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王維《與魏居士書》

2023-05-30 13:29:28邵明珍
求是學刊 2023年1期

摘要:《與魏居士書》確實反映了王維所信奉的“人生哲學”,但王維寫作此信不是旨在為自己辯護,而是試圖說服魏居士出仕以報效朝廷。魏征后人的貧困是王維十分關切的問題。晚年的王維孤苦伶仃,為朝廷盡忠是其余生唯一的追求。批評王維的諸多學者希望王維退出“渾濁的官場”,但當時包括高適、岑參、杜甫等大批詩人都在想方設法投身其中。“以隱為仕”是初盛唐文人普遍的風氣,不能用“亦官亦隱”“獨稱”王維。王維受釋道思想影響很深,但儒家“不廢大倫”、積極入世才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歷來對王維的《酬張少府》《竹里館》等作品都存在著嚴重的“誤讀”。王維集中“輞川之什”以及系于“天寶下”的不少作品反映了王維對朝政之關切與憂慮。

關鍵詞:王維;《與魏居士書》 ;“誤讀”

作者簡介:邵明珍,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授(上海? 200062)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1.015

王維《與魏居士書》一文,在文學史、批評史上備受“關注”,歷來對此文的解讀以負面的“批評”居多,大多著眼于王維不能“與黑暗的官場決裂”,以“無可無不可”為自己的妥協處世態度辯護,并將其提高到王維的“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分析評判,而忽略其寫作此信的動機與目的。這類批評至今仍然影響著對王維其人其作的評價。1我們認為,從這樣一封書信里刻意尋求王維的人生哲學顯然是不合適的,即便王維在書信中確實宣揚了某種人生觀、人生哲學,但也不宜過于放大,畢竟,這封書信他原本可以不寫。后世讀者包括不少專業研究者,幾乎無不真地相信他自己說的“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1,若果真如此,王維又何必給一個與他并無利害關系的朋友寫信?為此,筆者擬對此文及相關評論做一些必要的辨析,提一些不同的意見,供學界討論。

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是,王維給魏姓居士寫信究竟出于什么樣的動機與目的。錢志熙說:“我們現在不知道王維與魏居士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又是因為什么原因而來給魏居士下說辭的。”2而這恰恰正是需要我們去重視的問題。

首先,王維寫作此信是響應朝廷之號召,為國求賢,試圖說服魏居士出來為朝廷服務,以圖報效朝廷。

關于此信的寫作時間,據陳鐵民考定:“作于乾元元年或二年……”3根據之一就是王維信中自言:“仆年且六十,足力不強……”4其時,安史之亂尚未徹底平定,肅宗為了凝聚人心,利用魏征后人依“貞觀故事”以收攏人心,平定叛亂,實現唐室中興。

利用“貞觀故事”收攏人心,是唐王朝的慣用手法。唐中宗神龍二年(706)閏二月十五日的敕書規定魏征配享太宗廟。當時,“中宗剛剛復唐不久,需要一些撥亂反正的措施來收攬人心,對前代功臣的尊崇是重要舉措之一,魏征正好趕上了這個契機。至唐玄宗開元中,魏家寢堂遭受火災,魏征子孫哭三日,玄宗特令百官赴吊。……玄宗令百官赴吊,意在昭示天下自己追慕太宗、尊崇功臣,復貞觀故事的決心”5。利用“貞觀故事”復興王朝,也是唐肅宗在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的一個重要舉措。在即位詔書中,肅宗強調:“孝莫大于繼德,功莫盛于中興。”6平定叛亂,實現王朝之“中興”,乃是大孝。正是在此急迫的情況下,“圣主搜揚仄陋,相國急賢”7,朝廷下詔給魏征后人魏居士。“朝廷所以超拜右史,思其入踐赤墀,執牘珥筆,羽儀當朝,為天子文明。”8“超拜右史”即是越級授官,“右史”指起居舍人,從六品上。9然而,魏居士顯然沒有接受朝廷的征召。對此,作為深受朝廷厚恩的臣子,又是魏居士的朋友,王維責無旁貸,出面寫信勸說魏居士接受朝廷的任命。

