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宇

你看過經典動畫電影《冰川時代》嗎?它講述的是,在兩百萬年前的冰川時期,猛犸象“曼尼”、樹懶“希德”、劍齒虎“迪亞哥”面對災難險境,通過團隊協作化險為夷的故事。電影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史前時期的冰雪大世界,跟著遠古生物一起艱難探險,絕地求生。
電影里有這樣一個情節:冰天雪地之中,矗立了數千年的天然冰川正在融化,融化的雪水即將淹沒動物們安逸的家園。一只劍齒虎腳下的冰面不斷破裂。它拼命奔跑,竟像孩子一樣跳進了猛犸象的懷里……
什么是冰川時代(正式名稱為冰川時期)?為什么冰川會融化?生活在冰川時期的動物們都去了哪里?當下的全球變暖現象又是怎么一回事z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探索一番吧!

高聳堅硬的冰川
你應該在關于地球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圖片中或新聞中見過巨大的冰塊吧?它們就是冰川,也叫作冰蓋。冰川時期就是地球上氣候極其寒冷的時期,就連中、低緯度地區,甚至現今炎熱的赤道,也存在著大量冰塊。此時的地球就像一個“冰雪球”!
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歷史中,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冰川時期,最著名的要數“雪球地球事件”了。該事件發生在7億年前,當時的地球處于冰凍蕭瑟之中,冰川把一切都冰封了起來。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時的地球溫度在﹣50℃左右。
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冰川時期是第四紀冰期。雖說是最近的一次,但其開始期距今200萬—300萬年,結束期距今1萬—2萬年。那時的地球再一次進入冰封時刻,出現了大面積的冰蓋和山岳冰川。
冰川時期如此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對地球本身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低溫讓水固結成冰,形成大面積的冰蓋,改變了地表水體的分布。假如現今地表的冰全部融化,地球海平面將會上升80—90米,到時候,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和低洼地區將被淹沒。
其次,冰川時期形成的大冰蓋的厚度達數千米,能產生強大的壓力。它迫使地殼緩慢下降,一些地區甚至會下降100—200米,南極大陸就是這樣被壓降于海平面以下的。
另外,冰川時期改變了地球氣候的分布特征,讓本應溫度較高的低緯度或赤道地區,也變得十分寒冷,使得喜歡溫暖陽光的動植物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
在第四紀冰期,生物已演化到現今的面貌。靈長目結束了從猿到人的進化,人類開始出現,并繁衍生息。第四紀冰期的多數生物,如劍齒象等,因天寒地凍而滅絕。寒冷也對古人類進行“清場”,有些古人類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退出了歷史舞臺。
為了抵抗嚴寒,聰明的古人類進行了一系列變革,比如一部分人將棲居場所由露天轉向洞穴。由于植物減少,古人類將食物來源逐漸轉向動物。后來,古人類開始培育植物和馴養動物,以便得到穩定的食物來源。就這樣,他們經受住了第四紀冰期的考驗,適應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

黑夜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光明終會到來!冰川時期也不會一直持續。距今13 000年時,極端寒冷的天氣終于結束。地球逐漸回暖,冰川快速融化,在短期之內,產生了非常多的淡水資源,這給生命的繁衍與發展帶來了寶貴的契機。
距今10000年到8000年,地球的氣溫趨于穩定,人類的遠古文明得到傳播與發展。這個時期,中國大地上的古文化繁榮起來,在黃河流域產生了大地灣文化,在長江流域出現了彭頭山文化。
到了8000—5000年前,地球的氣溫再次升高。中國內陸地區的人口增長趨勢明顯,他們創造出的文化也走向興盛,比如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由于氣候沒有發生大的波動,中華古文明進入蓬勃發展期,誕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夏商周文化。
從較長的時間范圍來看,過去幾千年、幾萬年間,地球的氣溫在緩慢上升,這是自然狀態下正常的逐漸升溫。而隨著人類的工業化進程,地球的氣候有了顯著的變化,地球氣溫上升的趨勢明顯加速。現在的地球就像“發燒”了一樣,處于“病態”。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制造并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逐漸改變了原有的大氣層結構。這些溫室氣體具有極強的“保溫作用”。地表受熱后,會向外放出熱輻射,這些熱輻射則會被大氣層吸收,使得地表與大氣的溫度顯著升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溫室效應”。
除了廢氣,工業化發展還產生了大量廢水和廢物,污染海洋生態環境,影響海水質量,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這些都會讓海水的溫度持續上升,間接導致南北兩極地區的冰川融化,進一步抬升全球海平面。
工業化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工業革命。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誕生與應用為標志,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后期,以電氣化技術的誕生與應用為標志;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以科技信息控制技術的爆發式發展為標志。


正如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地球的自然回暖可以促進生命的繁衍與文化的發展,但如果是急劇的全球變暖,將會引發意想不到的災難。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近幾年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現象頻繁出現,比如美國的龍卷風、巴基斯坦的大洪水、澳大利亞的沙塵暴和我國大面積的干旱。其實,這些極端天氣現象都是全球氣溫急劇變暖引起的!
工業化發展、人類活動、溫室氣體無節制地排放,撼動了地球的自然平衡,引發了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等現象。它們已經嚴重破壞了地球現有的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惡劣的影響。我們必須趕緊行動起來!
未來氣候會怎樣,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歷史上累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是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歷史累積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已經確定,它造成的溫室效應將持續產生影響,我們無能為力。但是,減少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也是必須盡力做的。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很多國家提出了控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最常見的就是“碳達峰”與“碳中和”措施。“碳達峰”就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其達到峰值后不再升高;“碳中和”就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吸收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凈排放量為零。
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僅需要各國政府通力協作,還需要你和我積極參與。需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節約日常生活中的水電資源,多使用公共交通或綠色交通工具,減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等。
你現在對冰川時期和全球變暖是不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有不斷學習和發現,我們才能深入研究近年來的極端天氣情況,更好地控制與改善氣候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發展。