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植物旅行又用什么辦法?
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
…………
——節選自《植物媽媽有辦法》
本期我們一起認識和了解一下蒲公英。

舌狀花的代表:蒲公英
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到來,意味著數九的日子結束了,春天來了。
植物們在嚴寒的冬天里休眠,為的就是迎接春天的到來。一旦休整完畢,它們便活躍了起來。
這時候,黃色的蒲公英會成片綻放,帶給人們明快的感覺。

管狀花的代表:大薊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是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蒲公英的根為圓柱狀,黑褐色,比較粗壯;葉全部為基生葉蓮,座狀排列;葉片倒卵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急尖,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疏被蛛絲狀白色柔毛或幾無毛。
蒲公英的花梃1 個至數個,與葉等長或稍長,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舌狀花黃色,邊緣花舌片背面具紫紅色條紋,花藥和柱頭暗綠色。

輻射狀花的代表:向日葵
菊科成員都是頭狀花序,因此,我們以為的一朵花,實際是由無數“小花”組合成的一個花序。不過,那些小花,也是一朵朵真正的花,基本具備花瓣、花蕊等必備部件。
菊科植物的頭狀花序里的那些小花分為舌狀花和管狀花,并可以構成三組不同的排列組合花序:邊緣花和中央花都是舌狀花的為舌狀花植物,邊緣花和中央花都是管狀花的為管狀花植物,邊緣花為舌狀花、中央花為管狀花的為輻射狀花植物。
蒲公英為菊科成員之一,自然也是頭狀花序。它的邊緣花和中央花全是舌狀花。
我們看到的蒲公英的“小黃花”,是由眾多黃色的舌狀花聚集在一起組成的盤狀頭狀花序。這一盤小黃花顏色明亮,招蜂引蝶,為自己傳遞花粉。
蒲公英開花后,它的花梃會倒伏,在后面的日子里會再次直立起來。倒伏下去,是為了避免被踩踏或被動物吞食;再次直立起來,是為了等風來,給它傳播種子。
隨著溫度的變化,蒲公英的“小黃花”每天會朝開暮合,以免小花朵在寒冷的夜晚受傷,周期通常為3—4天,直到伸出花盤的二裂的柱頭向下反卷、粘滿花粉為止。授粉完成后,整個花序會永久閉合。接下來就是果實的發育階段了。

長長的喙連接起了蒲公英的冠毛和種子

果實成熟后,總苞會再次打開,子房上部的那些收束狀態的冠毛也會逐漸張開,形成一個“小傘”。冠毛打開后,用不了多長時間,“小傘”就會帶著蒲公英的瘦果全部乘風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蒲公英的冠毛和種子是由一根長長的喙連接在一起的,而很多植物的冠毛是直接長在種子上的。
其實,蒲公英每根冠毛上都長著上百根細絲。它們會增加流體阻力,減小降落速度,增加浮力,從而幫助種子在風中旅行,讓它們去往更遠的地方。
文獻上說,繁殖后代時,蒲公英遵循的是以量取勝的策略。它的繁殖方式是孤雌生殖,即子代完全是母代的復刻,不需要經過受精和復雜的減數分裂、精卵融合的過程。也就是說,蒲公英僅憑自己也可以很快地擴張地盤。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斷言,一片草地上或一個街區的蒲公英,很可能都來自同一個母體。