其次,魏征后人的貧困也是作為朋友的王維十分關切的問題。

魏居士之真名已不可獲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貞觀名臣魏征之后。對此,王維書信開頭就有交待:“足下太師之后……”“太師”即魏征。但魏征家族沒有“四代三公,克復舊業”,到魏居士這一代,或“早世”或“遭播越”,致使“幼生弱侄,藐然諸孤,布衣徒步,降在皂隸”,境況相當凄涼。10

據歷史記載,魏征有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嫡長子叔玉襲爵鄭國公,卒官光祿少卿,贈衛尉卿。叔玉嫡子魏膺,官秘書丞,神龍初襲封鄭國公。另有一子魏載,官至懷州司兵參軍,后因可能參與唐宗室反對武則天的起兵,被流死嶺南。長房一直居于長安魏征老宅,魏膺以后子孫生活貧困,連日常的祖先祭祀都無法維持,到魏征玄孫魏稠時,不得不把老宅質賣,子孫流散。……就家族發展態勢而言,嫡裔留居長安奉祀魏征,支裔多遷居洛陽。”1魏居士可能是遷居洛陽的家族子弟中的一員。王維正是不忍看到魏征后人的窘況,又為魏居士的義行所感動,才勸他出仕,且信中說“仆見足下……二十余年”2,可見王維與魏居士相識已久,對其深為了解并深為崇敬。所以,想盡辦法說服他出仕,以改變魏氏家族悲慘的境遇,也是他寫作此信的動機之一。

再次,我們必須考慮此信寫作時王維自己的生活狀態。此信應該是寫于安史之亂中收復兩京、王維“官復原階”之后。晚年的王維,孤苦伶仃,布衣蔬食,從個人而言,早已別無所求,而為朝廷盡忠,以報答朝廷的隆恩,成了他余生唯一的追求。

在安史之亂中,王維不幸“陷賊”,且出任了“偽職”。但王維堅貞不屈,在受到韋斌囑托后,才不得已出任安祿山的“偽官”。必須指出的是,與后來受到寬大處理的眾多“貳臣”不同,王維之被收押、赦免以及授官是在肅宗嚴厲打擊附逆官員的情況下完成的,王維是肅宗收復洛陽后第一批被嚴加甄別的陷賊官員之一。事實上,王縉并未削職為王維“贖罪”,王維也并非因為王縉的關系才被寬大處理,且非新舊《唐書》說的“下遷”“責授”,而是“官復原階”。王維官復原階之后僅幾個月后就又恢復了給事中的職位。3

雖然王維被迫任偽職事出有因,但與那些為此付出生命的同僚相比,王維自認“有罪”,且又深受肅宗恩遇,內心無比感愧。王維五十八歲出獄,官復原階,直到他六十一歲去世,僅三年左右時間。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時間里,王維懷有對肅宗、對朝廷的強烈感恩與愧疚心理。這在《與魏居士書》里就有真誠的表達:

仆年且六十,足力不強,上不能原本理體,裨補國朝;下不能殖貨聚谷,博施窮窘。偷祿茍活,誠罪人也。然才不出眾,德在人下,存亡去就,如九牛一毛耳。實非欲引尸祝以自助,求分謗于高賢也。略陳起予,惟審圖之。4

王維在此一時期所作的《謝除太子中允表》《謝集賢學士表》《責躬薦弟表》等表文中也反復表達了這種愧疚感恩心理。他對肅宗顯然懷有強烈的感恩心理:“臣維稽首言……詔出宸衷,恩過望表,捧戴惶懼,不知所裁。臣聞食君之祿,死君之難。……情雖可察,罪不容誅。……陷身兇虜,尚沐官榮……今圣澤含宏……臣得奉佛報恩,自寬不死之痛……無任惶恐戰越之至。”5從“詔出宸衷”一句,可見在王維心目中朝廷對他的復官及之后的一再加官進爵,都出自肅宗之恩德,為此他愿意為王朝的中興竭盡所能,他請求把他奉養母親的輞川山莊施為寺廟,目的就是“上報圣恩,下酬慈愛”6。乾元二年(759),沙門惠干進所注《仁王經》,王維代為作表,即《為干和尚進注仁王經表》,也是因為受持講說此經,可以“禳除國之災難”7。

