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祥

生活中,人們往往更愿意和那些善于交際、花團錦簇的人打交道。因為他們總是主動熱情,與之相處的時候,讓人覺得愉快舒心。而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則身上多了幾分清冷孤寂,讓人覺得難以靠近。可人生漫漫,人來人往,真正能留下成為知己好友的其實沒有幾個人。一時的熱情,未必是真感情;經得起時間過濾和沉淀的,才是真心。
作家李筱懿在她的社交賬號上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歷:小時候,她總喜歡往孩子堆里湊,倒不是因為有多喜歡,而是害怕孤獨。長大后,一是因為職業的需要,二是因為怕被孤立,她又不得不往人群里湊。可其實,她是個實打實的“假性外向”之人。雖然看上去朋友挺多,不過很多時候,她都是在勉強自己去融入群體。每一次的熱鬧喧囂,都會讓她感到身心疲憊。比起那些社交應酬,她其實更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直到近幾年,她迷上了運動健身,每周去五次左右,每次鍛煉大約90分鐘。起初,身邊的朋友很是不解,覺得她那么忙,又是工作又是家庭的,怎么可能抽得出那么多的時間呢?可她為了堅持下去,幾乎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應酬,一下班就徑直往健身房跑,并把自己的健身時間告訴了幾個關系較好的朋友和工作伙伴,請他們如果有事的話,盡量約在中午,或是上班的時候談完。
三年來,雖然也有些朋友為此和她漸行漸遠,可她卻收獲了健康和自律。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候:明明工作了一天,只想回家休息,可面對同事的邀約,只能硬著頭皮答應,生怕被別人說不合群。參加聚會,心里覺得很無聊,可又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先走無禮,于是死撐到最后,回到家里又開始陷入無盡的后悔之中,責怪自己虛度了光陰。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寫道:“和朋友走散,其實是一件好事。”到了一定的年紀,圈子越小、朋友越少,其實意味著活得越好。
朋友少的人并不孤獨,他們只是活得更加通透清醒,無須再用擁擠的人潮來填補心靈上的空虛。減少了無效的社交,才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更好地遵從于內心。去運動流汗,去讀書旅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竭盡全力,只為把每一天都過得愜意舒心。
還有一種人,看上去我行我素,似乎鮮少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別人喜歡他們也好,討厭他們也罷,他們都不會太往心里去。對他們而言,那些不懂他們的人的閑言碎語,不過是過眼云煙。他們深知,人這一生有許多的時候,其實都很難得到周圍人的理解和認可。那些向往的遠方,不過是獨自一人憧憬的風景,旅途難免孤單,沒有多少朋友可以結伴。
那些不懂你的人,不必強行結伴,閉嘴、微笑、離去,就是你能許彼此最好的關系。與其奔走于別人的期待,不如讓自己活得自在。無畏耳邊的流言蜚語,專注于自己的生活,才能在這俗塵凡世里活得更加游刃有余。
年輕時,我們總是習慣把朋友看得很重要,仿佛朋友夠多,這一生才不算白活。可那些需要你彎下腰、賠著笑才能擁有的朋友,擁有得再多也不過是徒勞。不必勉強自己去合群,只遵從于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生活其實就會簡單很多,快樂也會容易得多。
不討好、不刻意,把時間留給自己熱愛的事情,經營好自己的小天地,所付出的每一分真心,都將會得到應有的回應。
編輯|饒春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