、夏來納涼、秋采仙桃、冬來觀雪”的生態旅游產業鏈,唱響“中原桃鄉,美麗上觀”名片,形成鄉村全域休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上觀模式”。
青年的堅守
十多年前的上觀還是另一番景象:交通不便,群眾外流,蕭條破敗,空心村、老齡村增加,特產下不了山,好風景無人知曉,守著“金山”過著窮日子。
彼時,初中畢業的霍校輝同村里年輕人一樣,選擇了外出。
他來到洛陽市區一家機械加工廠打工,從學徒干起,踏實肯干加上頭腦靈活,不到3年便成為技術骨干,并一路上升到車間主任、銷售經理、總經理助理等職。
身在鬧市,心系山鄉。霍校輝每次回村都要帶走一些花生、核桃、桃子,就連山泉水也要灌上幾桶,并有意無意推介家鄉,跟朋友和客戶推銷家鄉特產。
桃子增多了、環境改善了、游客上山了……家鄉的每一點變化,霍校輝都看在眼里。2015年,懷揣十幾年打拼的百萬元積蓄,霍校輝回到老家,承包撂荒地,發展水蜜桃170畝、花生130畝,開啟了田園生活。
2017年8月,霍校輝成立洛陽富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秉承綠色無污染種植模式,注冊“霍家寨”商標,優選精選花生走電商銷售,對外觀欠佳和小個頭花生進行深加工,開發出“可以喝的花生醬”,后來又開發出花生油、花生醋;2019年,他又建起了水蜜桃深加工生產線,采用傳統的品質加現代工藝,成功推出水蜜桃果醋、果酒,帶動30余人就業。
據了解,“富觀農業”深加工項目覆蓋上觀3000畝桃園和5000畝花生,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同時,霍校輝發揮優勢,積極擁抱互聯網,探索嘗試“網紅”營銷,利用宜陽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契機,及時搭建了電商銷售平臺,與“農民伯伯”“順豐優選”簽訂合作協議,實現網上銷售。2022年,霍校輝累計幫助群眾銷售水蜜桃17萬斤,其中線上銷售占比3/4。
“生態種植+采摘游銷售+產品深加工+電商助力+網紅經濟”,一系列舉措讓“藏在深閨”中的上觀農產品走出大山,改變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目前,上觀鄉已發展水蜜桃1萬畝、花生3萬畝、核桃7500余畝和煙葉4500畝。霍校輝說,“富觀”的初衷就是帶富上觀人,他將堅持做新型農民,走科技創新道路,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繼續探索研發,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曲慧軍:為山水注入文化靈魂
洛寧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洛陽南部生態涵養區,有“綠竹之鄉”的美譽,境內有標志中華文明淵源的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如,“洛出書處”“倉頡造字”“伶倫制管”就有中華“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三源”之說。
如今,造字、制管的景象早已消逝不見,但經時間沉淀的“三源”文化卻并未被人遺忘,以該縣近年來崛起的“香楸灣文旅園”“竹夢小鎮文旅園”等為代表的農文旅田園綜合體,為活用遺產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
“挖掘地域文化,為青山綠水注入文化靈魂”是“香楸灣”“竹夢小鎮”農文旅園區創建者曲慧軍的孜孜追求。
2022年9月6日,在洛寧縣羅嶺鄉賈溝村,山嶺逶迤,天高云淡,不時有飛鳥從頭頂飛過,遠處偶爾傳來的雞鳴狗叫,為這個古樸的村子平添了靈動。
賈溝村村口,玄滬河洛書小鎮游客接待中心主體已竣工,從中心門前穿過一道溝,走進香楸灣洛書文化園,但見山坳間,窯洞、竹林、石徑、吊橋、木屋相得益彰。
香楸灣洛書文化園負責人曲慧軍介紹說,香楸灣洛書文化園因坐落在香山寺、楸樹嶺和馬蹄河之間而得名,2017年11月開建,占地800余畝,其中種植連翹300余畝。
曲慧軍說:“香楸灣洛書文化園落地賈溝不僅是因為自然條件好,還在于這里特有的文化氣息。作為建設者,將文化融入其中是責任所在。”
站在園區玄滬神龜瞭望臺上,幾里之外洛寧古八景“神龜獻書”的神龜山和大禹治水遇到的大禹山(又名大豫山),舉目可見。
處在洛書文化帶,文化是園區的靈魂。曲慧軍根據史料恢復建設了古代絲綢之路驛道、大豫山、講理村、洛書院、土窯洞外,還建設了鄉愁博物館、集“伶倫制管”“倉頡造字”“孟宗哭筍”等于一體的洛寧故事園,二十四孝磚雕壁畫,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園區。2020年11月,“香楸灣”被評為3A級鄉村旅游景區。
“香楸灣”注重挖掘民俗內涵和洛書文化時代價值,增加了鄉味本色,融入鄉愁元素,使遺址保護、文物展示、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交叉互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洛寧縣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沛昱介紹說,經過幾年的建設,“香楸灣”實現了“三灣”目標:即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打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世界的南泥灣,傳承、挖掘、發揚洛書文化的文化港灣,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港灣。
“香楸灣”,一個重溫鄉愁,溯源河洛文化的理想所在。
翠竹掩映,小橋流水,小徑通幽,庭院、民居散落其中,宛若江南水鄉。這是距賈溝村西南15公里的興華鎮溝門村的一處山坳美景。
興華鎮背靠全寶山,面依洛水河,是洛陽建設南部生態涵養區洛寧西南部重要板塊。