在去世前的幾年里,上朝之余,王維過的都是清心寡欲的簡樸生活。對此,陳鐵民說過:“《舊唐書》本傳曰:‘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陳貽惞《王維生平事跡初探》稱上述這段話是維復官后至卒前三四年前之間的生活寫照,甚是。”8王維自三十一歲妻子去世后就不曾再娶,也沒有子息,晚年孤苦伶仃,別無其他生活需求。其作于此一時期的《嘆白發》一詩,充分抒寫了他的孤苦情狀:“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1

上述幾個方面應該是閱讀王維《與魏居士書》必須關注的問題。王維深受朝廷與肅宗的厚恩,出于對唐朝的忠誠,在自己已經別無所求的生命的最后幾年里,盡忠職守,響應肅宗與朝廷號召,用生命最后的一點熱忱,想方設法說服魏征后人出來為朝廷效勞。“上有致君之盛,下有厚俗之化……又祿及其室養”2,于公于私,均可兼顧。而后世讀者不明王維之良苦用心,卻對王維用來說服魏居士的那些“說辭”特別“關注”,并嚴加批評。對此,我們應該重加辨析,且需特別說明的是,王維并無為自己的所謂“亦官亦隱”開脫之意。

批評王維《與魏居士書》的諸多學者均認為王維寫此信的主要目的是在為自己的不能退出官場做辯護,認為王維應該退出官場,與黑暗的官場決裂,潔身自好。這種看法由來已久,如史學家范文瀾如此嚴厲地批評王維:“其實,他不是禪也不是道,只是要官做……都是做官能手。王維得宋之問藍田別墅,是著名的大莊園。他仕途頗順,又身為大地主,享盡隱居閑適的樂趣。”3朱光潛也說王維“熱衷于高官厚祿”4。此一偏見在學界影響頗為廣泛深遠,直到如今,有學者還稱“王維本是個官迷”5。

但值得玩味的是,很多人希望王維退出的“渾濁的官場”,其時卻是歷史上少有的“開天盛世”,恰恰是當時大量士人,包括高適、岑參、杜甫等大批詩人都在想方設法投身其中的地方。

王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普遍認為“圣明”的時代。葛曉音曾經指出:“盛唐文人則不同,盡管他們在暫時的挫折中時常產生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憤慨和種種懷疑,但時代給他們提供的人生道路是極其明確的。他們對‘明主始終抱有幻想,隨時等待著更好的出仕機會,從來沒有終身堅持隱遁的打算,因而看待生活的態度相當實際。”6對此,我們只要了解一下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到天寶十一載(752)李林甫去世的十五年里,其他一些知名詩人的活動,就不難作出判斷。我們據陶敏、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初盛唐卷》,對這一段史實排比如下:天寶元年(742),“秋,李白因玉真公主薦,被詔自東魯入京,作詩留別,遂待詔翰林”7;天寶三載(744),“岑參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不得志,有詩題終南高冠草堂”8;天寶六載(747),“杜甫、元結應舉長安,皆被貶斥”9;天寶八載(749),“高適至長安,舉有道科,授封丘尉,行前作詩上李林甫、陳希烈”10,同年冬天,“岑參遷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安西判官,赴高仙芝幕”11;天寶九載(750),“錢起以《湘靈鼓瑟》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12,本年,劉長卿應進士試,“屢舉王維不第”13;天寶十載(751)正月,“杜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使待制集賢院”1;而早在開元二十一年(733),“本年左右,王昌齡上書李林甫,謂銓衡取士,不當專在文墨,言己困窘情況,且投《鑒略》五篇”,“本年,岑參年十九,始獻書長安,此后干于王侯,出入二郡,蹉跎十載”2;開元二十三年(735),“高適、杜甫應進士舉,不第”3。試問,當時那些有名的詩人哪個不在“與腐朽的統治者周旋往來”?葉嘉瑩在論及王維《洛陽女兒行》一詩時說:“從作者的用意來看,他不免有用心安排之處。什么用心?求仕之心。……所以你看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對于遇與不遇,得意與不得意的問題就已經非常關注了。我以為,這種對于是非得失的計較正是王維未能免俗之處。”4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李白、杜甫、高適等,哪個沒有求仕之心,哪個可以“免俗”?