藥用蒲公英
蒲公英的嫩葉和花可以食用,具有食用價值。《本草綱目·菜部》記載:“地丁(蒲公英),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蒲公英不僅可以食用,更是臨床的常備中草藥,其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素、蒲公英醇、膽堿、有機酸、菊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臨床使用的蒲公英是指其帶草的全根,素有“藥草皇后”之美譽。這是因為蒲公英不僅富含維生素,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且能夠調理人體的新陳代謝,對一些疾病的預防,也能夠發揮不小的作用。
清代醫學家陳士鐸編著的《本草新編》是這樣評價蒲公英的:“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
對植物學家們來說,蒲公英是菊科植物中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這個家族便是蒲公英屬。《中國植物志》記載:“(蒲公英屬)全屬約2000余種,主產于北半球溫帶至亞熱帶地區,少數產于熱帶南美洲。我國有70種、1變種,廣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及西南各省區,西南和西北地區最多。”
可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我國華東地區各省、直轄市的植物志的記載中,蒲公英屬植物中就只有蒲公英孤零零的一個種。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來自歐洲的藥用蒲公英在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相繼出現,讓蒲公英有了新的小伙伴。
藥用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是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頸部密被黑褐色殘存葉基。葉為基生葉,呈蓮座狀;葉狹倒卵形、長橢圓形,稀少倒披針形,大頭羽狀深裂或羽狀淺裂,葉基有時顯紅紫色,無毛或沿主脈被稀疏的蛛絲狀短柔毛。花梃多數長于葉,頂端被豐富的蛛絲狀毛,基部常顯紅紫色;頭狀花序,舌狀花亮黃色,花冠喉部及舌片下部的背面密生短柔毛,邊緣花舌片背面有紫色條紋。瘦果淺黃褐色。
它看起來和蒲公英沒有什么區別。其實,它們有很多不同之處。

蒲公英的外層苞片不反卷并且有角

藥用蒲公英的外層苞片反卷
其一,蒲公英的外層總苞片上部紫紅色,不反卷,總苞片頂部具有角狀突起;藥用蒲公英的外層總苞片反卷,總苞片頂部沒有角。因此,我在這里建議你,看見蒲公英時,不妨去翻看一番它的“后腦勺”。

蒲公英(左)與藥用蒲公英(右)
其二,蒲公英的葉子基部漸狹成葉柄;藥用蒲公英的葉具有葉柄,基部多呈現為紅紫色。
在北方早春時節,我們經常看到兩三種開著黃色的花的植物,而且它們的種子也帶著傘。它們會不會也是蒲公英?
還真不一定。它們有可能是中華苦荬菜或者抱莖苦荬菜。
中華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是菊科苦荬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俗名叫苦菜。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狀莖極短縮,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它的莖是中空的,折斷后會溢出白色的汁液。
中華苦荬菜的葉子分兩種——基生葉和莖生葉。基生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線形或舌形,頂端鈍或急尖或向上漸窄,基部漸狹成有翼的短或長柄。莖生葉2—4 枚,極少1 枚或無莖葉,長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狹,基部擴大,耳狀抱莖或至少基部莖生葉的基部有明顯的耳狀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
中華苦荬菜的花序也是頭狀花序,花全部為黃色舌狀花,和蒲公英很相似,只是尺寸小了很多。另外,中華苦荬菜的頭狀花序通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瘦果褐色,長橢圓形,冠毛白色。
《中國植物志》記載,中華苦荬菜的花是黃色的。其實,這并不準確。在實際觀察中,我發現白色花冠的數量也不少。
《救荒本草》和《本草綱目》都記載,中華苦荬菜可以食用。
中華苦荬菜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它常用于治療急性胃炎腹痛、月經不調、慢性支氣管炎、痔瘡、癰疽瘡瘍等。
抱莖苦荬菜(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是菊科假還陽參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中文正名為尖裂假還陽參。
抱莖苦荬菜的莖直立單生,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全部莖枝無毛。葉子分為兩種:基生葉和莖生葉。基生葉花期枯萎脫落;中下部莖葉長橢圓狀卵形、長卵形或披針形,羽狀深裂或半裂,基部擴大圓耳狀抱莖;上部莖葉及接花序分枝處的葉漸小或更小,卵狀心形,向頂端長漸尖,基部心形擴大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
抱莖苦荬菜的花序也為頭狀花序,花朵全部為黃色的舌狀花。瘦果長橢圓形,具有冠毛。
抱莖苦荬菜也有藥用價值,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臨床上,常用它治療頭痛、牙痛、胃痛、術后疼痛、跌打損傷、闌尾炎、腸炎、咽喉腫痛等。

中華苦荬菜

抱莖苦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