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慈善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從先賢言偃(孔門十哲、南方夫子)“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發慈善之先聲,到祖籍常熟的愛國實業家張謇開近代公益慈善先河;從明代萬歷年常熟知縣廉吏楊漣興修水利、興教助學、扶貧救災的善舉,到24孝中“黃香扇枕溫衾”“丁蘭刻木事親”“孟宗哭竹生筍”民間故事的善行,慈善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作為名城文化的重要組成,在常熟大地上薪火傳承、發揚光大。
近年來,把物質慈善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文化慈善寫在常熟的大地上,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為建設更高品質“江南福地”貢獻力量,成為常熟慈善不懈努力的方向。慈善文化是“筑善基、開善源、促善行”的重要工作,是常熟慈善大格局做大慈善的重要組成。我們按照《慈善法》“采取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的要求,賡續傳統慈善文化,整合現代慈善理念,著力從“載體、平臺、項目”三個維度,精心厚植慈善文化,打造慈善文化軟實力。
載體是慈善文化推進的基礎。從2018年起開始,我們大力實施慈善文化“五個一”工程,即一句深入人心的慈善口號“善行改變你我”、一首唱響全市的歌曲《慈善之歌》、一本講好慈善故事的書《行善真好》、一套深受百姓喜愛的慈善年畫、一批弘揚慈善文化的平臺載體。舉辦以“善行改變你我”為主題的文藝晚會,創作“慈善之歌”在全市公交車上循環播放,策劃開展近百場“慈善演出”下鄉活動;市慈善書畫院的16位本土書畫名家執筆,累計推出慈善年畫6套共12萬冊,連續六年開展“萬冊慈善年畫進萬家”活動,編印《慈善常熟》1.5萬冊,傳遞“上善若水”的價值觀;市委黨校開設新時代公益慈善專題培訓,舉辦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報告會,傳承慈善文化,弘揚大愛力量,全面打造“人人可慈善,人人皆慈善”格局。
平臺是慈善文化展示的窗口。大力推進市、鎮、村三級慈善文化陣地建設,形成特色矩陣,產業聚合效應。常熟慈善文化園,占地100畝,依托琴川城市公園打造,由公園入口區、慈善傳承區、慈善教育區、項目展示區、善語長廊區等五個功能區組成,是展示常熟文化的新地標。建成5個鎮級慈善文化主題公園,形成孝愛梅李、德善辛鎮、無憂海虞等區域慈善品牌。開展“小城大愛、善美家園”示范村建設,結合“千村美居”工程,把孝善元素融入3000多個村莊,抬頭可見,入腦入心。2022年“中華慈善日”前夕,還授予衛氏義莊等六個單位為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
項目是慈善文化深入的抓手。大力推動“慈善文化進校園”、慈善文化進社區項目建設,讓教育成為最大的慈善、慈善成為最美的教育。《慈善法》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將慈善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從2020年起,我們聯合市教育局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市99所中小學全面部署推進,組織“向上向善”常熟市中小學生寫慈善征文活動和書法比賽,分別收到稿件1012件和4018幅,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慈善文化進校園”示范單位。開展慈善文化進社區(村)活動,建立常熟市慈善總會藝術團,每年演出近百場次,直接受眾超3萬,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傳遞慈善愛心,弘揚社會正能量。
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先生認為:常熟慈善宣傳的一大特點是讓慈善文化“美”起來。厚植慈善文化,共建善美常熟。“善美”融入市委黨校教學工作,建成公益慈善培訓基地,成為年輕干部的“必修課”;“善美”化作一臺戲,下鄉進村,成為百姓的“開心果”;“善美”注入一首歌,在城市戶外大屏、公交車上反復播放,成為群眾的“流行曲”;“善美”變成了一幅幅年畫,飛進尋常百姓家;“善美”融入千村美居工程,變成了一道城市風景線,琴川主題公園亮出名城慈善底蘊,成為網紅“打卡地”;“善美”也走進校園,“慈場”日漸強大,慈善文化融入瑯瑯讀書聲,營造了向上向善的校園慈善文化氛圍。
得益于常熟慈善文化的深入推進,常熟慈善的“善基”越來越寬,五年中有40萬人次奉獻了愛心;常熟慈善的“善源”越來越多,2022年慈善捐款超過1.3億;常熟慈善的“善行”越來越廣,近五年有13.6萬人次貧困人群切實受惠,慈善正成為“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