再看王維去世前后幾年的情況。乾元元年(758)三月,“杜甫、岑參同在諫垣”5。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放還”,“錢起在藍田尉任”,“岑參自右補闕遷起居舍人”;五月,“高適授彭州刺史”,“岑參貶虢州長史”;本年,“杜甫棄官赴秦州,至同谷,入蜀”。6李白在安史之亂中,為了報國,入永王李麟幕府,不意因為李麟謀反失敗被俘,長流夜郎。遇赦之后,上元二年(761)八月,“李白聞李光弼出鎮臨淮,欲往從軍,半道病還”7。由此可見,他離開長安之后也沒有與官場決裂。至于杜甫,因為饑寒,不得已棄官帶領全家入蜀,為的是尋找生計。廣德二年(764)六月,嚴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8據陳尚君《杜甫為郎離蜀考》與《杜甫離蜀后的行止原因新考》二文,杜甫離蜀的真正原因乃是入京為郎,時間在永泰元年(765)嚴武未卒之時。9無論杜甫離蜀是否為欲入京就任郎官一職,他在之后的作品中確實曾經反復提到自己是郎官。由此可見,杜甫也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或者遠離當時的官場。

初盛唐詩人中仕途最為顯達的是高適。高適閑居二十多年,于唐玄宗天寶八載四十六歲時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歷任左拾遺、監察御史、劍南節度使、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史稱高常侍。高適也曾經與李林甫應酬,天寶八載,高適有《留上李右相》詩:“風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深沉謀九德,密勿契千齡。獨立調元氣,清心豁窅冥。本枝連帝系,長策冠生靈。傅說明殷道,蕭何律漢刑。鈞衡持國柄,柱石總賢經。隱軫江山藻,氛氳鼎鼐銘。興中皆白雪,身外即丹青。……未為門下客,徒謝少微星。”10從“深沉謀九德”到“身外即丹青”,都是頌揚李林甫,甚至將他比之于傅說與蕭何,最后以自己未能出自李之門下為憾。

在那樣一個被當時以及后人都認為是“圣明”的時代,僅僅因為王維沒有棄官歸隱而是繼續在朝廷任職,就被認為是“熱衷于高官厚祿”,是“做官能手”,是“官迷”,由此而對王維及其作品的評價至今充斥著不該有的偏見與誤讀。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歷來對王維有一個與事實并不相符的定論,那就是所謂的“亦官亦隱”,或者叫“半官半隱”:“王維早年……寫詩表示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可是不久張九齡被當時貴族腐朽政治勢力的代表人物、權奸李林甫擠下臺來,朝政日非。王維不敢反抗,也不愿同流合污,終于退隱山林,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11葉嘉瑩也是這一看法:“王維因為個性的軟弱不能毅然決然地隱退,他始終是亦官亦隱。他是張九齡所推薦的,當張九齡被貶以后,他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周旋。”1“與孟浩然相比,王維是仕隱兩得。一方面,他始終沒有徹底地隱,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以至做到了監察御史。另一方面,他雖然做著官,卻一直有隱退之志。……他既有做官的俸祿,又有隱居的閑適,那當然是仕隱兩得了。”2陳鐵民也持這種看法:“我們說王維‘亦官亦隱,大抵有兩層意思:第一,從思想和人生態度方面看,詩人無心仕進,對政治取消極態度。天寶時期,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專權,朝政日非,正是政局的險惡,使詩人感到理想破滅,于是進取之心與用世之志銷減殆盡。第二,從生活方式上說,詩人追求山林隱逸之樂。他經常利用公余閑暇或休假期間游息于輞川,過優游山水、嘯傲林泉的生活。”3陳鐵民還分析了為何“獨稱”王維“亦官亦隱”的原因,是因為王維自己有亦官亦隱思想,如其詩中自言“屏居藍田,薄地躬耕。歲晏輸稅,以奉粢盛”,乃是“更直稱自己在輞川居住為屏居(隱居之意)。所以,說王維天寶時‘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符合王維自己的思想”。4

上述理由我們很難認同,唐人具有“亦官亦隱”思想者何止王維一人。葛曉音在分析盛唐田園詩何以蔚為大宗時說:“一般認為,這與當時隱居之風的盛行有關。盛唐君子為了粉飾太平,熱衷于招隱士、征逸人,為文人開出一條仕進的‘終南捷徑,才使田園山水成為盛唐詩中一類重要題材。……當時在朝京官都有園林別業,遍布于長安洛陽一帶。……唐玄宗還‘命侍臣及百僚每旬暇日尋勝地宴樂,仍賜錢,令有司供帳造食,這就給朝廷到州縣的官吏都提供了亦官亦隱的優裕條件。”5由此可見,以“亦官亦隱”“獨稱”王維,理由不能成立。