而在2020年之前,溝門村還是另一番模樣:老舊廠房,荒坡灘涂,人跡罕至,唯一的生機是連片的竹林。
竹林成為吸引曲慧軍投資的最主要因素。曲慧軍說:“洛寧是中國特色竹鄉,我的目標是以竹文化為主題,打造一個促進就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平臺,一個引領鄉村旅游、文創產品創新發展的平臺,一個洛寧特色優選農產品的銷售平臺。”至此,“竹夢小鎮”的構想在她腦海中逐步成型。
說干就干,2020年年初,曲慧軍在走訪調研、全面摸底的基礎上,邀請眾多專家出謀劃策。在一次次頭腦風暴中,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山鄉富美圖應運而生。
至2021年10月1日,歷時一年半,占地260畝的“竹夢小鎮”一期建設完成并投入運營。園內有傳統豆腐制作工藝展示區、庭院式餐飲區、竹文化茶吧、生態蔬菜采摘區、竹林氧吧、田園文化民居、鄉村舞臺等。
據了解,“竹夢小鎮”建設堅持“三結合”原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深入挖掘“興華豆腐”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建設了一批庭院式豆腐作坊,打造“興華豆腐宴”餐飲品牌;山水與文化相結合,建設注重與山水特色相結合,把青山、綠水、竹溪與生態園時蔬采摘田園生活相結合,實現“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盡享全寶山美景;文化與綠竹相結合,全寶山原生態竹林是緯度最高的古竹林,挖掘傳承竹編傳統工藝,同時結合境內歷史文化遺存多的實際,挖掘開發“洛水竹藝”系列文創產品,留下鄉愁味道。倡導回歸田園、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打造了文旅融合新業態。
曲慧軍說:“竹子寓意很好,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虛懷若竹,竹報平安。在這里竹元素隨處可見,竹籬笆、竹門竹床竹桌,園區還開發了竹扇、竹包、竹筐、竹茶具等文創產品。”
據了解,兩個園區累計投入近2.7億元,助力150戶群眾脫貧,帶動90余人就業。“香楸灣”入選河南省50家特色休閑度假區;曲慧軍被推選為洛寧縣人大代表和鄉賢返鄉創業聯盟首任主席,獲洛寧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癡心逐夢。曲慧軍巾幗不讓須眉,化腐朽為神奇,用智慧和汗水,讓荒山荒坡實現美麗蝶變,為“山水田園,秀美洛寧”增添了美麗底色。
王代濤:反哺回報家鄉
仲秋時節,河南省襄城縣麥嶺鎮崗西村村民王代濤再一次從縣城返回崗西村查看村莊近期的變化。“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就想著圍繞如何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農村進行學習和思考,希望自己能做反哺家鄉、回報鄉親的‘春暉使者。”一直關心著村莊發展的王代濤說。
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我國農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希望。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鄉村振興,鄉賢這一群體在農村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引領作用不可忽視。身為襄城縣洪元實業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王代濤正是襄城縣廣大鄉賢的代表之一,雖然離開了村莊在外地上班,卻一直心系著村莊的發展變化。
出資修建崗西村里的水泥道路直通鄉里、前往麥嶺鎮中心小學做愛心捐贈、不遺余力招商引資讓外地企業入駐麥嶺鎮、資助困難家庭考上大學的優秀學子、疫情防控期間為卡點值班人員送口罩及慰問品……現年51歲的王代濤為鄉村發展付出了太多太多。
正所謂,有一種共鳴叫鄉愁,有一種力量叫鄉賢,有一種至親叫鄉土。在襄城縣,有許許多多的鄉賢正在把對家鄉一草一木的拳拳真情,轉化為支持家鄉發展的實際行動,準確定位、凝聚合力,規范運行、增強動力,引導推動、激發活力,發揮自身優勢,助力襄城鄉村振興。
因為始終如一地為鄉村發展付出著,也讓王代濤得到“襄城縣招商引資功臣”“許昌市優秀共產黨員”“鄉村振興優秀市人大代表”“全國優秀農民工”“河南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一系列榮譽稱號。“人生在勤,勤則不匱。”王代濤說,“路未盡,行不止,我將始終踐行勞模職責,以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為村莊的多元發展出謀劃策,用勞動托舉復興夢想,靠雙手開創更好明天,利用自身特長,為鄉村特色發展把脈定位。”
張飛:回鄉帶著鄉親飛
三國時期的張飛,是個疾惡如仇,勇猛善戰,嗓門粗大的武將,曾“率二十騎兵于長坂坡嚇退曹軍”。
在新安縣石井鎮的大山深處,也有一個叫張飛的年輕人。
與三國時期的張飛靠一身蠻勁、超群武功拯救黎民百姓不同,新安縣石井鎮的張飛身體單薄,溫文爾雅,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開拓創新,靠“一枚果”“一幅畫”“一創意”,改變著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像一縷曙光,照亮了沉寂的大山。
“今年采摘游天天爆滿,我計劃通過擴寬道路、增設停車場、推出特色小吃店,讓游客有更好體驗。”張飛對明年有了謀劃。
1987年出生的張飛是石井鎮前口村人,大學林學專業畢業后在湖南發展。2004年3月成立湖南品質家網絡科技公司,從事廣告制作、電商運營、文化創意設計等。后來,他在長沙娶妻生子。
身在外地,心系故鄉。“新安有‘櫻桃之鄉的美譽,但西北部山區還難覓其蹤,石井鎮能不能種?”
