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



高老師:
您好!我們班有一個叫L的同學,上課從來不敢主動舉手發言。有時候被老師提問就會緊張得滿臉通紅、不知所措,連最簡單的問題也回答得語無倫次。我嘗試著跟L聊過,但效果不明顯。最近我發現,L比以前更加不愛說話,甚至有點自我封閉了。我想請您在百忙之中和L溝通一下,幫她走出陰霾。謝謝您!
初一(二)班班主任
一、案例調研
收到張老師的信息后,我決定找L聊聊。
一個周三下午的活動課,我裝作和L偶遇,和她聊起了天。通過觀察我發現,L情緒低落,表情拘謹,不敢抬頭主動與人交流。但她的思路比較清晰,尤其是在了解了我的身份后,有很強烈的求助意愿。
據L陳述,上課時自己經常因為太緊張,沒聽清老師的提問,又不敢開口詢問,導致回答不出來。其實她也想像其他同學那樣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呈現出自己優秀的一面,卻總是事與愿違,所以內心很委屈、很孤獨,有時候甚至感到壓抑,特別害怕同學們瞧不起自己。
接著,我又走訪了L的老師、同學和她的父母。從師生對她的評價及對她的家訪中我了解到:L的性格孤僻、內向,因為害怕表現得不完美,所以極少主動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上課也不主動發言;在家幾乎不與家人溝通,對家人的態度冷淡,回家后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二、心理分析
綜上所述,L內向、敏感,但內心又有表現自我的渴望。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去深入了解她的心理,僅憑外在表現就去批評或責罵她,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久而久之就會讓L產生閉鎖心理,導致她對其他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從而更加孤立自己。
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青少年心理現象。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他們渴望獨立和被認可。而那些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就像離群的孤雁,容易產生社交焦慮。一方面,他們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可;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自信,害怕挫折,追求完美,過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就容易在集體中產生壓抑感和孤獨感,從而引發內心矛盾沖突,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三、心理調節
1.合理的心理宣泄
促膝長談后,我領著L來到心理宣泄室。我告訴她,這是一個非常安全的空間,在這里她可以把內心深處想對老師和家長說的話全都說出來,不用擔心別人會聽到。
在心理宣泄室,L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事后她告訴我,她的內心從來沒有這么輕松過。
2.內外因齊干預
臨走時,我為L布置了一項作業:練習運用呼吸放松法緩解焦慮情緒。上課時深呼吸,大膽地抬頭看老師或黑板,排除其他干擾,讓思維沉浸在課堂內容中。
另外,我還和L的任課老師們一一進行了溝通,請他們做好配合。提問時,把問題多重復幾遍,以一種期待和贊許的目光注視著她,在提問結束后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3.積極的心理暗示
我引導L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我的一言一行并不會引起太多人的關注。”“我只要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了就行,沒必要做到最好。”……
一段時間后,L告訴我,她感覺自己的內心不再像以前那么累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了。
4.改善人際關系
漸漸地,L充分認識到,以前一直感覺大家瞧不起自己,而事實是,父母、老師、同學一直對自己很欣賞、很友好。我順勢引導L,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學會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接納他人,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系。
四、輔導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心理輔導,L能放松心態,比較坦然地面對老師和同學們了。在家里和父母的關系也日趨融洽,遇到開心的事愿意與家人分享,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問題也能主動跟父母溝通,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過以上案例我想告訴青少年朋友:
跨入青春期之門,你們可能比任何時候都渴望別人認可你們,肯定你們。但這個時候,你們往往也會因為自我評價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出現偏差而產生心理落差。一旦遇到這種情況,你們要做的不是埋怨和委屈,而是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來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不要否定自己,更不要封閉自我。只有客觀地洞察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才能揚長避短,以勤補拙,成為命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