再者,陳鐵民舉的王維抒寫田園之樂的作品,在其他在朝廷做官的唐代詩人的作品里也比比皆是,這一點也不足于作為王維是“亦官亦隱”之證據。

陳鐵民對王維《酬諸公見過》一詩的理解也存在著矛盾。確實,王維此時是在輞川“屏居”,不過,誠如陳鐵民在此詩的注釋里明確指出的,王維此詩寫的乃是他的“丁憂”生活:“天寶九、十載居母喪時作于輞川,說見《年譜》。”6據陳鐵民《王維年譜》:“天寶九載庚辰(七五〇),五十歲。正月或三月,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而詩題下原注,則指己丁母憂離職居于輞川。”7而據陳鐵民考定,唐人實際居喪時間是兩周年。按照唐代有關律令,“丁憂”必須“聞喪離職”,也就是聽到喪訊就得解除官職。有學者指出:“通常而言,大多數遭喪官員在守喪期滿后已不可能再回任原職。這是因為解官守喪期間,事過境遷,其原職位已由他人頂替……有些人可能因‘丁憂解官而錯失升遷機會。”8

陳鐵民明明知道唐代這個“居喪解官”的規定,那么,王維既然因為丁憂“離職”兩年,而且因為離職停俸,還不得不“薄地躬耕,歲晏輸稅”,就不能算“在朝廷任職”,陳鐵民稱之為“亦官亦隱”,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疏誤。

對此,我們認為:無論唐代官員的假期有多長,王維不可能做到“亦官亦隱”或者“半官半隱”,從王維的生平履歷來看,他真正居住于輞川的時間其實不多。王維丁憂結束復官之后,就有近一年時間沒再到輞川:“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1依陳鐵民注:“此詩當作于天寶末王維守喪期滿又出而為官之后。”2按常理推測,享受著豐厚的俸祿隱居于輞川而無須履行職責,王維不是王公貴戚,似乎沒有這個特權。

歷來關于王維“亦官亦隱”之誤讀,可能與一些筆記傳聞之不確有關。如馮贄記載:“《洛陽要記》曰:‘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3宋人張戒稱王維隱居輞川的詩:“于富貴山林,兩得其趣。”4也很可能受《洛陽要記》的錯誤引導。對此,陳鐵民于1991年及1995年兩度到輞川別業故址參觀考察后,明確指出:“輞川的二十處游止,并非都為王維所營造,歸王維所有,也不都在王維別業的范圍內。……王維的輞川別業,不應該是一個規模很大的莊園,《云仙雜記》的記載有誤。”5但令人遺憾的是,關于王維之所謂“亦官亦隱”,陳鐵民囿于王維是“盛唐田園山水詩人的突出代表”這樣一個“成見”,為證成其說,還將“亦官亦隱”與“吏隱”等同,反而造成了其觀點之內在矛盾,依然對王維所謂的“亦官亦隱”懷有深刻的“成見”。

歷來批評王維《與魏居士書》者,都集中于他的所謂“人生哲學”。對此,我們毋庸諱言,王維為了說服魏居士出來做官,不免“現身說法”,確實提出了一種混同仕隱的處世之道,有所謂“無可無不可”之說。王維以“詩佛”著稱,他思想中確有相當多的佛理成分,但王維的思想十分駁雜,具有“三教”融合的特點。6需要辨析的是,在王維的思想深處,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才是主導方面。

王維在《與魏居士書》里確實宣示了他“無可無不可”的仕隱原則,但其核心內容乃是儒家思想:君子當“造次不違于仁,舉止必由于道”,其目的是“致君”“厚俗”“布施仁義”“活國濟人”“裨補國朝”,不能因“愛身”而“賤物”,更不能“欲潔其身而亂大倫”。7可見王維主要接受的是儒家關于“君臣大倫”的思想。“君臣大倫”源出《論語·微子》:“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8其“無可無不可”之說也直接來自于孔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矣!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9孟子也說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10可見,可仕則仕,該隱則隱,隨宜而行,乃是儒家的“無可無不可”之旨。