帶著這個疑問,他2016年回到村子。通過考察學習、請教專家,張飛得出結論:“這里土壤有機質豐富,海拔500米~1000米,生態好,‘管種。”
張飛流轉了荒坡荒地300畝,“眾籌”300萬元,開啟了“我在黃河邊有畝櫻桃園”的種植生活。張飛種植櫻桃不僅追求品質,還追求差異化發展,他很看好“高山有機大櫻桃”。
“不能與群眾爭水吃,要重修水渠!”斷流30年、上世紀70年代父輩們修在懸崖邊的水渠還可以利用,張飛帶領群眾肩挑背扛,一個月修復2公里水渠,引來了山泉水。
如今,櫻桃園內生機盎然。果園生草,以草治草,實現生態種植;實時監控,給“股民”一園明白果;電商助力、直播帶貨、采摘游,櫻桃映紅了群眾的笑臉,小山村開啟了甜蜜新生活。
晶瓷畫,在軟裝館、酒店、城市家裝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由于制作工藝復雜,價格貴,山區許多群眾聽都沒聽過,但張飛敢吃“螃蟹”。
櫻桃季節性強,群眾一年中有半年多的閑暇時間。必須多條腿走路!
經過考察,借助當地青年返鄉創業扶持政策,2020年12月,張飛租下了鎮區附近的扶貧車間,上馬晶瓷畫生產線。晶瓷畫采用熱熔工藝技術將圖片融入水晶材料中,立體感強,深受年輕人喜歡。
進設備、買原料、請師傅。當年12月,首批晶瓷畫產品下線,晶瓷畫的面板晶瑩剔透、色彩飽滿,再次驚艷大山。
張飛全家總動員,妻子在長沙負責設計、客服等業務,父親、妹妹等負責生產。由于產品品質至上,還有定制服務,再加上通過展廳、網絡直播的宣傳,使晶瓷畫銷路大開,很快在晶瓷畫領域有了一席之地,并帶動4個村的30余戶脫貧戶就業。
張飛還在產品中植入了當地龍潭峽、青要山、黛眉山、函谷關等知名景區和傳統古村落,以及紫砂、黑陶等元素,借機宣傳推介新安。
目前,張飛的晶瓷畫生產工廠正在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將對產品設計、產品原料、生產過程等進行嚴格把關與統籌安排,進一步實現提質、降本、增效。他的愿景是:創建年產值2000萬元的品質家裝飾畫產業園,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兼具互聯網思維、電商營銷和鄉村運營經驗,讓張飛聲名遠揚。
張飛在大學時代就接觸過電商,前些年還參與過“百鎮千村”視頻推廣計劃,較為系統全面地了解了南方地區鄉村治理、運營經驗和先進理念,這些經歷逐漸讓其成為一個“百事通”。
“一棵櫻桃帶火了一個村”“一幅畫鋪就了致富路”,“借雞下蛋”“枯木逢春”是他的點睛之作。
與此同時,他還給石井、北冶、青要山等鎮拍攝制作了《又見石井》《魅力北冶千年瓷都》《我在青要山等你》等宣傳片,提升了新安縣美譽度。
2020年2月,張飛開設了抖音短視頻、直播電商培訓,培訓景區營銷人員、個體戶、農業產業園負責人等,此外,還維護培育“新安縣消費扶貧館”抖音直播賬號。三年來,培養帶貨高手、“網紅”主播等80名。
2020年5月,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張飛在石井老街創辦了以旅游為主題、以直播為媒介、以電商為目的的“旅游直播電商小鎮”。
有頭腦、懂規劃、善經營,很快,張飛成了“紅人”,經常被邀請講課、幫助策劃項目。為了更好地幫助政府招商引資、項目運營和市場銜接,他還在相關鄉鎮成立了鄉村運營公司。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一個產業、一種模式,張飛正以他特殊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張飛先后被表彰為“洛陽市優秀鄉賢”“新安縣十大新聞人物”“石井鎮特殊貢獻人物”等,還被推薦為新一屆新安縣政協委員。
張飛說:“走出去,是為了更清楚地回望自己,‘飛回來,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為鄉親帶來希望,為建設家鄉盡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