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嗚(wū)——嗚——”大船緩緩駛出海港(hǎigǎng),即將乘風破浪!
“哐(kuāng)當——哐當——”開始打地基啦,一座大樓即將拔(bá)地而起!
每一時、每一刻,我國的每個行業,都在進行著大建設。那些了不起的偉大成果是誰創造出來的?是每一位勤勞智慧的勞動者。
不論是大船入海,還是建造樓房,勞動者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如何才能保護好勞動者的安全,讓他們工作起來更安心、更高效呢?
別擔心,科技有辦法!
“轟隆隆——”開工啦!勞動守護者,集合!
瞧!這座住宅樓正在建造,但它的四周沒有搭腳手架,而是在樓頂掛了一座“移動工廠”。
這座“移動工廠”,是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住宅造樓機。
走進住宅造樓機,放眼望去,哇,它真是一座“大工廠”,面積足足有600平方米,里面裝備齊全:
它的頂上裝有雨棚(péng),下雨或天熱時,打開它,建筑工人淋不著、熱不著。
它裝有自動噴淋裝置,負責降溫除塵。當清涼的水嘩嘩地噴灑(pēnsǎ)出來,飛揚的灰塵便老老實實地回到大地的懷抱。
它還有安全防護裝置,防止工人墜落(zhuìluò)摔傷,工人在里面施工,安全感十足。
它更是一位造樓高手。
以前,蓋好一層樓需要六七天,而住宅造樓機最快只要三天。蓋好一層,就可以接著往上蓋另一層了。
只見一位工作人員走進一間小房間,那是住宅造樓機的“大腦”——總控室。
工作人員按下按鈕(ànniǔ),造樓機開始往上爬,40分鐘后,它就爬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好,從這里開始繼續蓋樓吧!
福建省的寧德核(hé)電站,一天對外輸送約1億度電,能讓3萬多個家庭用一年!
核電站多么重要啊,要做好核電站的設備維護(wéihù),一定不容易。
可是,這位工程師只戴著一頂帥氣的頭盔(tóukuī),就開始檢查設備了。
他走到一臺機器前,“咔(kā)”,放下頭盔上的黑色眼鏡,工作界面立刻浮現在眼鏡上。
工程師輕聲說:“拍照!”眼鏡馬上對準機器,拍下高清照片。
工程師繼續下令:“下一步!”眼鏡顯示下一項工作——讀取數據。
工程師念出機器上的數據,頭盔聽到后,立刻把照片和數據傳送給管理端,由那一頭的工作人員收集起來。
這個神奇的頭盔,就是AR智能頭盔,工作人員戴上它,檢查設備,安全又準確。
和整潔的核電站不同,煤礦(kuàng)廠里粉塵飛揚,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勞動者很容易患上塵肺(fèi)病。
中國煤科沈陽研究院,研發出一種智能防塵口罩。這種口罩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健康,闖(chuǎng)過了三道“難關”:
第三關,減肥!功能越多,零件越重。科研人員使用優質材料,加入智能設計,讓口罩的重量只有450克,工人戴起來非常舒適(shūshì)。
第一關,防護!智能口罩身上有三層“大門”,能將99.97%的粉塵擋在“門外”。
第二關,送風!口罩內部裝有微型風機,它能根據人體呼吸的快慢,調整吸入空氣的速度,保證勞動者呼吸順暢(shùnchàng)。
石油行業的工人,也深受粉塵的傷害,但更危險的是,接觸(jiēchù)易燃物!
中國石化儀征化纖,這家企業自豪地宣布:我們研發出了燒不著、燙(tàng)不破的工服!
這件淺藍色的工服,薄(báo)薄的,看起來沒什么特別。但如果遇到燃燒(ránshāo)的火焰(huǒyàn),它的神奇就藏不住啦——
這件工服簡直就是一身堅固的鎧甲(kǎijiǎ)呀!但它穿在身上,和普通的衣服沒什么差別。
而真正的“鎧甲外衣”,是它——工業外骨骼(gǔgé)機器人!
在進行焊接(hànjiē)、裝配零件等工作時,工人如果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很快就會感到腰酸腿疼。
隔熱:火焰撲了過來,工服被點著了!但工人沒有感覺到火焰的滾燙,趕緊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
阻燃:剛離開火源,工服上的火馬上自動熄滅(xīmiè),被燒著的地方只是變黑了,絲毫沒有破損。
于是,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研制出這款工業外骨骼機器人。把它穿上身,出力全靠它!
雖然結構簡單,但它的優點可多了——
好穿:套過胳膊(gē bo),扣好扣子,幾十秒就能穿好。
有力:上肢可提供20千克的助力,腰部可提供13千克的助力,下肢可支撐100千克的重量。
機智:會自動配合人的動作,并且不妨礙(fáng ài)人的行動。
穿上它,省力氣,保護肢體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爺爺說:“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zhànlü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些創造“勞動守護者”的人們,不正在努力實現習爺爺的期望(qīwàng)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