王維雖然幾度隱居,但與大多數初盛唐文人一樣,乃是“以隱為仕”。王維與李白等初盛唐文人一樣有著積極用世之志:“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11早在開元時期王維就表述過“不廢大倫”的思想:“不廢大倫,存乎小隱,跡崆峒而拖朱紱,朝承明而暮宿青靄,故可尚也。”12儒家“兼濟”天下、“不廢大倫”的思想,與《與魏居士書》一文中提出的“布施仁義”及“活國濟人”之說,乃是王維之所以要勸魏居士出仕的重要因素。

雖然唐代尊道教為國教,但儒家思想也一直是唐代君主用于施政的重要指導思想,君臣大倫作為儒家所宣揚的綱常倫理中最重要的一倫,更是其維護統治的重要準則。玄宗時,名士盧鴻一拒受朝廷征辟,玄宗曾經下詔:“將縱欲山林不能反乎?禮有大倫,君臣之義,不可廢也。”1授予盧鴻一諫議大夫的制詞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傳不云乎‘舉逸人,天下之人歸心焉。”2

在安史之亂中,肅宗欲盡快平定叛亂,實現王朝之中興,這既符合王朝利益,也是民心所向。王維以儒家“君臣大倫”“無可無不可”之說勸說魏居士出仕,怎么就成了他個人的“是非得失的計較”?王維《贈房盧氏琯》所說“達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3,正是基于這一思想。王維批評陶淵明棄官隱居4,以及嵇康之拒絕出仕5,乃是置君臣大倫于不顧,是“忘大守小”,因而不足效法。而嵇康雖然自己拒絕出仕,為此不惜與山濤絕交,有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但又把兒子托付給了山濤。一個被司馬氏殺害的名士,其兒子嵇紹卻成了保護晉惠帝而死的忠臣,其中有很復雜的因素,很多問題不能片面理解。考慮到陶淵明、嵇康與王維所處的時代不同,王維的批評也許是苛求,但處在王維那個時代,需要君臣勠力同心結束戰亂,以圖王朝的中興,“不廢大倫”,應詔出仕,與王朝合作,才是更為明智、更為合理之選擇。

由此可見,王維思想深處的儒家“濟世”與“君臣大倫”的觀念,根深蒂固且一以貫之,而這正是王維“無可無不可”思想的出發點與最重要的內涵6,也是我們理解《與魏居士書》一文寫作動機與目的之關鍵。

批評王維者,歷來把王維看成“詩佛”“田園山水詩人”,以“亦官亦隱”的框框去看待王維的所有作品,大多指責他對世事不關心、“冷漠”。本著這樣的“成見”去看待王維及其作品,“誤讀”也就在所難免。如他的《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羅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7很多讀者都相信王維真的是“萬事不關心”。有人論《酬張少府》后面四句,認為王維“已超然物外,安閑自適”8,甚至常常把此詩看成“禪詩”9。

據陳鐵民《王維集校注》(修訂本),此詩歸在“輞川之什”,乃是天寶初到天寶十五載(756)之間的作品。而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到天寶十一載李林甫去世,李林甫當政達十五年之久。王維被授為右拾遺后僅三年,張九齡失勢,標志著李唐王朝開明政治的結束。這段時間,王維內心十分失望與痛苦,《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鳥,何由寄一言!”10表現出對張九齡深深的知遇之感和強烈的孤獨之情。

天寶初年,王維購得輞川山莊后,有機會就在輞川居住,寫下了不少作品,陳鐵民《王維集校注》(修訂本)中“編年詩(輞川之什)”,其中有《輞川集》二十首,其他輞川之什三十八首(上述《酬張少府》即屬“輞川之什”)。王維《輞川集》里確實有部分作品不無禪味,如《鹿柴》《辛夷塢》,也有些抒寫了輞川清幽的景色與平靜悠閑的心情。但是,其中也有些作品卻不無寄托,如《漆園》:“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1明顯是以莊子自況,用莊周曾任漆園吏的典故暗喻自己卜居輞川非為性傲,只是缺少經世的才干而已,終日婆娑于幾株樹下,已無求榮之心。其中“憤世嫉俗之情和心灰意懶之意深含于自嘲的語氣之中”2。《竹里館》則以阮籍自況:“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3《竹里館》中詩人月下彈琴與“獨坐”意象受到阮籍《詠懷詩》的直接影響:“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幃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4“獨坐空堂上。誰可與親者。”5“人言愿延年。延年獨何之。黃鵠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獨坐山巖中。惻愴懷所思。”6上述《酬張少府》詩“松風吹羅帶,山月照彈琴”中月下彈琴的意象也源自此詩。這一“誤讀”乃是因為對其中一些典故的錯誤理解以及對王維生平思想的嚴重隔膜。此詩以“彈琴”“長嘯”于竹林的阮籍自況,是詩人在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后一種潛隱在心底的孤獨與痛苦,其中流露的是無法消釋的沉郁和幽憤的心情。7

