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不優(yōu)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名言摘自我國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王充《論衡·卷十三·別通篇》一書,意思是說道德不夠上乘的人,難以有崇高的信念與理想;才能在自己領域上不夠突出的人,難以有淵博的知識和見解。王充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fā)展者。王充代表作品《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分析萬物的異同,解釋人們的疑惑,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 王充? —
“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凈的。”
此句是契訶夫的經典名言。契訶夫是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等,再現(xiàn)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后,創(chuàng)作出表現(xiàn)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
—? 契訶夫? —
“父母是堂上活佛。學佛要從孝養(yǎng)父母做起。”
我國臺灣證嚴法師的名言。證嚴法師“內涵德智、外有勝行”,被世人稱為“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其創(chuàng)辦的“慈濟功德會”、慈濟慈善基金會會員超過五百萬人,還有數(shù)千萬名慈濟志工。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世界各地普灑人間大愛,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貧民、病人、受災群眾不計其數(shù)。
“慈善為本,一生榮光;好人好事,永遠歌唱。”
這是新疆作者曹金良在寫給《慈善》雜志文章中的表達的意愿和感情。
“只有以孝為先做人,才有希望凈修成佛。”
遼寧作者管宏悟向《慈善》雜志廣大讀者訴說自己成長中的體會。
—? 證嚴法師? —
“忠邪不可以并立,善惡不可以同道。”
這是柳宗元的名言,意思是說善良與邪惡如同水火,不可以和平共處。柳宗元系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柳宗元的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
—? 柳宗元? —
“我們人類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qū)分人類的標準。”
這是意大利作家、人文主義者和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薄伽丘的名言。薄伽丘的作品有傳奇、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短篇故事集、論文等。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故事集《十日談》(1348—1353)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巨著,其中許多故事取材于歷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故事。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繪和歌頌現(xiàn)世生活,贊美愛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有一些故事還塑造了多才多藝、和諧健美、全面發(fā)展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薄伽丘所著《但丁傳》是意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的學術著作之一。他的文藝理論為文藝復興時期詩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 薄伽丘? —
“對于丑惡沒有強烈憎恨的人,也不會對于美善有強烈的執(zhí)著。”
茅盾的名言。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春蠶》《夜讀偶記》等。早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1949年后歷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人民文學》《譯文》雜志主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81年3月27日逝世。
—? 茅盾? —
“以大慈大悲的目光,靜觀蕓蕓眾生的悲歡苦樂。”
這是河北省作者田牧在給《慈善》來稿中寫下的佳句。
“寬待別人的弱點遠比寬待自己的弱點重要。”
重慶作者臘妹在給《慈善》雜志來稿中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