在李林甫當政期間,王維上有老母,下有弟弟妹妹,他既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又深受儒家“不廢大倫”思想的影響,不可能真正歸隱。他不得不與李林甫周旋,其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天寶十一載十一月,李林甫去世,玄宗任命楊國忠擔任右相,朝政更加黑暗。李林甫、楊國忠的專權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

另外,王維集中系于“天寶下”的作品也是李、楊禍亂朝政期間創作的,與“輞川之什”有部分時間重合,反映了王維對朝政之不滿與憂慮。

此一時期的作品中,除了《竹里館》《酬張少府》之外,又如:“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8“舍人下兮青宮,據胡床兮書空。”9“相如方老病,獨歸茂陵宿。”10“文寡和兮思深,道難知兮行獨。”11“愧不才兮妨賢,嫌既老兮貪祿。”12“我年一何長,鬢發日已白。……何事與時人,東城復南陌?”13“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14顧可久評曰:“仕而不得意之作,含蓄不露。”15“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16,與“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同意。“寓目一蕭散,銷憂冀俄頃。……心悲常欲絕,發亂不能整。青簟日何長,閑門晝方靜。頹思茅檐下,彌傷好風景!”17王是王維最小的弟弟,與弟弟訴說“心悲常欲絕,發亂不能整”,可見其內心痛苦之深。這類作品明顯都有著牢騷不平與憂傷。另有一首未編年詩《送別》,反映的應該也是此一時期的心態:“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18鐘惺評其最后兩句:“感慨寄托,盡此十字,蘊藉不覺。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無心用世之人。”1

在孤獨的垂暮之年,王維不僅寫信給魏居士,還在臨終之際寫信給眾親友:“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2王維晚年孤苦伶仃,向朝廷上了《責躬薦弟表》,希望把弟弟王縉調回朝廷,以便兄弟相依,但王縉尚在回京的路上王維就溘然長逝。王維在死生之際尚且還心系兄弟親友,這與舍去塵累、通達生死的釋氏教義顯然不符,被稱為“詩佛”的王維,何曾真正做到“萬事不關心”,又何曾真正冷漠過!

結? 語

我們對古人的作品應具有“了解之同情”。王國維在《耶律文正公年譜》中如此評價元好問在金亡之后給元朝的薦士之舉:“元遺山以金源遺臣,金亡后,上耶律中書書,薦士數十人,昔人恒以為詬病,然觀其書則云,以閣下之力,使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則金亡之后,河朔為墟,即使免驅(口)為良,亦無所得食,終必餒死故也。遺山此書,誠仁人之用心,是知論人者,不可不論其世也。”3王維之勸魏居士出仕,何況是為了王朝之中興,更不能不說是“誠仁人之用心”。但學界長期以來,囿于對王維的種種偏見,一直存在著“污名化”與“誤讀”。也許是因為王維相對于李杜等人,仕途稍順,也許因為他身上有著“隱士”“詩佛”“田園詩人”等標簽,也可能因為有所謂的“亦官亦隱”以及出任“偽官”等問題,造成了對他的幾乎難以改變的種種“偏見”。也正因為此,學界對王維《與魏居士書》一文的種種“批評”與“責難”,至今沒有得到糾正,亟需廓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色精品视频|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久久毛片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精品91在线|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a视频|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91在线| 久久男人资源站| 欧美色视频网站|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 无码人中文字幕|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伊人久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毛片免费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久久男人视频| 五月激情综合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丝袜91|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www.狠狠|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另类色| 午夜啪啪福利|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婷婷亚洲视频|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1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